第五章 小组工作筹备阶段的危机处理
S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成立的小组是基于其《小组工作》课程的实践,事实上这些小组与社工机构或相关领域内的小组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这些小组可以说是一种小组形式上的模拟,是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创新形式的一种演练。但多年的小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共同性的危机,笔者以为,这些危机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小组所存在的危机是想通的,因而这些小组在筹备阶段所遭遇的危机及处遇方式对普通小组仍然适用。
一、小组筹备阶段常见的危机与干预。
(一)小组的主题与组员的需要相悖。
小组的建立有两个基础,一是所谓的潜在组员有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二是工作者有能力解决或改善这一问题。S 大学的学生成立的小组除了可以解决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外,还有一部分是基于某种共同的爱好而成立的兴趣小组或学习小组。
小组成立前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要进行问题的评估和调研,小组是为了解决组员的问题而成立的,因此工作者要对组员的需要有一定的把握。
但在小组实践中工作者常常忽略了对组员需求的评估,而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成立小组,这些小组往往容易在宣传和招募的过程中由于招募不到足够数量的组员而导致小组的"流产".其实,在小组实践开展的最初,任课教师已经收集了同学们想要成立小组的主题,教师和督导学长应该在这个阶段对这些小组进行分析,帮助初学的工作者制定合适的小组主题以保证小组可以顺利开展。
(二)不适当的宣传影响组员的招募。
小组的成功开展不仅靠工作者的能力,还需要组员的配合,很多小组效果的不理想都是由于组员的不融洽造成的。在众多的小组宣传方式中,张贴海报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然而并不是每个一个海报都能有效吸引组员。
海报或者宣传板要放在人流多的地方,这样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宣传小组。尤其是宣传板的摆放,除了要考虑人流的因素,还要考虑到时间问题,一般我们会在工作日的中午和休息日的下午在人流密集的广场进行宣传,经验表明这些时段人们的精神比较放松,心情比较愉快,更愿意去关注一些新的东西。
此外,想要更多的吸引他人的注意,对宣传板和海报的质量也有较高的要求。以下两则案例选自 S 大学学生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妇女社会工作》相关问题开展的女性专题小组工作坊.案例 5-4-1 的宣传海报写明了小组的主题、目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并配以卡通图案以及艺术字体,尽管图画并不专业,但可以看出工作者的用心;相比之下,案例 5-4-2 的海报则形式较为单一,且三个小组工作坊放在一张小海报上也显得较为拥挤。事实上,把堆砌满满的文字的宣传板放到人流较大的地方反而使得大家不愿驻足细读,倒不如左侧的宣传海报简单明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到重点,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除了让学生自主招募小组组员外,S 大学的教师在实践开始的最初为同学们设计一个集体的宣传板,将小组的主题、服务对象以及工作者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布出来,帮助初学的小组工作者进行宣传和招募,大大减低了学生的压力。如下图,则为 2009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集体制作的宣传板:
小组的宣传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潜在组员的注意力,重点是在吸引注意力的基础上让他们迅速找到一种归属感。归属感是个体被群体所接纳的一种感受,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第三层次,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同样的,一些潜在的组员如果在小组的宣传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被需要",或者发现自己的某些特质和小组的特征较为吻合,他会很容易在小组宣传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从而主动加入小组,甚至有可能邀请与自己在经历上或期望上相似的同学参与小组。
(三)态度不认真的工作者。
前文说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带领小组,同样,在一个班级中,也不是每一个同学都愿意主动的完成作业。有些同学对于带领小组不以为然,不仅不主动提交和修改小组计划书,有的同学甚至直到小组活动的开展都不与督导学长联系,仅仅是在开展前的半小时"通知"督导来参与活动,而开展的小组活动也常常出现混乱和准备不充分的状况。工作者的这种态度可能是其本身具有的"拖延症"的习惯导致的,也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认为反正老师也不会仔细检查每个同学提交的报告,而督导学长也不会真实反映全部的问题,从而"钻空子"逃脱带领小组。有时候督导的大意也可能导致工作者的松懈态度。实际上,确实有个别同学在小组活动没有开展的状况下"编"出了一份小组活动记录和评估报告书。
面对这样的工作者,不仅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督导学长尤其要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仍然不能控制应及时向任课教师汇报。
(四)资源不足限制了小组的建立。
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验室从 2012 年底开始投入使用,在此之前想要开展小组只能在空间较大且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中进行,环境的不适宜和设备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小组的效率甚至使得很多小组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小组实验室投入使用之后,又出现了工作者争抢场地的现象,毕竟实验室只有一个,而需要在同一时间段开展的小组可达 30 个甚至更多。
资源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场地和设备的匮乏,资金不足也给小组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如,在小组结束时的评估环节需要每人一张评估表,而打印和购买纸笔的费用是需要工作者去承担的,虽然费用并不多,但这也影响到了工作者带领小组的积极性。
因而,很多工作者在环节设计时尽量选则那些不太复杂的、几乎不需要购买道具的游戏或活动。
资源的不足还体现在教师指导的不到位,任课教师需要同时指导 30 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都不尽相同。S 大学的采取了学生督导配合教师对学生工作者进行指导的方式,虽然减低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但是实践中的许多问题是学生督导力所不能及的。
(五)小组筹备阶段常见的两难选择。
在 S 大学多年小组工作实践中也呈现出了许多进退两难的问题,需要再进一步讨论和改进。
矛盾之一:小组的计划书本应该是在小组开始前发给组员,让组员对小组设计有所了解,并在此过程中向工作者提出意见的。可是在小组招募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人提出如果不将计划书拿给他们看,他们怎么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小组活动的内容呢,可一旦将计划书公布出来,如果他没有参与小组而是盗取了工作者的已有成果怎么办呢?
矛盾之二:一般来说小组的宣传和招募可能会持续一个星期或更久,有些小组由于主题很吸引人可能第一天来报名参加的组员人数就已经超过了计划招募的人数,那么接下来几天的宣传还需要继续吗?如果在预定宣传的当天刚好下雨或出现了其他意外,工作者还要在恶劣的天气中等待组员的报名吗?另外,如果小组招募时间已经过了还有人联系工作者想参与小组,工作者是该婉拒还是接收?
矛盾之三:对于一些主题比较敏感的小组,如"告别单身寻找爱情"小组需要的组员是正处于单身的同学,恰好有正在谈恋爱阶段的同学对该小组的环节设计十分感兴趣,愿意参加小组,此时工作者该拒绝吗?
……在具体的实践中总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笔者以为,对于初学的工作者来说,首先应该做到冷静和沉着,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满足组员的需要,以组员的利益为先;其次,要坚持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则,充分接纳和尊重组员的个别性以及他们的需求。如果工作者觉得自己做决定有所不妥,可以和小组的志愿者或已经招募进小组的组员共同商量再做决定。
二、案例分享。
小组筹备阶段的主体是小组工作者,在 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中工作者为大三或大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工作者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知识基础,但毕竟是第一次独立的带领小组,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验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是信心的不足和主动性的缺失,而筹备阶段的准备充分与否将持续影响小组活动的开展直至小组结束,因而这一阶段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笔者选取曾经督导过的三个小组的工作者为案例,分析不同性格的工作者在小组筹备阶段的危机及处理。
案例一:性格内向、信心不足的工作者案例 5-2-1:Z 同学是一个性格较为内向、人多处不愿讲话的慢热型女孩,出于让周围同学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成立了"自我保护"小组。工作者从 10 月初开始进行小组筹备,在筹备期间与督导沟通整体修改小组计划书 3 次,计划书基本完善;由于各种原因,小组直到 12 月 1 日才开展第一次活动,小组结束的日期为 12 月 10 日,期间开展活动四次,每次活动开始前工作者会给组员发信息提示;小组原计划组员 8 人,在第二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工作者邀请两人参与,有一名由于个人时间的冲突始终没有参与到小组中来,因此最终参与小组的组员为 9 人。经过全部的小组活动过后,小组计划基本完成,但效果一般。
(一)Z 工作者的问题诊断及危机介入。
1.信心不足导致计划书的缺略。
小组工作者需要具备领导者的特质,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要求每一位同学带领一次小组活动,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时候做小组的工作者,Z 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人多的时候表现自己,这样性格会导致工作者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很多事情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信心不足有时会使得人们焦虑不堪,焦虑的心态会使得他们对问题的把握出现偏离,进而导致所撰写的计划书漏洞百出。
Z 同学第一次向笔者提交小组计划书是 10 月 8 日,计划书初稿非常不完善,虽然明确提出了小组的主题和目标,但是没有写明所针对的服务对象和组员招募方式以及活动进程安排等等,甚至缺少所需资源、应对计划以及评估方法的描述。经过沟通笔者发现 Z 同学的计划书之所以如此不完整,一方面是因为她没有教材,只是自己"创作"出了一份计划书;另一方面 Z 同学认为这目前还是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详细的思路,而且关键问题是每次想到这个问题都会很纠结,不知道怎样去开展活动。因此笔者建议 Z 同学查阅教材,并搜集现有的计划书案例作为参考。
Z 同学第二次提交小组计划书已经是 11 月,经过一个月的整理,小组计划书的形式照初稿加入了进程安排、所需资源等内容,但每节小组活动的内容较为空泛。笔者为 Z 同学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小组游戏以及活动内容的建议,希望工作者能够按照小组的目标来设计小组活动内容。而此时,工作者表示她对开展小组还是没什么信心,而且由于各种其他的学生活动,找到合适的时间也比较困难。
笔者通过与 Z 同学谈心的方式希望增强其自信心,毕竟万事开头难,在笔者的多次鼓励和催促下,工作者终于在 11 月 29 日提出小组将在 12 月 1 日开展,并提交了计划书终稿,虽然从计划书看来小组的活动内容还是比较粗糙,但较之前两次已有很大改善,笔者同意了工作者如期开展小组。
2.摇摆不决现象背后的过度依赖。
Z 同学起初由于信心和经验的缺乏,在小组计划书的撰写与修改过程中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有些"不作为".在"自我保护"小组两个月的筹备过程中,前一个月 Z 工作者只主动联系笔者一次,在笔者提出修改方案后她便一直没有出现;而在第二个月的沟通中,笔者每指出一个问题,Z 同学都希望笔者能够给予一个解决的方法。经过多次沟通后笔者决定为其提供案例甚至多个游戏方案作为参考,而工作者每次只是针对笔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修改,很少主动提出有效的方案,实际上这是工作者对督导过度依赖的表现。
针对工作者的过度依赖,笔者采取的是谈心和鼓励的方法,在聊天过程中与其分享自己筹备和带领小组的经验,也会将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告诉她,希望工作者作为参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是笔者的催促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使得 Z 同学的小组不得不开展,这种"逼迫"的方式缓解了工作者的摇摆不定,挽救了工作者薄弱的自主性。
(二)对"自我保护"小组筹备阶段危机处理的效果评估。
1.适当的"增能"以增强自信。
表面上看是由于相对内向的性格使得 Z 工作者在与人沟通时缺乏主动性,其问题根源是自信心的不足。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认为个人是具有应对困难、缓解压力的能力的,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排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帮助服务对象拨开迷雾,从而发挥这种能力。
其实 Z 同学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工作者,从小组的招募到小组活动的开展,她总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提醒组员,并且每次小组活动开展前都有签到环节,而每次小组结束后都会主动与笔者联系征询建议,只是在筹备的过程中,常常把"不知道怎么做"作为借口,甚至变成了信念。正是笔者在与工作者的沟通过程中不断鼓励和引导,以及到每次的小组开展过程结束后的夸赞,这一连串的"糖衣炮弹"维持了工作者的自信心,起到了缓解其自信心的不足的作用。
2.被"逼迫"的工作者。
根据《小组工作》课程安排,要求工作者在 12 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小组计划书、小组活动记录和评估报告。Z 同学的小组筹备经历了两个月,如果不是有提交作业的时间限制,小组活动的开展时间可能还会继续拖延。针对此,笔者采取的方式是"催促",可以说工作者是在督导和老师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开展小组活动的,不能说督导的力度不大,只是效果不明显。而此时正遇上小组开展的高峰期(实际上其他小组已经处于小组结束阶段),场地和时间都比较紧张,Z 同学在 10 天之内完成了四次的小组活动,整体感觉非常仓促,工作者仅仅是完成了计划书中的内容,小组的实际效果并不尽然。
工作者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了制定计划的不完善和开展小组活动的一再拖延,越拖延越没信心,到最后甚至没有了要开展小组的信念,这种恶性循环需要督导具备完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强大的内心。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带领小组的能力,不管在怎样的状况下,Z 同学能坚持把小组活动的内容按照计划开展,就已经战胜了自己,尽管效果一般,但我们不能说她是失败的。
案例二:思维缜密、领导能力强的工作者。
案例 5-2-2:D 同学个性沉稳,办事认真,思维缜密,曾担任院文艺部部长,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生活中 D 同学有很多好朋友也有关系密切的闺蜜死党,因此她希望成立"友谊地久天长"小组来帮助组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美好的友谊。小组为期四周,共开展 4 次活动,其中前两次活动间隔两周,之后间隔为 5 天。
实际开展过程中,小组一直围绕着"如何保持和增进友谊"的主题进行,与设定的目标有些背离,但小组活动氛围活跃温馨,小组收效较好。
(一)问题诊断和介入。
1.过于饱满的小组环节设计。
"友谊地久天长"小组计划开展四次活动,从计划书来看每次活动的平均时间为90-100 分钟,前文提到适宜的小组活动时间应为 45-60 分钟,时间过长会造成组员的压抑,拖沓的环节设置会使得组员产生无聊感,降低参与度,从而影响小组目标的达成。笔者以为,小组活动的开展过程是动态的,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在设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笔者建议 D 工作者调整小组计划,如删掉 1-2 个与小组主题不相关的环节,或者压缩某个环节的时间等,这样只少不会在视觉上给组员带来压力,更能吸引组员的注意力,对组员的招募也是有益的。
2.成员招募的曲折带来的沮丧。
在学生会担任文艺部部长的工作经历使得 D 工作者在同学中有着较高的威望,她以为可以顺利在学院内部招募到合适的组员,然而在宣传了一个星期后,并没有招募到足够的人数,工作者不得不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已经关系较好的同学参与小组,而最后招募到的 10 位组员中全部为女生,性别较为单一。小组成员招募的不顺利给信心十足的工作者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她开始担心小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针对工作者的动摇,督导用鼓励性的谈话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持,笔者希望工作者能够把握好已经招募到的组员,使他们团结在以工作者为中心的"圆圈"内,这样会使得小组目标的达成更顺利。
(二)效果评估。
虽然 D 同学的每节小组活动内容都很丰富,但小组只有四次,督导在小组开展前就已经提示工作者适当进行修改,如果能再加一次活动小组的效果会大有不同,但由于工作者个人原因没能开展。实践也证实在小组结束后,大部分组员表示小组持续时间太短,不愿意太早结束小组,而工作者由于能力有限并没有很好的照顾到每个组员的心态,这是小组较为失败的部分。笔者虽然在小组筹备阶段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能争取让工作者进行调整,这也是笔者督导过程中出现的疏漏。
另外,实践最终证明性别单一的小组组员之间亲密度较高,彼此谈到敏感话题时的尴尬度较低,氛围比较温馨融洽,但较之有男女同学共同参与的小组而言,气氛不够活跃欢乐。可见,在小组筹备阶段组员的招募和筛选是会影响小组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甚至结果的。
案例三:个性活泼、自主性强的工作者。
案例 5-2-3:P 同学是校街舞协会的会员,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人际交往的方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且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正确的说话、大胆的说话非常重要,因而萌生出建立一个关于提高组员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小组的想法。"人际交往第一课"小组共开展 5 次主题不同的活动,持续时间为一个月,小组内容充实、气氛活泼,工作者能够在充分调动组员积极性的同时控制好小组的进度,小组结束时目标基本完成。
(一)问题诊断和介入。
1."缺枝少叶"的小组计划书。
对于初次带领小组的工作者来说,小组计划书的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在 P 同学的计划书初稿中指出了十余个问题,如服务对象不明确、小组游戏有重复,不但缺乏组员招募方法、所需资源、应变计划、评估方法等几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连小组目标也是模糊和残缺的。小组计划书是小组开展的枝干,只有枝干完整,叶子繁茂,果实才会丰富。笔者针对 P 同学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而工作者也在仔细查阅了资料后认真修改了计划书,这样反复修改三四次后,小组计划书就变得丰富且完整起来了。
2.工作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组员要求过于宽松。
P 同学性格十分开朗,说话风趣,有时喜欢搞怪,在同学中尤其是学弟学妹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非常强,小组起初招募到了 22 位组员,工作者根据小组的相关条件进行了筛选最终留下 12 位组员。
P 同学自主性非常强,在小组计划书的修订过程中也能看出他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实践证明在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但他对组员的态度就比较宽松了。在该小组的计划书初稿中,缺少了小组规范的制定环节,虽然在督导指出缺漏后及时进行了修改,但是在小组进行过程中工作者始终没有提示组员要注意遵守规范。尤其是某节活动中间有组员因事不得不中途离开时,工作者并没有向其他组员解释其离开的原因,而是采取了忽略的态度,这使得后半节小组活动中始终有组员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了小组的顺利开展。
(二)效果评估。
1.有一些问题无法预见。
P 同学思想活泼,善于创新,能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带领小组,使得小气氛非常融洽,小组目标完成甚好,但仍然有许多不足是督导不能控制的。尽管经过反复修订过的小组计划书较为完善,但在小组开展的过程中,工作者由于自主性非常强,且不愿意打断组员的积极性,往往十分钟可以完成的游戏或者一次就可以充分达到效果的环节,工作者每次都会照顾到组员的情绪而拖延,因此几乎每次小组活动的时间都在 120分钟左右,过长的小组活动时间给一些组员造成了疲乏。面对如此"不听话"的工作者,督导除了在小组结束后给予适当提示之外,在小组活动的筹备期是丝毫没有预见的。笔者提示各位工作者,小组活动的时间尽量控制在 90 分钟之内,60 分钟是最适宜的时间长度,尽量不要拖沓太久。
2.有一些问题一开始就存在。
在反复修订的小组计划书中的第五次活动的环节设置中,工作者对组员离别情绪的处理这一环节始终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案,督导由于能力有限并没有给予工作者适当的指导。实践也证明在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工作者并没有谨慎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首先 P 同学自己并没能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其次小组活动结束时设置的发放联系卡的环节本来是很好的方式,但是由于工作者的大意弄错了个别组员的联系方式,工作者的大意引起了个别小组成员反感情绪,如果此时工作者没有进行巧妙的解释很可能造成组员行为倒退的现象。
这一问题在小组活动开展前就已经存在,是可以预见的,只是工作者和督导都没能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在访谈中,也有受访者谈到在小组筹备阶段工作者要注意换位思考,不能自己想怎样就怎样做,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笔者以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反倒不如不去做,这样反而不易出错。
结束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团结,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又关键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新兴...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女性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女性自身存在着重大差异。当加入职业、阶层、收入、年龄、特定场域(如工厂、餐馆、零售店或美容机构)等变量后,女性呈现出了多元的生存状态、生存需求和生存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工厂女工相比,当前的外...
要明确企业社会工作的职业任务, 按照企业要求和专业规范, 按需设岗、因岗定责, 明确和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务和相应的任职条件。...
题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社工的本土化发展探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特点1、制度对象的传统性2、制度内涵的异质性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
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得到了控制,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之下我国又出现新一群体独生子女,社会也因他们而引起很多问题。这一群体的成长状况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未来、家庭和谐还有社会的稳定。因此从社会工作的角...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一)重工作指标轻工作实际与经验不足在实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过程中,将精力过分的投入在服务工作指标的完成上,而忽视了服务工作的根本,即为农民工群体服务,满足农民工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实际需求。本...
一、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民工流动大都具有候鸟性、短暂性的特征,即他们多以分散地单身外出的形式进入城市,以赚钱打工为目的,其内心的身份归属还是为农村。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特别是国家在1992年提出的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
第三章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一、小组与小组筹备阶段。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以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为基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增加个人信心、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海伦诺森(HelenNorthern)认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小...
文章介绍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阻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针对存在的阻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整合多元力量, 拓展支持体系;社会工作主动渗透;量化工作成效, 提高专业认同...
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起步较西方国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社会工作机构推动了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职能改革,成为了政府服务公众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