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社会建构主义下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考察与问题(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1118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其实指导老师的这堂课就很好地运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思想,通过杨同学的描述我们知道,指导老师在第一环节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接着充分地利用了教学情境,通过给同学们建构一个有趣的情境,就放手让学生总结口诀规律,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口诀,从课堂的反应效果可以看出指导教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

  访谈者:如果还有这种实习体验,您最需要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什么?

  被访谈者:仍旧是分析教材和调控课堂。比如一道例题,讲授重点在哪里,如何讲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明白,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传授,如何与学生互动来巩固这一知识,互动方式哪几种比较适合这一题,课堂上讲与练的时间比例如何把握,课后练习的巩固重点是什么等等。此外,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通常都是课前的指导和课后的点评,虽然这些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我更希望指导教师能够参与到我的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与说教。

  访谈三:姚老师

  姚老师简介:本科毕业于 J 市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就读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 W市一所重点师范院校就读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于 W 市一所中学任教,教龄 2 年。

  访谈者:你认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有什么不同?

  被访谈者:课程设置上,就小学教育本专业而言:首先,本科课程设置范围广,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音乐等学科大类都有涉及,课程目标更注重培养全方位多能教育型人才;研究生课程设置范围相对窄一些,将专业所涉及的各类教育理论课程作为主导,并以语、数、外三个不同专业方向为前提,辅以不同的偏实践类课程,着重培养理论性与专业性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小学数学方向,在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公共课程基础上,着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育统计学、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等课程的研习。

  其次,本科课程设置的程度较浅,各类学科都有涉及,但大部分内容均未深入学习,浅尝辄止。研究生课程虽开设的数量不多,但每门课程都需学生细细研读,深入理解,并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访谈者:学校针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开设了哪些课程?哪些课程和实践活动能提高您的实践能力?

  被访谈者:以研究生阶段为例,针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课程以专业方向为基础,包括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和学校管理学;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说课比赛、模拟片段教学活动和顶岗实习等。

  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用处较大的,是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主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包括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同时,各类在大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一定程度上能让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所提升,但真正实现教学技能的质变,还是在实习时。处于真实的学校环境中,全方位体验教师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强度,明白教师工作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育人的活动。

  从上述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本科阶段注重接受广博的通识教育,而研究生阶段则更重视专业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实践活动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职前教师实践能力上采用的方式基本以微格教学、见习、顶岗实习为主,同时,被访者也提到了实践环节对其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谈及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方面时,姚老师讲到:

  首先是分析教材能力。对于教材,新教师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亟待实施,但在上课过程中,往往会舍本逐末,忽视教材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而没有让学生将重点吃透,这样的一节课就是失败的。分析教材,是教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知识具有连续性,环环相扣,某一个知识点的缺失对后续的学习有很大影响。因此新教师更要重视教材分析的重要性。

  其次是课堂调控能力。老师们对于调控课堂基本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新老师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

  一种是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另一种是课堂纪律保持的很好,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无法调动起来。更有两种交替出现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类课堂,教师都很难继续进行有效教学。

  最后是沟通能力。包括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事沟通三个方面。学生的沟通可以归为调控类,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不同类型的沟通方式。与家长的沟通也是因人而异,既要表现出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也因表现出教师的威信,督促家长与学校对学生进行共同监督。

  与同事的沟通问题在新教师中也普遍存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各学段教师呈现不同特点。小学教师女性多,中青年人多,不同学校氛围也大不相同。新教师在沟通时应注意方式方法,虚心求教,使自己能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访谈者:你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哪次经历让你印象深刻?

  被访谈者: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某次公开课,前半节课气氛就有些压抑,可能学生太紧张。但未引起我足够的注意,自己仍继续讲解。后半节课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时我才发现了问题,但为时已晚,既不能停下来活跃气氛,也不能生硬地点人回答。这节课提醒了我在上课时,应边教学边观察,随机应变。此外,管理学生方式单一,缺乏经验,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较少等,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访谈者:你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如何改进,可以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被访谈者:学科背景在现下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学校的公共课程仍占一半甚至更多,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教师岗位的需求。学校应更注重学生的特殊性,按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开设更多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同时,本硕都应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研究选取了三位较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从三位访谈者的叙述中,我们能发现无论是已参加工作的新任教师,还是仍在大学校园中的师范生,他们谈及了当前学校教育中有利于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课程与活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职前教师教育培养的不足与欠缺。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在谈及教师实践能力方面时,教师往往忽略了反思的能力,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反思能力应当贯穿于教师发展的整个阶段,职前教师对反思能力缺乏必要的关注也是教师培养环节忽视的问题。

  同时,笔者也参考了其他学者对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刘晓倩对辽宁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师范生进行访谈,发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上绝大多数被访者都有较强的认同感,愿意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在有关教师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上,2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继续加强;在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方面,80%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课堂组织技能和教学应变上仍十分欠缺,特别是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都比较难把握,这些能力都有待提高。[34]

  宋楠楠对西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等学校的 50 名毕业班学生有关职业意向、教育实践知识、教育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访谈。有关教师实践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组织技能和应变能力上有所欠缺。大部分同学可以掌握课件制作,但是熟练程度还需加强,只有少数同学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比较强。[14]19-21冷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 S 师范大学师范生的 18 项能力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S 大学师范生的课中(课堂教学能力)掌握最强,课后(教材处理能力)掌握最弱。从具体能力比较来看,学生的多媒体教学运用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师范生的沟通能力最强。学生确定重难点的能力、选择和编制试题的能力以及师范生的板书设计和运用能力最弱。”[35]

  曹江对 500 名高师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从452 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看,高师学生的教学能力相对薄弱,教学反思不足。以上的分析给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笔者在结合大量的现实考察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简单总结出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三大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我国教师政策、文件的颁布是国家或各省市根据当前政治经济背景及各地区实践发展情况制定的。政府和各省教育厅通过出台教育政策文件,为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物质支撑和精神保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思想、观念的引导。一方面,教育政策的完善与更新有助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2008 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就是在新历史背景下对《规范》进行了完善与补充,充分考虑社会时代对教师师德的新要求,从实际出发,对教师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道德目标,对《规范》进行了完善与补充,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实施,对教师的学历、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有具体要求,既保障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又规范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激励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育政策的制定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增强了教师职业吸引力,从而激励教师个体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切实加强了师范生的实习环节,保障了职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区贯彻《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逐步缓解了农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了师资及教学质量。这一政策的落实也激励了师范生支援农村,服务农村的热情,增强了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责任感与献身于教育的使命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