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改进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6-04-12 共38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探究
  【第一章】沧州社区治理制度优化分析引言
  【第二章】城市社区治理理论基础
  【第三章】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经验启示
  【第四章】系统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
  【第五章】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改进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沧州社区治理系统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6 改进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面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借鉴沧州市运河区系统化社区治理的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改进和完善社区治理要走适合自治型、和谐型、平安型、服务型的构建道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 明确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严格按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明确定位为"指导、支持和帮助",明确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应该是扮演政策制定者、资助者、社区建设倡导者、指导者的角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还原社区在政府指导下的自治本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谋划社区工作,有力的推动社区建设。

  但是,明确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并不是让政府完全放手,而是依据社区自身的自治能力,实现政府和社区职能的动态迁移。单纯从社区自治的角度讲的话,那应当是当社区不具备自治能力时,政府有必要承担更多社区职能,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当社区具备了成熟的自治能力时,政府可以完全退出,由社区进行完全自治。

  要转变基层政府的组织职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应改变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局面,主要从事法规制定和宏观调控,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转变职能后,政府将从拥有无限权力的全能政府转变为仅拥有必要权力的政府,从直接参与微观管理的政府转变成只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政府作为城市建设规划者和社区建设指导者二者的结合体,应该立足于城市整体发展,结合市情、区情实际和城市社区总体规划情况,站位高远,制定出有利于社区长足发展的实施方案和意见,以为作为社区发展的指导目标,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城市的整体规划,保障社区的发展方向、思路与城市整体定位相一致。

  6.2 大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社区中介组织是推动社区发展,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维护居民利益、推动社区多元治理的重要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治理的发展步伐,是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和发展城市社区民主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积极培育、大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

  建立经费保障政策,积极推行对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的经费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匮乏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的长足发展,为此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从地方政府、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为社区中介组织的良性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一是对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的非营利性收入实行减免税收政策;二是对资助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对其资助部分的资金减免税收;三是增加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将城市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成果作为地方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地方政府对社区中介组织的重视,将其运行保障经费纳入地方政府预算。有了多渠道、大剂量的资金投入,城市社区中介组织才能如鱼得水,不断发展壮大。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要在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中大力培树先进典型,选取部分社会效果好、有正面宣传意义、已成规模的城市社区中介组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对其组织结构、从事活动、社会价值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中介组织的关注,激发他们参与社区中介组织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中、小型社区中介组织厘清目标、明确方向、树立愿景,增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增长干劲,争做"领头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互动局面。同时,地方政府要为中介组织和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牵线搭桥,拓宽中介组织的发展空间。

  6.3 提升居民参与程度

  一是通过提升社区服务,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意识。一方面要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以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为社区提供医疗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场所、相关咨询培训、业务代办等社区服务设施;定期举办休闲娱乐活动,如社区晚会、运动会、读书日、儿童知识竞赛等活动;成立多种社区自治组织,如老年秧歌队、舞蹈队、京剧迷、象棋迷等社区自治组织等。

  通过以上方式,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带动居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开展广泛宣传活动,营造社区参与氛围,利用报纸、标语、公示栏、便民手册等媒介,普及社区治理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二是加快"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改革步伐。长久以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单位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服从于单位,依赖于单位,拘泥于单位,认为自己是单位的一部分,很难脱开对单位的依赖性去参加社会活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但是这些人往往比较盲目,尚没有接受这种身份的转变,对单位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对社会活动却敬而远之,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加快"单位制"向社区制的改革对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宣传报道社区工作等方式使居民深刻的认识到这种身份的转变,当他们意识到单位已经不在生活的视野里,而社区却和他们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时,他们就会慢慢地改变以往的观念,接受、愿意了解、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章程和制度,通过月考评、半年考核、年度表彰等方式选评优秀志愿服务者,使他们优先享有社区服务,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进行大肆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引导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风气,激发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4 健全社区建设的物质保障

  我国现阶段,社区建设迅猛发展,居民对社区的要求与日俱增,为了保障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应在充分保障自身投入的基础上,广泛拓展经费来源,健全社区建设的物质保障,充分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是设立社区治理专项资金。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将社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经费金额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年加大,为社区提供充足经费,可以考虑把社区养老、社区卫生、幼儿托养等列入专项资金。建立社区独立财务系统,去除街道办事处的干预,对城管、绿化、计生等专项工作,实现"费随事转、专款专用",减少中间环节的流程,减轻社区的经费压力,增加社区的独立支配权。

  二是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长效机制。鼓励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慈善机构以及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资金来源的长效机制,形成以政府带动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的多元保障机制。实现"晾账目",在社会范围内公开社区资金的来源和支出,使得资金的捐赠机构和捐赠者充分了解社区建设的资金缺口,知晓捐赠资金的去向,为建立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对因缺乏资金导致无法开展的社区活动可以进行网上公开发布,征集募捐,社区居委会同募捐机构或个人一起,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发展社区建设。

  三是发展壮大社区企业,鼓励社区企业承办社区建设。借鉴百步亭模式的运作方式,发展壮大社区企业,对社区建设进行统一谋划,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上,以社区企业的雄厚资金支撑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做好充足的物质保障。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在享受社区企业带来的完善的社区建设的同时,对社区企业也是一种变相的宣传,有助于扩大社区企业的知名度,增强社区企业在居民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区企业办社区,社区居民回报企业"的良性互动。

  6.5 组建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治理进程中逐步实现的社区自治,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人才支撑。针对目前社区治理中的人才队伍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三点进行改善提升:

  一是加大对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学以致用,举办专门的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班,对全部社区工作者进行大规模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社区机构、社区工作流程、社区职责职能、社区服务项目、社区活动的有效组织、服务意识提升等方面内容,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到高校、专门培训机构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互派社区工作者进行学习交流,丰富工作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促进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持久发展。

  二是建立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社区工作标准、职责定位、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社区工作人员的行为。把居民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者考评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注重考核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事项。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学先进、比先进,激发社区工作者的竞争意识,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促使社区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三是建立符合实际的专业人才进入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原则,以提高社区工作水平为核心,引进有责任、有担当、主动服务意识强、创新精神突出、热心社区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同时努力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待遇,吸引更年轻、更优秀的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确保专业人才"干得好、留的住",为社区的长足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