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 语
文化是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人,根本不存在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没有离开人的空洞的社会[20].大学校友作为母校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人们不仅仅需要关注大学校友文化的显性价值,更要突出大学校友文化中隐性价值的提升,关注大学校友对曾经就读的高校的精神情感的诉求。因而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的培育不可能独自处于大学这个象牙塔,它需要发生“社会关系”,即与大学校友文化发生的价值联系的不同群体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校友文化”既包括于文化范围内,也存在于人文定义中。然而,在我们现实价值观里,人们的头脑中不仅存在“重实用而轻学理”的观念,由于人文价值本身的模糊性与延迟性的性质使得校友文化培育的道路迂回曲折。因而,大学校友文化的“人文价值”的建设与培育属于长期投资,而且有很大风险,所以关于它的培育需要校友、母校及社会等共同浇筑模型,携手共创大学校友文化的价值。
大学是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其所需专门人才的场所,是传承繁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大学凭借其独有的本体优势-校友,促进校友、高校及社会共同进步。作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大学校友文化,它是学校长期积淀创造的深厚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底蕴,文章针对以往学者较多关注校友文化中显性价值的研究,如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友捐赠的研究及校友会等方面的探讨,较少关注校友对母校归属感、认同感等人文情感方面的隐性价值的重视。文章从我国高校校友文化的概念、主要内容、价值与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校友文化培育和建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第一,文章通过梳理借鉴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等概念对大学校友文化的概念及内涵进行界定;并结合相关研究现状对大学校友文化形成及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阐释。第二,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阐述我国大学校友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并在深入分析大学校友文化的价值的过程中并凸显校友文化的隐性价值部分。最后,从高校、校友自身以及国家制度三个层面去探索大学校友文化的培育途径,分别要以母校为校友文化培育的土壤、以大学校友为校友文化培育的种子、以制度为校友文化培育的阳光与水分,三方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有效推动我国校友文化培育工作顺利展开(据分析,目前国内大学校友文化更多的是聚焦于毕业生方面,而真正的大学校友文化一般开始于新生即第一学历的教育生活。所以,在文章中突出对在校生方面校友文化的培育。)。通过这些,人们广泛而充分地融合校友人才资源,发挥校友文化的价值,提升大学校友文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
大学校友文化不论是对校友自身的发展与情感满足,亦或是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更是对我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积极的作用。并且校友自身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情感依托等个人宝贵财富,都将通过大学校友文化的培育工作得到传承与发扬,不仅影响的校友本人,对母校大学精神的熏陶,对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学校友拥有更多的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等精神的情感需求,母校也承担起对校友的服务职能和人文建设等方面的情感关怀。因而选择对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研究,希望可以使得更多的学者、教师以及社会对我国大学校友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得大学校友文化可以得到健康的培育与建设。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5.
[2]王树人。高校校友工作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4.
[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52-153.
[4]倪文杰,刘家丰。现代汉语常用词辞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59-61.
[5]迈尔斯,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2.99.
[6]杨新起,吴一平。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8.
[7]周伟民。校园文化概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105.
[8]胡萍着。高等学校校友工作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5.
[9]郭军丽,贺文英。高校校友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45.
[1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0.
[1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9.
[1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5-107.
[13]邓晓春。高等教育管理概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104.
[1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7.
[15]钟启泉。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0.
[16]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99-102.
[17]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89-100.
[18]M.H.季亚琴科,N.A.坎德鲍维奇。高等学校心理学[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85.105.
[1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8.
[20]特雷斯·迪尔,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4.
[21]爱德华·泰勒着,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22]马林诺夫斯基着,张海洋译。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52.
[23]顾晓鸣。现代人寻找丢失的草帽。[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14.
[24]冯刚,柯文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2-3.
[25]谢大任。拉丁语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0.
[26]兰德曼着,张乐天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15.
[27]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8][德]雅斯贝尔斯着,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8.
[29]胡萍。高等学校校友工作概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55-56.
[30]范先佐。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3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05.
[3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1-302.
[33]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34][德]蓝德曼着,彭富春译。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60-261.
[35]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5.
[36]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37]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7.
二、期刊类
[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2][美]布鲁斯·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9,(6):6.
[3]黄文辉,刘敏文。一流大学建设中校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2-5.
[4]高澎。海外校友是母校国际化的生力军[J].江苏高教,2002,(3):34.
[5]何玉蔚。试论俄罗斯文化的“波将金村”现象-对莫斯科大审判的文化反思[J].俄罗斯文艺,2003,(10):15.
[6]张向阳。耶鲁大学捐赠基金[J].世界教育信息,2003,(10):30-32.
[7]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3,(12):30.
[8]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三大矛盾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2003,(5):25.
[9] 石 慧 霞 . 需 求 与 回 应 : 处 于 母 校 和 校 友 之 间 的 大 学 校 友 会 [J]. 复 旦 教 育 论坛,2004,(2):4-6.
[10]孔春辉。校友文化培育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4,(2):172-174.
[11]贺美英,郭梁,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82.
[12]芦文波。浅谈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价值及其开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73.
[13]赵发旗。构建和谐高校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5,(9):20.
[14]吴云志。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研究[J].教育科学,2005,(12):34-36.
[15]石慧霞。我国大学校友会现状及其出路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4):73-76.
[16]韦微。大学校庆:变相的“政绩工程”[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5)。
[17]谢矜,孙宏芳。由校友与校庆活动看清华大学的组织文化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45.
[18]黄文辉,解红岩,钱锡康。校友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23-30.
[19]孟东军,陈礼珍。中美大学教育捐赠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5,(7):54.
[20]袁先海。校友中蕴藏看丰富的育人资源[J].文教资料,2005,(22):45.
[21]张晓明。再造学校文化,促进实质性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5,(4):34.
[22] 黄 文 会, 解 红 岩 , 钱 锡 康 . 校友 是 学 校 宝 贵 的 教 育 资 源 [J]. 北 京 教 育 : 高 教版,2005,(3):55.
[23]曾光力。加强校友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5,(9):73-76.
[24]史秋衡。税制改革与扩大高等教育筹资渠道[J].教育发展研,2006,(5):67.
[25]乔海曙,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0):20.
[26]沈春梅。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0.
[27]周健,王柳燕。创新校友工作,为学校发展服务[J].高教与经济,2006,(12):34.
[28]顾建民,罗志敏。美国一流大学校友文化特色摭谈[J].高教探所,2006,(4):32.
[29]许国新。校友捐赠和高校发展: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5):50-53.
[30]包钢。警惕校庆误人歧途[J].高教观察,2006,(5):25-29.
[31]陆根书,陈丽。高校校友捐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55-58.
[32]尚艳琼。论大学校园墙壁文化的重要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107-108.
[33]胡娟,张伟。哈佛大学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5):104-109.
[34]周建。重视校友捐赠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J].高教与经济,2008,(1):31-34.
[35]周红玲,张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友文化探析[J].科技创业,2008,(11):124.
[36]魏德功。高校校友会的职能与校友资源有效开发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40.
[37]戚音。关于高职院校校友文化建设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9-10.
[38]林天伦,洪成文。美国公立大学发展新理念与筹资战略有效性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5):63-67.
[39]丁青。大学校友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1,(10):295-296.
[40]王建峡。培养校友文化,努力塑造校园文化的内在精神品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5):38-41.
[41]王少安,侯菊英。推进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56.
[42]梁勇,安秀梅,宁小花。基于文化传承功能的高校校友会工作探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2,(6):49-51.
[43]余其新。规章制度汇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20.
[44]魏景荣。论校园文化视角下的校友文化培育[J].黑河学刊,2014,(11):105.
[45]张健。培养“准校友”的校友意识探析[J].科教文化,2015,(1):153.
三、外文参考文献
[1]Sinclair C.Mentoring online about mentoring:possibilities and practice Mentoring andTutoring.2003 Vol.11.
[2]BowmanC WardP Extending the vision:mentoring through university-school partnershipsMid-Western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9.Vol.43.
[35] Lelia Helms,Alan B.Henkin & Kyle Murray. Playing by the Rules:Restricted EndowmentAssets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2005,15(3):69.
[37] M.S Mcpherson & M.O Schapiro. Financ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designing nationalpolicies [J].National Tax Journal,1997,(3):50.
[44]David J.Weerts,Alberto F.Cabrera & Thomas Sanford. Beyond Giving:Political Advocacy andVolunteer Behabiorsof Pulic University Alumni.[M].Res High Educ,2010,(51):345-347.
四、学位论文
[1]韩丹。高校校友资源管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7.
[2]谢永超。大学捐赠基金管理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届博士论文。
[3]宓佳。美国大学校友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张粉婵。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田莹。大学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研究[D].哈尔滨:大连理工大学,2013.
五、其他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4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韩贵秋,邬霞。强化校友会的基础工作构建校友工作组织体系[C].第十八次全国高校校友工作研讨会会议。成都。2011: 90-94.
[3]熊丙奇。富豪与大学究竟有多大关系[N].第一财经日报,2011-2-14(1)。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的时钟总是在提醒着我们的分别。快乐与幸福的学习时光总是匆匆地划过,我还来不及体味它的柔情。但这三年的硕士生涯却让我终身受益,不论是我的导师亦或是我的同窗,他们给予我长久的关怀与温暖的陪伴,虽然人在异地却也感受到犹如家庭般的亲情。回想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我经历的、承受的、成长的,都使我感慨良多。在淮北师范大学这个如家的校园里面,我努力了三年,这里面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踌躇的时光,今天能够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这里面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请允许在此机会我表达我内心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王继华教授。从我跟随王老师学习起,他就一直督促与关心着我,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总是如父亲般的温暖。王教授知识渊博,人格高尚,态度严谨,他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从论文选题到论文写作,王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的鼓励与帮助,在我论文遇到问题时候,王老师总是耐心的替我讲解。今天,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十分感谢我的导师-王继华教授。其次,我要感谢文胜利老师、李福华老师、刘兆宇老师、王家云老师、宋学红老师、彭勃老师、方明宝老师、惠圣老师、阎乃胜老师、张敏老师等,谢谢他们在我研究生三年期间,给予我的关心与照顾。再次,我要感谢我们的辅导员薛桂英老师。薛老师在研究生三年期间,如母亲般的关爱着我们每一个人,她的伟大的爱得到了我们所有同学的认可。
此外,要特别感谢我们教育学院 12 级学术所有的同学-颜巧妹、方璇璇、赵菲菲、陈志蕾、杨婉、秦珊薇、李陈宇、李雅洁、陈燕、朱严、李慧、韩冬、孙知礼、张金祖这 15 位兄弟姐妹们。此外,更要特别感谢现在的三位室友,颜巧妹、方璇璇和郑诗琴,我们相互陪伴走过许多在我们眼里的“艰难时刻”,谢谢你们。在这即将离别的日子里,我想说一句:兄弟姐妹们,不管以后我们走到祖国的何处去,我们都是最温暖的家人!
当然,最后还要感谢一直养育我到现在的父亲和母亲,感谢他们不论在何时何地,总是给予我最大的自由与支持,总是我最强大的后盾,如果没有他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我,所以在此我要对我的爸爸、妈妈说一句,我爱你们,也谢谢你们对女儿无私的爱与呵护!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