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小组筹备阶段的具体工作
小组活动筹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问题调研,搜集各方资料,并进行需求评估,从而确立小组活动的主题;二是确定小组活动的目标,即开展此项小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三是宣传小组,并招募和确定小组成员。
一、小组筹备阶段的任务。
(一)问题调研及主题确定。
1.问题调研和需求评估。
小组是根据某些需求、现象或问题而建立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调研和评估。调查的方式有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S 大学的小组工作实践中所成立的小组一般是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评估,他们大多是通过问卷发放、个别访谈、第三方间接介绍、亲自观察等方式来进行。笔者在对"大学新生适应"小组的工作者进行访问时,工作者谈到"问题就是在和新生的沟通交流中发现的,他们对大学生活学习有很多困惑,感觉不知道该如何适应",这就是通过访谈的方式发现问题的典型。
案例 4-1-1:"早睡早起"小组是笔者和其他三位同学协同设计并带领完成的一个小组。起初我们发现自己和室友都有晚睡的习惯,且经常多梦,夜里时常会无故被惊醒,第二天白天也常常是无精打采,于是我们猜想这种现象可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因此便在同学间开展了调查。最终发现被调查的同学几乎都存在睡眠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睡眠习惯和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所以我们决定在学院范围内成立"早睡早起"小组,以探究导致大学生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并希望可以帮助改善同学们的睡眠情况。
小组是为了帮助组员解决问题而成立的,因此在成立之前工作者首先要对组员的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上述案例也可以说明,仔细观察身边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需要,这是小组成立的关键一步。
问题调研之后的工作便是进行需求评估,这个过程通常由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制定干预方案三个环节组成:收集资料是通过文献或访谈的方式收集各种有关小组的资料、组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自己在某方面的困惑等,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制定初步的小组方案。如在"魅力成长"小组中,工作者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对潜在组员进行需求评估,一是通过向其身边朋友咨询,在根据性格、性别、家庭情况进行大致分类;二是在小组筹备阶段直接与每个组员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清楚地告之小组的目标,看能否得到组员认可,再听取他们个人的意见。
2.通过发现的问题确定小组主题。
小组的工作者都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情感上的、生活上的、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等等;涉及的主体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无论是与家人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是与室友之间甚至于寝室和寝室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学院和学院之间等等,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摩擦和困惑。
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或减轻的。
案例 4-1-2:PHQ 同学发现有时自己会因为无意的一句话而得罪过别人,有时他也会因为说错了话而感到面红耳赤,而有时因为没有想好怎样正确接住前一个人的言语信息更是非常尴尬,通过观察他发现身边的同学们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PHQ 同学认为,当今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人们就生活在这个大群体中,社交便成了一项最基本的生存原则,而现在的大学生,经过 3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考,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如果家庭中没有教育过,那么应试的初高中教育或许不能很好的教会他们怎么去说话,于是他在大一和大二年级中成立了"人际交往第一课:锻炼你的嘴--社交技巧培养"小组,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小组活动的开展,教会组员一些基本的、常见的、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说话技巧,让在这方面欠缺的同学,在这里能够有一些相对系统和具体的学习,让他们的社交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避免"祸从口出"的尴尬。
这个案例的工作者是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出发,从而发现身边同学也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而成立相关小组以期改善此类现象。小组工作不是回答工作者自身的困惑,因此从现象入手的小组活动设计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实践也证明,以上两个案例中的小组都在同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帮助了小组成员改善自身问题,很显然小组的主题设定对于小组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组目标的制定。
在工作者找到了小组成员的真实需要后,就要制定小组的目标了。这个过程中工作者需要思考开展小组活动要帮助组员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也就是说要将小组目标具体化。目标的确定是小组活动筹备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小组目标清晰完整,小组活动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小组的目标是在小组主题的基础上制定的,如"大学新生适应"小组的总目标是协助新生顺利地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其分目标则一方面帮助新生发展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学习如何与外在世界发展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为新生对自己的大学规划提供思路。
在小组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工作者制定的小组目标与小组成员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会出现组员的需求目标和小组的总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此时就需要工作者注意把握组员的特殊性,尽量使得个人目标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比如,在"告别单身,寻找爱情"小组中,工作者成立小组的初衷是帮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对恋爱的认识和心目中理想对象的形象,并通过彼此的分享和交流学习如何处理感情方面的问题,但参加小组活动的组员中有几个同学是希望自己可以在小组中找到合适的伴侣,很显然工作者设定的目标与小组成员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工作者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和解释,小组可能会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当然,小组目标也不是绝对的不能改变的,而是可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根据成员的反应和需求不断做出修订的,毕竟小组活动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帮助小组成员。
(三)小组成员的招募。
小组成员是小组活动的主体,参与小组的组员需要有与小组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组员与组员之间要有相似的个人目标和某些个人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的相似有利于组员间的分享和互动,也有利于小组目标的达成。
1.小组成员的来源。
S 大学的《小组工作》课程开设在大三上学期或大二下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学院的中坚力量,对于大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是听话的学弟、学妹,对于同一年级的同学来他们是值得信赖的学生干部或同学、室友,而对于大一年级的新同学来说他们更是值得景仰的、经验丰富的前辈。因此,同学们在带领和组织小组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凭借着工作者本身的个人魅力,或者自己在学院中广泛的人际关系来吸引小组成员的参与。
从众多的小组实践中可以看出,小组成员一部分是以工作者本学院同年级的同学为主,一部分是以低年级同学为主,也有一些小组成员跨大一至研二六个年级,仅有极个别的小组是由于工作者人际关系比较宽泛,其小组成员中有来自其他学院的同学,大部分的小组成员还是本学院的"自家兄弟".如,"异地恋成长"小组的组员是本学院大一和大二年级的正处于异地恋状态的同学,"大学新生适应"小组的组员是是本学院大一年级的同学,"友谊地久天长"小组的组员是大二或大三年级的一对对好朋友。
2.小组的宣传和组员的招募。
小组活动中的小组成员人数基本在 8 到 12 人左右,这么多的组员全部依靠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工作者有聪明的头脑、独特的宣传手段来吸引潜在组员。
传统的宣传和招募手段有:(1)在人流多的地方张贴海报,在教室、食堂等场所放置宣传单。首因效应表明第一印象往往会对人的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工作者制作的海报和宣传板十分精美,小组主题鲜明新颖,这种宣传方式是很容易吸引过往路人的驻足的。(2)工作者邀请符合条件的组员来参加小组活动,或请已报名的成员邀请身边的同学、朋友来参加。S 大学的小组主要是在熟人群体中展开,根据近因效应,人们在与熟人交往的过程中,朋友的推荐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实践也证明,这种招募组员的方式最为有效,且日后形成的小组更加团结,组员目标也大多较为一致。
现阶段新兴媒体也成为了小组宣传的手段,一些工作者会通过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等网络平台发布小组招募的信息,也有人通过 QQ 群或群发邮件来发布消息。
这样的招募方式非常适合信息畅通的青年学生群体,许多工作者通过该方式招募到了大部分的组员。
为了吸引到组员来参与小组活动,为了给自己的小组增添人气,实践中往往是多种招募方式结合。例如:"社会互动"小组采取了在班级内发放报名表的方式,更好的抓住了身边的同学资源,并且从同班同学中招募组员还可以起到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的小组目的;"屌丝的逆袭"小组的宣传除了用到传统的发放传单、张贴海报外,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更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小组的主题和目的,达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招募效果;"婚姻保卫"小组通过贴有情景剧和游戏的照片来调动和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力量已经小组工作者自身的魅力相结合来招募组员,宣传和招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而"将爱情进行到底"小组更是在招募方式中对参加小组的同学提出在性别上最好各占一半,最好包括正在热恋的、没有恋爱过的、曾经失恋过的同学。
近几年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课程设置的紧凑,在《小组工作》
课程的学习期间,社会工作班的全班学生几乎同时开办小组,也就是说约有 30 个左右的小组同时开展活动,这就导致了工作者抢组员、抢活动地点、抢时间的不和谐现象,同时也会有小组成员因为参加多个小组而造成时间冲突的情况,但这也反应了同学们对于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但更加考验了工作者对小组成员的把握和掌控能力。
3.组员的筛选。
在有了具体的主题和目标后,小组就是针对某个特定人群了,所以当组员招募到后,工作者要对自愿报名参加小组的同学进行亲自进行面试,即对所有报名参加的组员进行评估,了解每个成员的性格、兴趣、特长、年龄、年级、专业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参加小组的原因、期望等,并将这些信息与小组目标相对照,以便确定此人是否适合参加该小组。若是出现大部分组员都与目标相冲突的情况,工作者可以适当修改小组目标,毕竟小组是以满足组员的需要、解决组员的困难为目的的。
组员的筛选实际上就是工作者与潜在组员面谈的过程,心理学上认为人们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首因效应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工作者与组员的第一次面谈会给彼此留下怎样的印象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工作者对组员的判断会决定其是否适合参与小组,而组员对工作者的感受会影响组员参与小组的热情,也可能会影响组员之间的沟通甚至会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对工作者的看法,所以面谈时工作者的言谈举止要十分小心。
有时候,由于工作者个人的魅力太强,或者因为小组主题的趣味性和普遍性,小组会吸引大量的组员来报名,这时候需要工作者对前来报名的成员进行筛选,也就是要留下那些条件最适合的组员。工作者与组员进行面谈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每一位报名的组员,允许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委婉地告之不适合参加小组的原因,做好安抚工作,做到不打消其积极性。例如,在"人际交往第一课:锻炼你的嘴--社交技巧培养"小组招募组员时,原计划招募 12 人,但实际报名却达到了 22 人,工作者与每一位组员都进行了详细的交谈,根据每个报名组员的性格是否开朗、思维逻辑是否清晰、口语表达是否流利以及来自省份等条件进行筛选,最终留下了 12 人。
有时候,可能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或小组主题吸引力和热度不高,小组招募不到理想人数;有时候,在对报名的组员进行筛选后,小组成员的组成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构,这就需要工作者寻找符合条件的潜在组员来加入小组--他们可能是工作者的好朋友,也可能是与小组主题相关方面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等等,对于那些非自愿参加小组的同学,工作者也在充分尊重其选择的基础上做好动员,增加其对小组目标的认同感,增强其参加小组的动机;对于那些参与度不高或对社工不了解的组员,工作者需要在面谈的时候明确且客观的介绍自己的身份和专业,并允许其讲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多鼓励、不强迫,以免因为其积极性不高而影响小组。这也是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四)小组计划书的形成与完善。
小组计划书是工作者依据小组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小组工作实施方案,是小组工作者智慧和才华的体现,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小组计划书可以帮助小组工作者对小组理念、理论框架、小组目的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帮助工作者清晰地知道工作的程序安排和每一个工作阶段的活动节目安排。完整的小组计划书应包括小组的理念阐释、目标、组员的招募方式、小组的特征、方案设计、所需资源与预算、风险与对策、评估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主题的小组可以设计不同风格的小组方案。
小组计划书就像是组员对工作者的第二印象,有时候"一见不能钟情","二见却可以倾心".工作者应该在小组筹备的后期把完整的小组计划书发给小组的督导、指导老师、志愿者、以及每一位小组成员。
一个完善的计划书便于工作者对小组的绩效随时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及时地调整和完善小组的工作计划。此外,工作者还应有备选方案,根据小组的进程和发展随时调整计划。细心的工作者还会在小组开始前准备好小组活动签到簿,以便于清晰的记录小组成员的出席状况,同时也能够在签到的过程中提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的状况,有利于小组评估。
二、小组筹备阶段的资源链接。
小组活动开展前工作者除了考虑小组活动的计划外,还需要预算好小组需要的资源,并想办法链接到这些资源。
(一)相关理论资源。
理论是对经验的较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对后来的工作和服务有很高的指导性。
小组工作的理论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工作者可根据小组主题查阅和引用相关理论。在着手撰写小组计划书的理论部分时,工作者要对小组活动所涉及的某种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学生工作者开展的小组中,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他们往往会在小组开展前仔细的查阅这些理论,挑选一两个适当的观点运用到自己的小组活动中,以指导小组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物质资源。
小组活动的物质资源是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得见的那部分资源,比如小组活动所需的场地、资金等等,这部分资源需要工作者与指导老师或负责小组实验室的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者争取到的资源越多,越有助于小组目标的达成。
1.小组活动时间的安排。
小组活动的时间包括小组工作的持续时间、小组聚会的频率、每次活动时间的长度、小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工作者要根据小组活动的程序、阶段目标、小组成员的空余时间等实践因素安排好小组聚会的具体时间。
实践证明,在 S 大学多年来的众多小组中,将小组时间安排在周末的下午或平时的晚上的小组气氛更为活跃,组员的参与度更高,小组目标完成更好,而那些安排在周末上午开设的小组往往不能使得组员满意而归。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的生理机能特质所造成的,一般来说人们早上起来的时候情绪比较不稳定,周末的上午则更容易伴有焦躁的情绪,而周末的下午和平时的晚间则较为方松,此时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工作者,最好将小组活动时间安排在周末的下午或平时的晚间来进行。
小组工作聚会的次数一般以四到六次为宜,每次聚会一般间隔一周左右,工作者在安排小组活动时间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聚会时间不要过于频繁,给小组成员留出成长的时间,也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准备和应变时间;每次小组活动的时间最好控制在 45-60 分钟左右,过长会使得小组成员感到疲乏,过短会显得小组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
工作者除了要安排好小组活动的时间,还要将小组的工作日程作以详尽的规划。
小组的工作日程一般包括小组准备的时间、小组宣传的时间、小组开始接受报名和成员招募的时间、小组活动开展的时间、小组结束的时间。当然,当小组第一次聚会的时间确定好以后,小组结束的时间也就基本固定了,工作者在撰写小组计划书和宣传小组时,一定要告知每一位小组组员小组活动的安排,以便于组员其他时间的安排。
"离婚女性支持"小组的工作日程安排表。
2.小组活动场地的选择。
小组活动场地的选择涉及活动地点、室内物品的摆放、每次小组活动的座位安排等,安全、舒适、安静的环境有助于促进组员对小组的认同感,消除戒备。
首先,工作者需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比如小组活动是否需要用到多媒体设备、小组成员的规模、小组活动需要的器材等等。比如"乒乓球兴趣"小组就需要将小组活动的地点选择在有乒乓球台的地方。
其次,在选择场地时,还要考虑到租借房间的费用,小组活动需要的时间段里这个房间是否有其他活动,会不会有冲突,一旦所需房间临时有其他安排,有什么其他场地可以临时代替。
此外,工作者也要根据小组成员居住的位置和小组活动的时间合理安排小组活动的地点。S 大学的小组实践中,参与小组的同学们居住在各个不同的生活区,有的同学从寝室步行至小组实验室可能需要 20 分钟的时间,如果工作者将小组活动时间选择的晚上进行,那么这部分组员可能会天气或安全上的顾虑而拒绝参加小组。
3.小组的资金预算。
资金预算也是准备小组资源的重要一环,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足够的资金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帮助小组顺利的完成计划。
小组活动的资金预算包括器材和道具费用,所购买的纸、笔、文件夹所产生的费用,游戏中需要的小礼品的费用,餐饮费以及租借活动室的费用等等,工作者都要做好细致的规划。
当然,在做好资金预算后,资金的来源也要考虑,一般情况下同学们组织的小组活动的费用都是由工作者自己想办法筹集的,本着节省的原则,同学们都是利用自己手头的材料作为小组活动的辅助器材,所设置的小组游戏也尽量简单。当然,如果学院里可以及时提供一部分资金补助,工作者的压力会大大减轻,课程的实践效果也会提高。
4.小组所需的器材、设备以及道具。
一次小组活动的进行会涉及到多媒体设备、小组游戏、情景剧模拟等环节,因此仅有桌椅和教室是完全不够的。在小组开始前,工作者需要对这些设备的状况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在每次活动进行中这些器材和设备不会影响进程。
S 大学的小组实验室于 12 年年底建成,13 年春季为学生开放使用,因此在 09 级本科同学开展的小组活动中,他们的活动地点多数为没有多媒体的汇文楼教室;但在10 级和 11 级同学开展的小组中,活动地点大多选在了小组活动室,专业的实验室更有利于小组的开展。
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有些小组游戏或情景剧需要配合音乐,这时就需要准备相关音乐、音响等;有的小组游戏需要用到报纸、绳子,有时需要纸笔,这些都需要工作者在小组筹备的过程中做好准备。例如,"友谊地久天长"小组的工作者考虑到第三次活动计划中,有一个环节为"制作爱的礼物",需要组员先观看一段视频,再根据视频学习制作手工小发卡,这个过程需要有工作者和两位志愿者的讲解和指导,因此工作者把小组活动的场地选在了有多媒体设备的小组工作室。
(三)人力资源。
小组的顺利开展需要工作者与组员、工作者与志愿者、组员与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需要志愿者的辅助、督导的监督和指导,有时也需要嘉宾来救场,这些都是小组工作中的人力资源。
1.工作者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
小组工作者也可以称为小组领导者,在小组活动的过程里他是那里带领和引导组员实现小组目标的负责人,合格的小组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具有领导者的一些特质。
小组工作者首先应该具有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沉着、冷静,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牢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富有同情心又不会感情化。小组工作以人与人的互动为基础,这需要工作者有很强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带领小组的工作者应该具有明朗、活泼的性格,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破尴尬的气氛,使得组员愿意自我表达。
小组工作者还应该具备领导者的能力,如认识自己、觉察自己的能力,充分的自信心,及时察觉和反应的能力,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真诚的关怀并温暖他人的能力,坦率地指出小组成员的错误的能力,对小组的发展过程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并为小组传递正能量等等。
如果小组工作者觉得自己不能单独胜任,也可以采用协同领导的方式,也就是说可以再寻一位小组工作者,两人共同带领小组。可以是一个有经验的老人带领一个新人,可以是两个领导者情况相似、共同分担小组,也可以是交替带领。
案例 4-2-1,在"早睡早起"小组成立初期,笔者发现 AQ、LH 和 DY 三位同学的小组也都与睡眠相关,于是我们四个人商量着将各自的小组合并组成新的小组,由四个人共同担当小组工作者。最终确定小组共五次活动,其中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由 LH 同学主持,第二次由 AQ 同学主持,第三次由 DY 同学主持,第四次由笔者负责。虽然四个人主持风格略有不同,而中间三次分别以三个不同的分主题来为主题服务,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由同一个人带领可以使得首尾呼应,我们的合作给小组增添了活力。
以上案例采用了协同领导的方式,这种工作者交替的领导模式可以充分的发挥每个工作者的优点和特色,工作者通过彼此的互动全方位的了解组员的内在和外在变化,同时这种互动也可以增加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小组的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工作者的领导风格。这种领导方式需要工作者在小组筹备阶段将自己对小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摊开来谈,并在小组的各个阶段都要彼此坦诚对待,这也是对工作者沟通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及应变能力的考验。
2.志愿者与嘉宾的辅助。
由于小组中的人数较多,工作者有时会兼顾不过来,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 1-2 名志愿者辅助工作者的工作。小组中的志愿者应该坐在工作者身旁帮忙观察和记录组员的反应,但有时志愿者不仅可以帮助工作者记录和观察组员的情绪变化,还可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分担工作者的部分工作,起到助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精神紧张的工作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工作者应该在进入小组前邀请自己的同学或朋友担当小组志愿者,并将小组的主题和小组活动的流程告之志愿者,以便于在小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帮助到工作者。
有时候为了达到效果,也可以适当在某一次活动中邀请嘉宾现身说法。嘉宾往往是那些在某方面有过丰富经历和经验的前辈,组员与嘉宾的交流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在小组正式开展前,工作者需要与嘉宾做好沟通,确定嘉宾的空闲时间与小组需要的时间相吻合后,小组才可以顺利开展。
案例 4-2-2:在"大学新生适应"小组的第二次活动中,小组的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自己的专业,增加专业认同感。所以工作者请到了研一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位学姐,这位学姐刚好本科也就读于本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嘉宾不仅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而且专业认同度很高。她为学弟学妹们介绍了自己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经历,也有学习该专业对自己的影响等等,组员通过与嘉宾的交流对本专业有了基本认识,并且对该专业的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准备,嘉宾的到来帮助了组员的成长、推动了小组的发展。
3.小组督导的把握。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督导是由经验丰富资深工作者对新工作者或实习工作者一段时间内定期的指导、监督、传授经验的过程。小组工作者要在小组开始前与督导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将小组计划书交给督导,与其沟通自己对小组的计划和想法,并在督导给出意见后及时修订计划书。
S 大学开展的小组中,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来为本科生担任督导,平均每个研究生督导三至四个小组,从小组计划书的撰写是否规范、小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小组活动内容是否完整等方面给予指导。督导们从每个小组的筹备阶段就已经进入小组,并在小组开始后全程观察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他们一方面在每次小组活动的间歇期间帮助工作者一起修改小组计划书,探讨小组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对小组工作者临场指导,当场点评,告之工作者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实践证明,同学们与督导学姐学长的相处都很融洽,督导们能够诚恳的给出自己的建议,同学们也能够虚心的向督导学习经验,督导和工作者在小组中共同成长。
4.小组成员的借力。
参与小组活动的主要还是小组成员,工作者要善于发现组员的特点,适当利用这些优点来辅助自己的工作。有时候,为了让小组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者在筹备的时候会在组员中安排一些"托",利用组员之间的互动来使组员间相互影响。比如,"人际交往第一课:锻炼你的嘴--社交技巧培养"小组的重点是培养和锻炼组员说话的能力,所以工作者在制定计划时预备在第三次活动中,让两位组员分别带领小组游戏和社交技巧的讲解,在实践中促进组员的成长。
5.相关机构的支持。
小组的开展有时候也需要相关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如,"色彩绘画"小组是工作者深入到某社区幼儿园,在小朋友中间开展的小组,这就需要幼儿园的全力配合;"离婚女性支持"小组需要深入某社区,在离婚女性中间展开小组,此时则需要社区相关部门在小组筹备和小组开展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支持。同学们选择走出校园,到基层社区开办小组,这是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学校与相关机构建立联系的过程,社区的配合和学校的支持对学生的发展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事俱备,方可整装出发。在小组的筹备阶段,工作者应当尽可能的把小组所需的各方面资源协调好,这样可以帮助工作者在小组中消除紧张感,更加从容的面对挑战。
三、小组筹备阶段的准备工作。
(一)工作者的准备。
在小组筹备阶段,工作者除了要确定小组开展所需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外,还要做好妥善的心理准备。在小组开始前要调整好情绪,熟记小组的流程,保持良好的状态,最好能够简要分析一下每一个组员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初步需要。而且,小组开始前工作者要根据小组的主题来决定着装,尤其是初次主持小组的工作者一定要与督导沟通,确定好小组的开场白、串词等等,也可以自己对着镜子进行模拟演练。
在笔者的访谈中,受访者 JX 认为若想让小组顺利的开展,工作者一定要有很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应急处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在工作者小组开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受访者 AQ 认为工作者在小组开始前一定要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小组成员的准备。
无论是自愿报名还是被邀请参加到小组中的成员,在参加小组前都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估,尽量全面了解自己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成员需仔细阅读工作者发来的小组计划书,熟悉小组活动的目标和目的,寻找自己和小组目标一致的点,在脑海中给自己一个初步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期望和在小组中可能得到的改善,坚定参与小组直至小组结束的信心。
(三)志愿者的准备。
志愿者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全程陪伴和辅助,他们应该是除了工作者以外最先进入小组的成员,并且他们需要无条件的服从工作者的安排,因此志愿者要对小组的主题、目的以及计划方案十分熟悉,以便于当工作者由于紧张或现场突发状态导致紧张或混乱的时候可以给其以适当的提示。除此之外,志愿者还应对小组活动所需的道具、器材、视频、音乐、场地等十分熟悉,尽量避免因志愿者的配合失误而导致小组活动的失败。
(四)督导的准备。
作为小组的督导,在进入小组前要对工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工作者的性格在小组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工作者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小组工作者的位置?小组活动的计划中,时间与活动的设置是否合理?小组中的游戏、情景剧等是否与小组主题相吻合?这些问题都是需要督导在小组开始前帮助工作者完善的部分。
老师为同学们安排的督导是来自研一的学姐学长,这些督导或许并不十分专业,但他们都能够认真、细心、耐心的为学弟学妹们进行指导,这也是他们成长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督导们在进入小组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一但出现工作者控制能力之外的现象,督导要及时给予辅助,因此督导需要重温小组活动的相关知识。
在明确了目标,确定了组员,制定了详细的小组计划,并各方都准备充分后,小组活动就可以如期开展了。
结束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团结,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如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又关键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新兴...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女性是一个多元的存在,女性自身存在着重大差异。当加入职业、阶层、收入、年龄、特定场域(如工厂、餐馆、零售店或美容机构)等变量后,女性呈现出了多元的生存状态、生存需求和生存问题。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工厂女工相比,当前的外...
要明确企业社会工作的职业任务, 按照企业要求和专业规范, 按需设岗、因岗定责, 明确和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任务和相应的任职条件。...
题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社工的本土化发展探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特点1、制度对象的传统性2、制度内涵的异质性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
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得到了控制,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之下我国又出现新一群体独生子女,社会也因他们而引起很多问题。这一群体的成长状况不仅影响到他们自己未来、家庭和谐还有社会的稳定。因此从社会工作的角...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存在的现实问题(一)重工作指标轻工作实际与经验不足在实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过程中,将精力过分的投入在服务工作指标的完成上,而忽视了服务工作的根本,即为农民工群体服务,满足农民工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实际需求。本...
一、背景与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民工流动大都具有候鸟性、短暂性的特征,即他们多以分散地单身外出的形式进入城市,以赚钱打工为目的,其内心的身份归属还是为农村。随着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加剧,特别是国家在1992年提出的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
第三章小组筹备阶段的重要性分析一、小组与小组筹备阶段。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专业方法,它以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为基础,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增加个人信心、激发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海伦诺森(HelenNorthern)认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小...
文章介绍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阻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原因, 针对存在的阻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整合多元力量, 拓展支持体系;社会工作主动渗透;量化工作成效, 提高专业认同...
我国的社会工作机构起步较西方国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社会工作机构推动了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职能改革,成为了政府服务公众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