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小学新任班主任个案研究的结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15 共654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个案研究的结论
  
  (一) 成功性经验
  
  尽管李老师和孙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时间较短,从班主任专业发展程度上看尚处于适应期阶段,但是从两位老师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描述看,却有值得小学新任班主任学习的成功性经验。

  1. 专业信念:为人师表,严慈相加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持有的坚定不移的确定看法和坚决执行的态度,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对人们追求既定目标具有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信念是坚信自己专业选择的正确性,并经常用来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是使某种需要和动机居于主导地位的动力因素。”[28]

  班主任的专业信念“是指班主任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29]包涵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个人修养与行为、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的态度与行为等。专业信念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1) 个人修养与行为
  
  两位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意识到在学生面前树立具体的榜样示范远比抽象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因此很注重自身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与之前相比,这种思想变得更加强烈,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于律己,否则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致使师生关系僵硬恶化。

  (2)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两位老师的思想很一致,提出了两方面即威信和关爱。所谓威信不是威严、威风,是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是学生对班主任的敬畏佩服之情。二位老师既利用威信震慑学生,又给学生关爱,这样便于班级管理又能令学生感受到班级温暖。现在依然是这样治理班级,只是要根据班级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整严和慈所占的比重。

  (3) 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李老师虽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不特立独行,而是结合学校教育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礼貌、知荣辱,能够认识到自己特长的人。李老师认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是从全局考虑,以全体学生为参照对象制定的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具有概况性和普遍性。而班主任只带领全校的一个班级,在服从学校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还要研究班级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年龄特征,研究适合本班学生的教育方法,提出细致的教育目标。

  孙老师与李老师不同,她的教育活动是完全按照校领导指挥。一方面自身的教育思想不够成熟,若固执地将不成熟的理念强加于学生身上,将会误人子弟并引发严重后果。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很多重要品性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更改。小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弱,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是由首因效应决定的,第一印象一旦建立,会对后来信息的理解和组织起强烈的定向作用。孙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以免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并且,孙老师认为学校的教育思想是上级教育理念的下传,是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考证确立的,是安全可靠的。

  在治班态度和方法上,两位老师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各有千秋。李老师偏向科学的制度化管理,使用打分制度,让每个学生的表现都能直观可见。孙老师更注重情感式管理,根据学生年龄和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恩威策略。一年级强调纪律、秩序,因此需要班主任树立起威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随着学生慢慢成长,他们对爱和温暖的渴望和需求增加,若再一味运用之前的方法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孙老师表现为更加地关爱学生。

  2. 专业知识:请教有经验的老师,阅读教育案例性书籍
  
  专业知识是班主任专业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指导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基础。

  班主任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应该比一般任课教师更加广博。这是因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只有广泛涉猎更多领域,才能与各种不同禀赋的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更有效地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成长。班主任要比任课教师更加广泛地了解并掌握教育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关注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发散的求知需求,针对家庭教育的问题给予指导,有效组织并建设班集体。另外,在教育实践体验中,班主任比任课教师遇到的情况更复杂,在教育知识的运用上也更丰富更灵活。知识广博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总是得心应手,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新的时代背景滋生了各种新式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向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班主任个体与群体要丰富专业知识,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李老师和孙老师一致认可,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是指导班主任工作的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对于初为班主任的老师来说,没有充足的理论储备和实践锻炼,这有利于他们快速适应班主任工作。两位老师认为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任何阶段,这种习惯都不应被抛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老教师的指引下,两位老师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进行思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持续的时间短且不稳定。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材料的感知比较笼统。”[30]

  摸清学生的身心特点并据此建构班主任工作,非朝夕之功,需要在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中慢慢磨合。两位老师深知要用孩子的眼睛、孩子的嘴巴、孩子的心灵开展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却经常碰壁,此时不要灰心、保有耐心,从每一个教育问题中汲取经验,发现教育技巧。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强调的是“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被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31]

  就个体终身学习而言,学习既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是自己强加的,它是个体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是个体的内在需求。当然,如果没有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显然也无从谈起。两位老师都养成并保持爱好读书的习惯,所读书目也有着相似之处,皆是策略性、方法性及案例性的教育书籍,她们企图在书籍中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

  3. 专业能力:从借鉴经验向自主探索转变
  
  专业能力是班主任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殊能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键。班主任除了要具备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项特殊的专业能力或核心能力,即组织、教育、管理班级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家庭环境的能力、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与各方面协调沟通的能力、转化问题学生的能力及教育技巧等方面的能力。此外,专业能力还包括教育科研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32]

  班主任要具有自我反思与发展能力,只有不断反思,寻求科学的教育技巧,才能促进自身发展。总之,专业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功。

  (1) 组织与实施刚开始时,两位老师没有勇气自作主张确立班会主题,都是严格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开展班级活动,这样的组织方式校领导是不会有意见的。现在,两位老师基本掌握班主任工作流程,在开展班会等活动时,学会联系实际,结合本班发展情况。李老师的班会活动游离于学校和班集体之间,在执行学校班会主题的同时,也会对本班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两位老师对建立什么样的班级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包含纪律和思想方面却无关学习。李老师强调整体性,孙老师注重个体性。李老师把焦点放在班集体上,认为集体内各成员要团结自律,孙老师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且已初见成效。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通过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逐渐积淀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及行为方式,它会影响班级的集体价值追求、心理品质及行动取向等。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中,对学生心理品质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导向、熏陶和提升的作用。新任班主任在塑造班级文化时要多向优秀班主任请教,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班现实和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在平时的教育细节中逐步建立起符合本班现实的班级文化。

  安排座位时,两位老师坚持让优等生与学困生坐一起,将性格迥异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活动组织内,这样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激励与评价刚当班主任时,两位老师尚未形成个人的评价与奖惩制度,都只是将其停留在口头,对学生的激励强化作用小。通过实践的摸索,两位老师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理念。李老师制定打分制,孙老师的注意力由批评转向表扬,分数高的小组或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奖励。

  班主任要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指出对错。评价范围应广泛,评价内容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不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但要抓住学生的主要问题。评价要突显差异讲究艺术,表扬在前批评在后,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学会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除了口头、书面的言语评价外,还可把评价量化、具体化、可视化,采用物质奖励或使用奖励也可实现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发展。

  4. 专业发展途径:内部自我提升,外部参加专业培训
  
  两位老师通过阅读书籍、多与老教师交流来提升自我,通过参与专家讲座报告加强班主任的职业素养,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优秀班主任的成就可能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达到的,但他们成长的规律是现实中的每个教师都能够借鉴的,更是班主任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所要依据的重要基础。

  (二) 困惑与不足
  
  新任班主任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惑与矛盾,只有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从李老师和孙老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困惑与不足。

  1. 专业信念:对工作的热爱程度一般,工作热情变化小
  
  班主任是教育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承担比其他任课教师更艰巨的责任,在工作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当多。初为班主任,二位老师不能迅速适应班主任角色,压力大、经验不足、工作无条理性这些都是其表现,这造成二者对班主任的热爱程度一般。经过两年的磨砺,二位老师对工作的态度和情感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始终认为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工作热情也无提高。

  两位老师并非是主动向学校申请要当班主任,皆是由学校领导指认,心理上都不想成为班主任。李老师是校领导经过商量考核,认为其能力可以胜任班主任工作。这种被动性的任命一开始往往会使新任班主任手足无措,带来职业恐慌。

  而孙老师刚入职,校领导并未对其做深入的了解和观察便要求其担当班主任,因为“语文老师当班主任是我们学校的传统”,这种所谓的“传统”容易使老师对“班主任”产生麻木之感,缺少外界的各种能力考核,从而降低对自身的要求。

  两位老师对班主任的热爱程度一般,但原因各不相同。李老师认为班主任在待遇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付出的劳动量与所获报酬不成比例。薪酬不仅是劳动所得的报酬,更是对劳动者工作的肯定、人生价值的认可。孙老师感觉工作辛苦,尤其是带一年级时,每天都要坐班,体力与精力的过分消耗使孙老师的工作进入瓶颈期。

  2. 专业知识:否认理论的重要性,依赖教育案例性书籍
  
  孙老师否认了抽象理论的价值,在教育现实中很少想到甚至不曾想过。她认为怎样做、如何解决,提出具体解决方法的书籍更有实用性。

  理论和实践是指导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班主任专业发展这一总目标。两位老师还没有熟练掌握将理论与实践贯通融合的能力,要不断用理论反思教育行为,用教育问题审度教育知识的意义和深度。

  3. 专业能力:有所提升但仍不成熟
  
  (1) 组织与实施班会是班集体的重要活动,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教育形式。孙老师基本不主持班会活动,只有在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问题之后才采取措施,利用文化课进行教育。孙老师并未真正理解班会的内涵及意义,违背了教育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班主任应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及时作出强化,充实班级活动的内容,丰富班级活动的形式,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组织方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班级环境可以折射出一个班级的文化。孙老师只对班级环境提出一个要求,即保持干净。保持干净整洁是教室的基本要求,在达成这一目标后也可适当对教室进行布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是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学会合理布置并美化教室环境。新任班主任应多阅读环境管理的书籍,多观察优秀教师如何布置班级环境,充分合理利用教室的每一墙每一角,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呼吁学生加入到班级环境建设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教室变成孩子施展天赋的舞台。

  偶发事件是考验班主任教育智慧的最直接的问题。教育智慧具有认识性和导向性的特征,包含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并能激发个体迅速做出反应,“拥有教育智慧的主体其认知领域的知识与自身的实践活动处在一种互动过程,并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实践活动的进步和智慧自身的发展。”[33]

  两位老师都把偶发事件狭隘的理解为意外事故、意外伤害,在此需明确偶发事件的涵义,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育体验中动态生成教育智慧。

  (2) 教育与管理班级制度是指由班级管理者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根据学生行为守则以及班级的奋斗目标,为保证班级正常的秩序而制定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约束成员的准则。李老师制定班级制度比孙老师民主科学。

  李老师由要求任课教师制定标准到后来的教师提出要求后由学生民主投票决定,无疑都比孙老师“不怎么制定”、“停留在口头”和在家长会上强调要有效。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是当前教育改革追求的结果,“学生中心意味着对学生控制的减弱,这是区别于教师中心的关键所在,给学生以自主思考的空间、主动参与的机会,有益于变革僵化的课堂教学和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在轻松、微压的环境下发展。”[34]

  班级管理要有正确的方法,具体且合理的制度要求。班级制度的建立要遵循学生自主、制度简单、内容明确具体三个原则。首先,班主任不应再成为规章制度的唯一制定者。由学生做主制定班规,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班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班规中存在的缺陷可以及时指正,有利于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小学生性格活泼、注意力有限且持续时间短,这要求班主任要使用简洁的语言制定班规,切记繁琐重复,引起学生反感。第三,班规要体现系统性和条理性,禁止性行为与允许性行为要分开,学习与生活的要求应分别提出。班干部的选拔不仅要做到公平公正,而且要安排适合学生的岗位。李老师开始时的做法有欠缺,仅是由教师指定安排,现在发展成为由学生民主投票决定。

  相比李老师,孙老师在这方面的起点较高,一直都沿用学生投票选举。但是二位老师在学生投票之后,未能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这是两位老师需要提高和改善的。

  (3) 协调与沟通两位老师与家长及任课教师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基本一致,但沟通频率与主动性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是不合理的。学生进入学校后,生活、学习、纪律等方面受到约束,他们开始独立并且不再依赖父母,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使其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依靠对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班主任比家长能更真实、深刻的认识学生。随着学生不断成长、体验,生理心理的变化都应引起班主任、老师及家长的强烈关注。因此,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发现并制止不良问题的发生。

  无论是家长还是任课教师,出发点只有一个,为了学生的利益,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班主任要做好与家长和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多听取任课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反馈,阶段性地进行家访,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展动向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发展途径:工作缺乏反思,反思内容局限
  
  孙老师认可写日记的教育意义,但在执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中途放弃。N小学在入职期间组织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一开始较频繁,后来逐渐减少,培训内容多是知识经验的理论传授,培训多采用“传递-接受”的形式,这种以讲授人为中心,忽视班主任感受的培训方式缺少互动与交流,不利于调动班主任学习的主动性。

  李老师的自我反思是参照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案例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经验可供参考但不可一味照搬,在达到一定成果后要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另外,需拓宽反思内容,仅局限在交流层面远不能满足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需要,可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及个人在教育活动中能力的缺失与不足进行反思。李老师所在学校会间歇性的组织类似的培训活动,活动性质公开多元,既有优秀经验的传播,也有教师之间的自由交流,研究性较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班主任工作论文班主任论文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