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体系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352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语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在于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培养。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在想,我们经历着一种怎样的教育,在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益于我们日后的教学,自己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有多远,带着种种困惑和期待,我开始了我的论文创作。教师培养的话题本身很老套,所以需要从新的角度和观点去重新审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颇有意义的研究,自己本身对社会建构主义的了解也只有考研时的简单了解,所以从翻阅资料、收集材料到具体构思、写作,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一路走来,在学习与探索中有困惑,更有喜悦,特别是在访谈过程中,不管是职前教师还是在职教师,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执着让我很欣慰,这更激励着我向教师的职业不断努力。在论文即将收尾之时,伴随着轻松与喜悦的同时也有些许遗憾,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罗列的还不够仔细,收集的资料还不够全面,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访谈的部分过于粗略,许多深层的问题没有体现出来,本文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这些不足与遗憾都将会是我前进的动力,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类

  [1] 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2)。

  [2] 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三维构成[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3] 王夫艳。实践中学习教学--香港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念评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

  [4] 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2004,12(20)。

  [5] 申继亮,李琼。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专长:对教师职业知识特点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7)。

  [6]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7]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4(21)。

  [8]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

  [9] 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10] 裴新宁。社会建构论及其教育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11] 王锦化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1)。

  [12] 麻彦坤。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13] 王真真。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职教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江苏教育,2011(9)。

  [14]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15] 毛齐明,岳奎。“师徒制”教师学习: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1(22)。

  [16] 徐斌艳。德国奥尔登堡“团队研究”的理念与开展途径--德国教师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17] 徐国财,张晓梅,吉小利,邢宏龙。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N].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18] 曹海英,冯海燕。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学理论,2011(22)。

  [19] 史云云,靳钰炜。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根源[J].科学之友,2008(4)。

  [20] 郑晓菊。案例教学在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0)。

  [21] 郑东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4,12(26)。

  [22] 李建强,刘森,李庆达。实习支教:高师院校“有为有位”的现实选择--河北师范大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23] 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4] 叶木全。从建构主义思想探析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12)。

  [25]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演变及其本质意含[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0(5)。

  [26] 邹莹。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J].外语学刊,2009(5)。

  [28] 裴春秀,杨春英。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着作类

  [1] [美]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美]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喻晓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加强教师教育 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选编 2008 年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美]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克莱因(Klein, D.)等。教师能力标准: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M].顾小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毛齐明。教师有效学习的机制研究--基于“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视角[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 刘维俭等。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杨小秋,曲中林。教师实践力的实证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

  [11]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2] 刘保,肖峰。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3]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学位论文

  [1] 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刘晓茜。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新建本科师范院校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 吴伟。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学习环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4] 赵国金。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伙伴合作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 贺玉兰。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E大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个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 党帅。职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7] 杨迎霞。美国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8] 宋楠楠。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9.

  [9]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10] 刘晓倩。高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

  [11] 盛迪韵。中学英语职前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研究--以上海地区英语本科师范生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12] 宋楠楠。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10.

  [13] 冷蓉。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以 S 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4] 刘兴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致谢

  随着论文的一步步修改,从毫无思绪到逐渐成型,仿佛看着自己栽的一棵大树,从播种到发芽,最后成为大树,心中充满着喜悦的同时,也会回味一下培育过程的艰辛。在接下来进行的论文答辩等一系列事项之后也意味着我在山师的研究生生涯将宣告结束,而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还是感谢。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向华教授。到现在我还忘不了您给我们上专业课时严谨的治学态度,忘不了您给我们分享学习方法和国外的最新资料,忘不了您在百忙之中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学生,忘不了您在深夜给我们回复的电子邮件……回顾整个论文的撰写,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研究方法、写作、修改、完稿,都离不开王老师的悉心指导,特别是论文的选题过程,王老师既尊重我的个人意向,又从论文的可创作性出发,与我进行多次交流与指导,使我从开题时的迷茫到最后撰写时的日渐清晰,可以说,整个论文的成型倾注了王老师大量的心血。在此,学生诚挚地向您道一声谢谢,王老师您辛苦了!

  感谢张志刚老师、冯永刚老师、刘吉林老师、谭维智老师在开题时给予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感谢王夫艳老师在选题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指导,感谢教育学院所有的老师,正是你们精彩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到学习教育学的乐趣。感谢辅导员刘春老师,王景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使我们在校园也感受着家的温暖。感谢所有老师在学业上给我们的指导,在为人处世上的教诲,使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感谢教育学院 2012 级的所有同学,我们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感谢同门徐祯霞、李婷、冯瑞娜三年来一起学习的美好时光;感谢室友卢敏、姚星星、董晶,感谢你们三年来的陪伴与宽容;感谢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访谈的各位同学和老师,是你们给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对我的关爱与默默的支持,是你们辛勤的汗水与心血铸就了我今天的成就,对你们的感激无以言表,只能在今后的行动中去回报你们!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