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积极心理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信心干预结果讨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19 共563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讨论
  
  积极视角下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信心干预有效,社会相互作用、心境状态、人际交往、外表、学业表现均有显着改变,实验组成员自信心的显着变化,主要原因在于积极取向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在积极的认知、情绪、行为上发生了积极的改变。团体的有效性原因如下:

  4.1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支持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中温馨和谐的气氛,成员间友好、信任关系的建立、同伴间榜样模仿学习、活动感受的分享,促使成员形成积极的认知理念、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行为的发展,帮助成员有效解决现实的发展性问题。

  a.积极的认知。在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中,活动的第三个单元的主题-“积极认知”.通过“20 个我是谁”的活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通过成员间的互相反馈、活动后他人的评价,可以让成员从自我的角度、他人的角度对自己全面的认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悦纳自己。活动的第四个单元的主题-“积极的优势力量”,通过活动-“我的花生”,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意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感受自己的独一无二;通过活动-“我最成功的一件事”寻找自身的优势力量,并在生活学习中发挥运用。通过上述活动,成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接纳程度提高,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认知。

  b.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积极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团体成立初,通过成员制定团体规范,信任之旅-“盲人与拐杖”的活动,营造一个安全、开放、尊重、信任的团体氛围;其次,在每次团体辅导开始前,都有暖身活动,例如,按摩操,让成员有一种愉快、轻松的体验;再次,在活动的第五个单元的主题-“积极情绪”,通过“情绪蛋糕”活动,使成员正确认识情绪,积极看待消极情绪;在活动-“幸福果树”中,让成员感受幸福的情绪体验。

  c.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认知的建立促使积极行为的发展。积极人际关系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的重点,也是积极行为的表现。本研究中,活动的第二个单元的主题-“积极的人际关系”,信任之旅-“盲人与拐杖”的活动,成员之间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从而为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根基;通过活动“目光对视”、“微笑联系”,为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创造了前提;“运动练习,一圈走”,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让成员在他们舒适的水平上彼此接触,在团体中可以用于探索与他人接触的感觉。积极的参与是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即在人际交往中为他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研究中,活动第六个单元的主题是-“积极参与”,通过“秘密大会串”活动, 目的是帮助成员积极参与团体,提出建设性意见来应对与处理成员面临的生活心理困扰。

  4.2 活动设计符合团体心理辅导的规律
  
  团体心理辅导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分为开始、工作、结束三个阶段。每个单元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暖身活动、主题活动、分享讨论。通过活动成员们迅速融入团体、积极自我探索、挖掘自身核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力量、认识情绪并建立积极的认知,感受积极情绪体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分享感受,总结收获、处分离焦虑,自然结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活动形式丰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突出主题,使团体成员在有效的时间内,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

  4.3 团体中同辈群体的影响
  
  首先,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验室,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成员可以在活动中观察、模仿学习新的适宜行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其次,在同质性团体里,成员容易找到共性,成员了解到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问题时,不再感到孤单。亚隆将其定义为普遍性,即许多成员进入团体之前都有焦虑不安的想法,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独特的,只有他们有这种恐惧或不能为他人接受的问题、念头等,而且这种独特感常因为孤立而扩大,使深入的亲密关系无法形成。在团体中当听到其他成员袒露与自己相似的焦虑,彼此会产生共鸣,看到大家的共同性,不再认为自己的问题特殊。

  成员一:“看到大家的进步和成长,我有种相互促进的感觉,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优缺点,更好的认识自己,让自己更自信些”.

  成员二:“某位成员的思考方式,影响了我,我要向她学习,积极改变,树立信心”.

  成员三:“我的伙伴们彼此能依靠,像个温暖的家,她们的关心,发表言论时的坦然,从容值得自己学习”.成员四:“谢谢同伴们的坦言,都愿意与大家无私奉献自己的经历和多年的经验”.

  成员五:“以前总觉得自己很不好,缺点很多,来到团体发现,别人身上也有缺点,感觉不再孤单,慢慢的学会积极客观的评价自己”.

  成员六:“看到伙伴们的进步,我改变现状的愿望很强烈,我不能掉队,让大家失望”.

  成员七:“通过大家的分享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在每个成员身上学到好多东西,吸收每个人的精华,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4.4 团体动力的影响
  
  团体领导者的民主、团体气氛、开放及良好的团体凝聚力、都是团体动力的来源。

  良好的团体气氛是团体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

  a.团体气氛团体气氛是指团体内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的流露在团体中被感觉出来就形成了一定的气氛。吉布(J.R.Gibb)观察到气氛如何在团体中发展,以及团体气氛对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直接的影响。1976 年,日本山口穗积将团体过程中气氛的变化用模式图表示,用以说明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凝聚力、成员的自我防卫心理、成员之间相互接纳与排斥的倾向、个体内心的变化的趋向。他认为团体气氛经历了困惑、探索,到逐步接近了解,继而建立亲密感和信任感,形成良好的、融洽的气氛和深入的相互关系。在这种气氛下,成员能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团体过程中气氛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强烈的防卫到完全地对别人支援、接纳他人。当团体成员进入一个陌生的团体,往往会有很多焦虑、害怕和疑惑,甚至出现阻抗。当团体进展中相互信任的气氛产生后,成员的防卫心理会逐渐减弱,接纳的气氛逐渐增强,团体成员也能真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团体气氛影响改变成员的行为,同时成员行为形成团体的气氛,两者相辅相成。本研究中“盲人与拐杖”的活动,让成员深刻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奠定了信任的气氛,对成员的改变与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成员一:“面对陌生的面孔,有些不知所措,参与度不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安全的感觉,随着信任活动的进行,在随后的团辅中,我可以尽情分享感受,表达想法,不担心什么事会攻击到我,我觉得很好”.

  成员二:“有新成员加入,突然有种排斥的感觉,觉得破坏了之前的气氛,但随着活动的进行,气氛变得融洽,大家都很投入,很用心,很温馨”、今天的“盲人与拐杖”的活动,让大家之间的距离又近了一步,彼此间多了些信任感“、别人的信任、别人温暖的双手、温暖的话语温暖着我的心,让我更加融入这个团体”.成员三:“与以前相比,大家能够真正融入进去,积极分享感受,特别温馨,特别好”“通过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信任与被信任同等重要”.

  成员四:“感到被别人信任,被别人相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就好像自己的努力被别人肯定”.

  成员五:“团体气氛和谐、融洽、温暖,轻松的氛围让我团体中放松很多,没有太多的防备,通过盲人与拐杖的活动,增加了成员之间的信任,我们一起搀扶走向光明的目的地,活动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也换位体验了被信任的欣喜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成员六:“盲人拐杖的活动,为团体大家庭创造了安全、信任的氛围,让我放下防御,卸下面具,把更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伙伴”.

  成员七:“大家踊跃发言,互相鼓励、关心、共同进步,很和谐,幸福”.

  成员八:“亲人们都很开心地参加団辅,都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里可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伙伴们都会接纳自己。”.

  团体成员在团体成立之初要签订小组契约,以保证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中是安全的、受关注的、被接纳的、被尊重的,当成员说出自己的隐私或心理困扰时,其他成员会给予理解、支持和帮助,会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此外,当成员给出积极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被接受采纳时,可以争强成员的自信心,会出现助人自助的现象。

  成员一:“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前,领导者让大家一起制定团体规范,签订契约,每次活动开始前,大家都会阅读团体规范,并严格遵守,让我感到团体的严肃、有效、正规,和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成员二:“当活动进行到中期感到疲惫或因生活中的小事不想去参加団辅时,我都会想到团体规范的内容和用红笔签订的契约,既然做了规定的制定者,就不能轻易违反,最终,我走完了全程,我为自己的坚持而开心”.

  b.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的满意程度。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指出,团体凝聚力是“为使团体成员留在团体内而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总和。”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巩固与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对团体的存在、活动、效率有重要作用。团体凝聚力以团体活动为中介,在团体活动中,成员经过互动,彼此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增进了成员之间的感情思想交流。这时,如果彼此发生认同,互相满足心理需求,就会产生亲密感和互相依赖感,加大成员间的相互吸引以及团体对个人的吸引。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行为、认知、情感一致,凝聚力高。相反,如果团体成员之间经过交流,在思想上、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或有严重的分歧、冲突,相互不能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成员感到心情压抑、相互离异,团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必然小,凝聚力自然降低,团体凝聚力取决于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克瑞奇(D.Krech)等人认为,凝聚力强的团体特征如下:

  (1)团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倾向。

  (2)团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3)团体成员彼此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成员对团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4)每个团体成员都能明确团体的目标。

  (5)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有肯定的、支持的态度(6)团体成员承认团体存在的价值,并具有维护此团体继续存在的意向。

  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对于团体的活动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团体凝聚力会使团体成员紧密联结在一定目标下,使团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团体。其次,团体凝聚力对团体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凝聚力会提高团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团体工作。

  成员一:“每次的团体心理辅导都让人心安,就是在外界经历喧嚣的心寻得一片安宁,找到栖息的地方。所以从第一期到第八期,不论发生什么事,多忙多累都会准时去参加,只为内心的平和,树立积极心态,提高自信”.

  成员二:“随着団辅的进行,感觉大家更亲了,会彼此敞开心扉,了解彼此也深了”.

  成员三:“看着大家为别人的不自信寻求方法,鼓励别人,真心想说:有你们真好,在一起真好”;“大家都积极表现自己,与刚参加団辅时的自己进步了好多,温馨、和谐。

  快乐、感动,団辅让我们充满正能量”.

  成员四:“我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喜欢上了,不,是爱上了这个団体大家庭,我觉得这里的每个人都很亲切,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

  成员五:“大家很投入,真正融入团体,有的人把隐私说出来,我感觉就是很信任我们”.

  c.领导者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尊重信任的气氛中,人都具有有积极建设性态度发展的倾向,可以觉察自己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并寻求积极的改变。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创造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团体领导者无条件地接纳和关心每一位成员,不对其感受、思想、行为做出评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人物,承担着策划、引领、支持、信息提供、陪伴和效果评估的角色[73].领导者是整个団辅活动的策划者,根据团体目标,理论基础,制定方案、筛选成员。在团体辅导开始阶段,领导者帮助团体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良好氛围,使成员关系稳定,促进团体成员间的信任,从而引发成员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团体辅导的工作阶段,领导者对成员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针对不同成员的特点,采用多种反馈的方式引导。领导者适当进行自我暴露,并积极鼓励大家分享感受,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整个团体活动中,领导者始终陪伴着团体成员。团体的构成不是领导者或成员自己,而是我们[74].团体活动结束后,领导者承担评估工作,对本次团体进行总结,包括团体目标的达成情况、个体目标的达成、以及领导者与成员在团体中的表现。

  台湾学者潘正德在其所着《团体动力学》中总结了 Rogers、Shertzer&Stone(1974)、等人对影响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团体领导者人格特质、领导技术、专业知识和素养对成员改变和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柯里提出领导者的勇气、表率、关爱、表露、信心、开放、宽容、影响力、自我觉察、幽默、创造力等特质有利于增进团体心理辅导效果。Corey 曾提出 16 项重要的团体领导技术,包括倾听、反映、澄清、解释、总结、连结、面质、支持、阻止、同理心、诊断、试验、催化、终结等。领导者特点对团体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领导者对成员的态度、领导者的态度、领导者对团体的经验和对此的准备、以及领导者与团体成员对团体目的的澄清。领导者正性的积极态度会引发正性的力量的产生,如果领导者畏惧领导团体货时间安排紧张均会影响团体效能。

  此外,团体成员对领导者是否喜欢、是否尊敬、是否信任对团体进展影响很大。

  成员一:“领导者和蔼、可亲、贴心,组织活动有条理,内容充实”.

  成员二:“我们需要这样一位亲切的领导者,特别感性,质朴的语言说到我们心里,不断激励大家勇敢迈出自信的第一步,因为你的认真、负责,我们坚持走到最后,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看着你现在的自信、阳光,我们一定要努力”.

  成员三:“领导者非常和善,平易近人,认真倾听,为大家创造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引领大家发现幸福,建立积极认知,发展积极地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信”.

  成员四:“组织活动能力强,善于观察成员的变化,很好地倾听参与者的意见并及时给予解决”.

  成员五:“领导者很棒,时刻面带微笑,让我感到很亲切,同时让我学到了微笑的力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