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

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概述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7-02-28 共412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这一术语在 1867 年由西班牙学者赛达《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1943 年美国学者 Hope Disdale 把城镇化定义为"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沿着两个方向演进:集中场所的增多和各个场所规模的扩大"[19].

  中国学者也提出过自己的定义和见解,"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和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20].

  本文主要研究人口城镇化,即人口居住地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2.2 理论基础。

  1938 年,赫伯尔(R.Herberle)提出著名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徙是由一系列"力"引发的,包括促使人离开一个地方的"推力"和吸引他到他地的"拉力",上世纪 50 年代末,博格(D.J.Burge)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迁徙的推拉模型(Push and pull theory),提出了 12 个方面的推力因素,还有 6 个方面的拉力因素,较为全面的概括了影响人口迁徙的两方面力量。

  1954 年,刘易斯(Lewis,W.A.)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人口转移模型,也就是两部门理论(Two sectors theory),在他的观察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征往往是二元结构,即传统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发达的城市工业部门通常会同时存在着,其中工业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由于两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边际收益率存在差异,引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因此工业部门开始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21].

  1979 年, Michael Piore 提出了"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Dual labor markettheory),认为良好工作环境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上层市场),和恶劣工作环境的第二种劳动力市场(下层市场),是吸引外来人口填补空缺,导致人口流动迁徙的直接原因。随后又有 Portes 和 Bach 在此基础上提出"三重市场需求理论",增加了由外来人口构成的"族群集聚区",证明市场分层和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的生成和促进关系[22].

  1979 年美国城市地理学者诺瑟姆(Nartham)在《城市地理》中分析了各国城镇化发展过程,提出了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镇化水平提升的过程近似于一条"S"型曲线,根据诺瑟姆的理论,城镇化进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较为缓慢,一般处在这个阶段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在 30%以下,此后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会加快,进入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进入后期阶段时,即超过 70%后,提升速度会放缓[23].

  回顾历史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都证实了诺瑟姆的理论,一些工业化起步稍晚的中等发达国家,己进入了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的城镇化初级阶段。综合来看,全世界的总体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中期阶段,也就是正在加速的过程中。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这个城镇化进程的规律,不单单适用于己经实现高城镇水平的发达国家,同时作为一条普通规律,全世界的城镇化都将遵从这个过程,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条客观规律,意味着不应该人为去改变这个过程,假如过于人力干涉,使"S"型曲线趋于平直发展,或硬性将其改变走势,都将导致城镇化进程无法以正常速率发展,呈现过缓或过速趋势,并产生可预知的一系列副作用。

  第 3 章 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概述。

  3.1 建国以来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

  人口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口城镇化率的计算有多种方式,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人口城镇化率即:人口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根据 1949 年-2008 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得出辽宁省的人口城镇化率。

  第一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1949-1960):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辽宁省工业化起步较早,"一五"期间国家重工业建设和布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增加较大。所以在 1949 至 1960 间,辽宁省镇化率在快速提升。这一阶段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从 18.08%上升至 42.42%.第二阶段为缓慢调整阶段(1961-1970):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困难时期,国家实施压缩城市人口,限制城市人口过度发展。所以在这阶段,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由1960年的42.42%下降到 1970 年的 27.63%.第三阶段为停滞徘徊阶段(1971 至 1977):在这一时期国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以及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特征的运动,导致辽宁省在一时期的人口城镇化率徘徊在 27.89%到 30.93%之间。第四阶段为恢复发展阶段(1978 至 1989 年):在这一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都为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提供契机,所以这一时期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从 31.73%上升到 41.92%.第五阶段为平稳发展阶段(1990 到至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就业,使得辽宁省城镇率又迎来增长。这一时期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由 1990 年的 42%上升至 2013 年的 66.45%.

  3.2 辽宁省与全国人口城镇化进程比较分析。

  从人口城镇化水平角度:如图 1 所示,从总体上来看,辽宁省在 1949 年至2013 年期间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要远高于全国人口城镇化的平均水平。无论在第一阶段 1960 年的 42.42%最高点,还是在第二阶段 1963 年的 16.84%最低点都要高于同一时期全国平均水平。从辽宁省和全国人口城镇化率曲线波动趋势来看,辽宁省和全国人口城镇化率曲线具有相同波动趋势,即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受到全国总体波动的影响。从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和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差值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状态:第一种状态为差值逐渐扩大分别为:1949 至 1960(7.43%-22.68%)、1975 至 1983(10.93%-16.4%)和 2004 至 200(56.07%-15.72%);第二种状态为差值逐渐缩小分别为:1961 至 1970(20.52%-10.25%)和 1995 至2003(15.48%-6.66%);第三种状态为差值保持平稳分别为:1984 至 1994(15.33%-17.04%)。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和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相似的波动趋势。

  从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幅度角度:如表 2 所示,建国以来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最高提升幅度为 2005 年的上升了 22.74 个百分点,最低提升幅度为 1964 年的下降了 8.22 个百分点。同时期全国最高提升幅度为 1959 年的上升了 13.31 个百分点,最低提升幅度为 1962 年的上升了 10.21 个百分点。从提升幅度的波动趋势来看,辽宁省和全国人口城镇化提升幅度波动较大,呈现出不规律波动趋势。与此同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关系为: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提升幅度大于全国,时间主要集中在 1950 到 1957 年,60 年代后主要呈现断点分布趋势。

  第二种关系为:全国人口城镇化提升幅度大于辽宁省,时间主要集中 1958 到 1961年,1966 至 1970 年等。由表 2 可以得出,建国以来随着时间推移,除去个别年份,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速度逐渐超过了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提升速度。虽然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国家人口城镇化平均水平,但是近几年人口城镇化提升幅度要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者不同时期提升幅度的不同,反映出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作用,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今后人口城镇化进程中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3.3 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特点。

  3.3.1 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但提升速度放缓。

  如表 1 所示,截止 2013 年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高达 66.4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 13 个百分点。和全国大多数省份相比,辽宁的人口城镇化是捷足先登型的,建国以来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由于辽宁省工业化进程较早,重工业建设和布局的推动。但是在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近些年却表现出人口城镇化水平提升缓慢的特征。如表 2 所示,在建国初期由于"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辽宁的投入,使得这一时期辽宁省人口城镇化提升速度高于全国的增速,成为全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尤其进入新世纪后辽宁省的人口城镇化增速基本维持在 1 百分点左右,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3 个百分点到 4 个百分点的增速。

  3.3.2 辽宁省人口城镇化进程受经济体制影响大。

  作为实施计划经济较长和国有企业改革较晚的省份,辽宁省人口城镇化发展明显具有工业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前期。辽宁省的人口城镇化是借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国家自上而下,采取行政手段干预而进行的人口城镇化建设。

  如图 1 所示,1949 至 1960 年期间,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由 18.08%上升至 42.42%的最高点。这一期间主要是特大城市、大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带动大量人员就业,快速的推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与东部沿海城市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的人口城镇化特征相比,辽宁省小城镇发展缓慢。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职能较弱,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因此在这一时期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的增速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速,基本维持在 1 个百分点左右。

  3.3.3 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如图 2 所示,2010 年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率为 62.1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2.2百分点,但是辽宁省各市人口城镇化率存在较大差异。2010 年辽宁省最高人口城镇化率最高为沈阳的 77.07%,人口城镇化率最低为朝阳的 38.11%,最高最低两者相差 38.96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人口城镇化率的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和盘锦。低于全省人口城镇化率的城市有丹东、锦州、营口、阜新、铁岭、朝阳和葫芦岛。

  从地域分布角度来看,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多分布在工业基础较好地区,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城市群;中等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城市多分布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如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多分布在辽西北和辽东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资源枯竭,导致此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其他地区。由此可见,辽宁省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各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口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