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财政学硕士论文 >

中国特色的社保制度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19 共461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绪 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对一国公民至关重要的一项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以期通过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和保障社会稳定。

  1978 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也逐步加大,不仅确定了原则和目标,而且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布了一系列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政策,对改善我国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改革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阶段,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之前旧的体制带来的问题仍然影响着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作用,而新体制的构建过程也十分复杂,矛盾不断出现。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我们要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步伐。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美国 1935 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提出了“Social Security”一词,这是“社会保障”的诞生,后来经过实践发展,这一词被很多人接受和引用,慢慢变为由国家和政府提供的福利保障制度的统称。我国很晚才开始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所研究,而且研究内容也多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的介绍,缺乏对社会保障问题和实质的研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保障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了社会保障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重大领域。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本质有着深入的理解,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也有着深刻地认识,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1、 社会保障必要性的研究在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由于劳动形式单一,劳动者承受的工伤、失业、疾病和死亡的劳动风险是逐渐增大的,劳动者的压力越来越大,阻碍了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为了确保劳动力扩大再生产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通过社会保障来减轻劳动力在其生命历程中经受的各种风险,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①把对劳动者的保障进行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化提出的本质要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写道:“大工业在瓦解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

  ②随着旧的家庭关系的瓦解,家庭原有的保障功能也逐渐弱化了,并且,资本逐渐积累的同时工人的失业率也增加了,工人的生活没有了保障,资本家迫不得已拿出“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来作为社会保障资金。列宁也在《关于对杜马提出的工人的国家保险法案的态度》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必然会建立和发展:“雇佣工人以工资形式取得的那一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常之少,刚能满足工人的最迫切的生活需要,因此,无产者根本不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些钱去储蓄,以便在因伤残、疾病、年老、残废而丧失劳动力时,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的失业时使用。因此,在出现上述一些情况时对工人实行的保险,完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所决定的一种改革。”③
  
  2、 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和保障对象马克思认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是生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扣除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劳动者的人身、财产和家庭起到保护作用。而在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上,马克思将社会保障对象分为三类:一是有劳动能力但是没有工作的人,他们的人数是与经济繁荣程度有关的;二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他们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大量进入劳动者的队伍;三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残疾人、病人、寡妇等工业牺牲者,他们是一直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来维持生活的一群人。

  3、 社会保障的实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就是社会保障的实质。社会总产品的第一次扣除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目的是为基本生产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第二次扣除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目的是为保障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求,如受教育、卫生设施、住房设施以及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障。
  
  1.2.1.2 国外其他代表人物社会保障观点
  
  1、 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思想研究英国的庇古和凯恩斯是民主社会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并构建了福利经济学框架下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他主张国民收入均等化,并建立了效用技术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在历史上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而他则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在他之后的福利经济学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以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基础。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36 年,凯恩斯在其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要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运行来解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使用累进税制和转移支付的手段来实现社会再分配,他认为社会保障可以带来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效应。

  2、 自由主义学派的思想研究自由主义学派实际上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的,分别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其中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亚当·斯密,1776 年,他在着作《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对后来很多经济理论都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他认为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阿瑟·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学派倡导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

  3、 中间道路学派的思想研究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在 1938 年出版了《中间道路》一书,他认为市场在保证个人自由、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能够获得极其满意的效果,但有时候也会发生市场失灵从而引发社会问题,因而需要国家适当的干预和调控。他提出了走中间道路就是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调节。

  1.2.1.3 国外学者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考察:筹款、运作和管理》中,劳伦斯·汤普森讨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支柱体制、筹资和基金运作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侧重组织和管理的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特别注意所有经济政策对储蓄的效应,而现收现付制可能无法维持完全积累制所能维持的国民储蓄水平。马丁·菲尔德斯坦在《中国社会保障养老金改革备忘录》中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养老金征缴方案。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2.1 社会保障改革的一般理论分析建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方面的研究。在《社会福利思想》中,雷洪阐述了设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利用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对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通过对《济贫法》局限性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制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探析》中,周宗顺提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中,刘钧通过分析劳动力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社会保障对社会再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在《社会福利思想》中,张士昌提出了社会保障建立的必要性,通过阐述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的理论来证明社会保障是必须建立的。

  社会保障基金理论的研究,在《社会保障学》中,郭士征论述了列宁的着名理论:社会保险是来自于剩余劳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劳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的社会保险的观点;在《对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的思考》中,邓莉对我国社会保障理论基石进行了新探索,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社会保障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在《邓小平社会保障思想探析》中,左丽娟写道,“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保障为之奋斗的目标;在《福利社会学》中,范斌论述了社会福利实现方式和社会福利组织等社会福利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以上研究中,多数学者主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一般层面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现象,对社会保障中的重大问题,如养老保险等没能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来深入探讨。

  1.2.2.2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实践的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实践的研究,部分学者将改革过程根据时点划分成了不同阶段:在《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中,童星主要研究了 1992 年以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并将改革划分为两个阶段:恢复阶段和探索阶段;在《社会保障概论》中,曾煜也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划分为了探索阶段(党的十四大)和突破性进展阶段(1993年以后)。还有部分学者是以政策来划分的,根据我国不同时期颁布的对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政策文件,着重研究了各个政策文件的颁布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所起的作用。比如在《社会保障》中,郑功成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1986 年以后的改革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从 1986 年到 1993 年的七年,我国主要为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进行了社会保障改革并实施了国有企业的配套改革;从 1993 年到 1997 年的四年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配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的,而 1998 年以后,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的制度。

  以上大多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划分阶段并进行研究的,但也有缺陷和不足,例如没有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起点在哪里,是以什么时间的什么事件为标志的,另外,对社会保障改革进行研究的机构虽然有很多,但它们对于政策文件的分析和研究比较杂乱,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来说可借鉴的东西不多。

  1.2.2.3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的对策研究在《社会保障理论》中,郑功成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以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建立全面覆盖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中,吴鹏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指明了未来改革的基本思路:

  要以社会保障逐步代替传统的家庭保障,并以社会保险为中心,围绕其开展其他社会保障方式,建立层次多样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上研究中,学者们就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但这些对策只是一个宏观的表述,尽管部分学者的研究涉及了微观层面,但具体的实施办法和途径并没有深入探讨,因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可行性不高,所以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在广泛搜集和阅读国内外相关着作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各学科知识,运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国外经验与本国国情相联系的比较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本文将首先对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其现状及缺陷进行详细阐述,深刻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本文将介绍国外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最后本文将对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想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介绍,提炼总结了其中精华的部分,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以往的社会保障研究主要侧重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方面的论述,本文试图在社会保障税开征的可行性和社会保障税征收方面提出创新的观点,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财政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