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校友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大学校友文化的教育学意蕴
大学校友文化是在以高校校园文化为物质背景的原则上与大学传统的精神和内涵共同影响的产物。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物质文化的教育作用比喻为“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8]”.因而,大学校友文化应该是拥有着一种让大学的空气也会说话的巨大力量。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而大学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天地,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第一,高等学府的基本职能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中国,西汉的“太学”或者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可以说是孕育了我国高等学校的胚胎。十二三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是与近代大学联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从古代到近代,不论是中国的大学,亦或是外国的近现代大学,他们都有着支持自己学校壮大与发展的共同的精神的文化。高校充分利用大学校友文化的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与熏陶大学“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是发展科学。每所高校的校友,涉及学校的领导、教师、职工、历届毕业、结业、肄业的大学生以及学校特聘的名誉教授、荣誉教授、兼职专家等,他们都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传承者、实践者和传承者,是高等学校与社会沟通与交流的媒体,是各所高校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传承与宣扬大学校友文化,注重高校校友文化的精神与人文关怀,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多的科学价值。
第三,高等学校的第三个职能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中叶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曾提出“踩在牛粪上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大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内部要求,更是人们对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提出新的要求与期待。高等学校的校友们直接与间接的分布于社会与世界的各行各业。在校内,利用校友文化中的校友资源,有利于高等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师生的实际训练,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在校外,利用校友文化的发展精髓与人文情怀的力量加强高校的宣传。高等学校努力通过校友的力量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的联合体,获得综合效益。
(二)大学校友文化的文化学意蕴
德国人类学家米切尔·兰德曼指出:“尽管文化只是源于人类,但文化并非只是附属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而与我们相分离,对我们产生限制和影响[9]”.所以,大学的校友文化,它扎根于校园文化,并成长在社会文化的泥土里,它受着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洗礼,它影响着大学人,同样,大学人也经历着它的洗礼与熏陶。
大学校友文化作为文化学中的一个小范畴,其特点与传播方式都与文化传统相似,具有传播渠道多,传播容量大,传播内容精确度高的特性。
第一,大学校友文化的传播渠道多。在上文,我们提到大学校友具体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职工、历届毕业、结业、肄业的大学生以及学校特聘的名誉教授、荣誉教授、兼职专家等。他们是高等学府的智者,是社会生活的精英,他们通过教师之间的非言语行为、学生间的交往、学校的体制、学校文化、社会交往等,通过活动的熏陶、情境的陶冶、环境的浸润、来传播大学校友文化,并且它的传播方式类似于“葡萄藤”,枝蔓不仅多且相互交叉。
第二,大学校友文化的传播容量巨大。高等院校经过历史发展而沉淀出的校友文化,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高等教育本身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创造思维的发展,并且有的已经是经历社会的千锤百炼。正如刘禹锡诗中所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校友们历经社会的磨练,传承着母校精神,并且将自己人生经历的课程融合到校友文化中。这些隐乎其形,藏乎其表的校友文化海纳百川,源远流长。
第三,大学校友文化的传播方式隐蔽。文化与经验和语言符号不同,文化它是隐性的,而经验与语言则是一种显性的知识,它们“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10]”.而大学的校友文化,他们并不是在课堂学习中所传授的,而是校友们在相互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在与校友们接触的母校与社会的环境中,有意识的或无意识地被熏陶感染,从而习得了潜藏于大学校友文化中的精髓、内涵及思想。
因而,可以说,高校内的教师学生以及毕业离校的校友,他们都是大学校友文化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传递者。他们犹如蜜蜂,在各自的岗位、工作学习生活中,采蜜筑巢,发挥其作用。大学校友之间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校友文化的精髓,升华校友意识,加强母校归属感与荣誉感。使得校友们在观念、行为及各自的情感与心理上都能够得到满足。大学校友文化是一种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基于学缘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群体文化,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校友文化不再是仅仅注重校友的捐赠与集资力量,也不再只看重校友资源的人脉力量,而是更加注重以真实的感情去打动人,以真正的心灵去感动人,以真实的关爱去教育人的一种校友文化。
(三)大学校友文化的心理学意蕴
根据马斯洛[11]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为缺失需要,这对我们生理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对于我们适应社会,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也提出了相似的三种需要理理论。他认为人具有成就、权力和亲和需要。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理论,人们通常在情感,社会关系,尊重,亲和力和自我实现等方面都有强烈的需要,并且这些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他们内心渴望的高级情感。按此理论,大学校友离开母校进入社会后,不论是校友与校友、校友与母校之间都有情感上联系的需要,寻找心灵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大学校友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实现校友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可以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社会影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使校友、母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受益。
(四)大学校友文化的经济学意蕴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在历史沿革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门新生边缘学科。早在我国古代如春秋战国时期,先辈们就提出来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大学校友,他们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财富资源,我们应该善于扬长避短,相互转换,凸显优势,促使大学校友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受益于每一位校友,每一个大学。
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和利润收益。而在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应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换句话可以说,21 世纪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网络社会。1960 年舒尔茨就曾经提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12]”.大学校友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因为校友自身是一种有价值、有影响的综合资源,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智慧、人力、财富、创新思想等财富可以相互结合能动的产生无形价值。高校校友是在母校的培育下走出来,他们作为学校的一个子集,他们的成长与母校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看,高校中的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及后勤服务人员,他们都是在校内为母校服务的校友,另外已经毕业的校友们,母校对他们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而高校校友是一个高智商、人才荟萃和人数众多的群体,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他们通过物质、金钱、技术、感染力等等而回报母校,参与母校的管理及发展。
(五)大学校友文化的社会学意蕴
校友是社会的“人”,而社会是校友成长的土壤,离开母校的校友,他们的精神一直未离开母校,他们曾经呼吸母校的“氧气”,喝母校的精神乳汁。教育社会学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交往,“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同时认为自我是一种反身性的东西,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互动中一个人学会像他人反应他那样来反应自己,利用别人对他的看法评价来获得某种自我[13].教育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我们在高校教育中必须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具体到大学校友文化工作即是加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母校桃李满天下,这些校友是母校一张广大的信息网络,母校应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充分利用大学校友文化这股无形力量。
大学校友是高等院校的人才输出,所以他们必须在社会各个岗位、各个产业和各个部门进行检验,这样他们才可以获得社会的赞同与认可。因而,校友们是是母校生动、感人且具影响力的品牌宣传。校友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切表现,都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他们是母校的代言人,流动明信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批高质量的、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友为母校在社会上撑起一片天,就如同没有合格的知名品牌的企业,就会经营惨淡,惨遭淘汰。我们要利用校友的广告效应,注意开发和培养出优秀的校友,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以此提高母校的知名度,加强高等院校的综合力量,使母校拥有强大的竞争实力,并永久的立于高校之林。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