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自古以来,随着教师与学生这对关系的出现,师范性一直伴随其左右并时刻影响着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师范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德性、德行、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教学能力、基本技能、个人内涵与个人魅力等方面,而学生的师范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对教育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对教师职业的正确定位以及对教育实践的积极响应。教师教育专业作为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建设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热情程度、选择专业以及未来职业的方向。自从我国逐渐加大教师教育的力度以来,各高师院校纷纷开设教师教育专业,从管理、师资、软硬件、生源等方面采取了大量的努力以支持教师教育专业的顺利发展。然而,结果却让人难以满意,究其原因可以发现高师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的设立很多都流于形式,很少从师范性的角度对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找到更合理的方案,结果导致将教师教育专业开设和其他非师范专业并无两样,并未将师范性这一特色体现出来。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师教育专业地位式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和师范生的师范性素养不足这四个方面来具体阐释。然后对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不足的原因从相关教育机制、市场经济层面、高校教师层面以及师范生层面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但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本研究仍有许多探讨之处:第一,对外文资料的搜集不够充分。今后会对论文进行深入加工,继续努力使文章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第二,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不足之处分析得不够完整。很多观点都是自己一家之言,可能有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或语言方面表述不够严谨有失偏颇,对此,今后会不断提升自我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字表述规范上严格要求自己。第三,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不足的原因和对策分析得全而不深。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可能有些地方分析得不够准确,有些观点可能太理想化,或许在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很难被赞同并且实施,因此需要时间来验证观点的可行性。
然而,对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仍需抱着期待的眼光,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定会让很多研究者对此问题深入研究下去,众人划桨力量大,未来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一定会呈现辉煌灿烂的一面,突出师范性这一特色将不再是遥遥无期。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美] Linda Darling-Hammond,鞠玉翠译。有力的教师教育--来自杰出项目的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美]Linda Darling-Hammond,王晓华,向于峰,钱丽欣译。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阎金童,唐德海主编。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祝怀新。封闭与开放:教师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美]菲利蒲·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和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美]亚伯罕·弗莱克斯纳着,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0]高梯主编。新世界高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1]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罗树华等。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M].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
[16][美]欧内斯特·博耶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译。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17]郑肇桢。教师教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
[1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学位论文类:
[1]张立萍。二战后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姚瑶。综合化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3]杨妍旻。多维视域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
[4]覃丽君。德国教师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刘毅缓。近现代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实习历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李美玲。小教本科师范生专业知识建构及其培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丽芹。师范取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8]何英。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及对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1.
[9]董英楠。从“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看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荆华飞。新课程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1]魏成武。转型期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缺失与重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郭红云。中德职业师范教育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3.
[13]Robent A. Roth(Ed)。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Prepration of teachers[C].Tavlor&Rrancis: Falmer Presss,1999:17.
[14]Husen,T.& Postlethwaite,T.N.(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M].
London:Reed Elsevier,1985:5027-5028.
期刊类:
[1]徐红,张光明。省属涉师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管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81-84.
[2]王浩倩。基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师范教育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0):76-77.
[3]贺美玲,李晓波。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的现状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94-96.
[4]谢莉花。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三性融合课程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05):24-32.
[5]尹建锋。高校教师职业专业化初探[J].教师教育学报,2014(03):41-46.
[6]白星华,刘秀文。对师范教育学术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探索--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02):73-75.
[7]鲁晓泉。社会适应视域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报,2014(01):74-79.
[8]张爱群,曹杰旺。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4(01):80-84.
[9]杨秀富。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继续坚守师范性教育的思考--以百色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2(12):74-75.
[10]黎波。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师范性及其体现[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40-141.
[11]王彩凤。论师范教育转型与坚持师范性[J].湖南社会科学,2012(03):208-211.
[12]张清水。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弱化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04):79-80.
[13]王乐夫,姚洪略。技术性、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培养“双师型”中职师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3):51-52.
[14]贺敏。师范性是教师的职业属性--兼谈教育学的学科价值[J].现代教育学,2008(10):72-74.
[15]张宝歌。师范性弱化的表现形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3):38-40.
[16]孙二军,李国庆。高师院校“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释义及实现路径[J].高教探索,2008(02):95-99.
[17]叶文梓。教师专业化制度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08):76-80.
[18]胡芳。论后师范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教师教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08-111.
[19]何杨勇。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及其根源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03):62-63.
[20]徐来群。一块金币的两面: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何时休--兼论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J]. 教师教育研究,2006(01):7-11.
[21]赵炳辉。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11):37-39.
[22]刘献君。论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办学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5(06):40-43.
[23]朱旭东。论我国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制度重建[J].教育学报,2005(02):76-81.
[24]徐辉。建立师范大学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新结合模式[J].教育研究,2004(09):10-11.
[25]张正锋。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原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7-9.
[26]邹斌。高师“师范性”课程的症结与应答[J].课程·教材·教法,2003(06):61-65.
[27]陈么元。从教师专业化之趋势反思高师教育的师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4):23-26.
[28]李国庆,张正锋。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J].教育研究,2002(08):66-69.
[29]王建军。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5-12.
[30]郗海霞。西方“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02):41-47[31]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6):16.
[32]唐建军。高师德育应突出师范性[J].学术交流,2001(05):145-147.
[33]康翠萍。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高等师范教育运作的基本原则[J].江苏高教,2001(03):81-83.
[34]彭小虎。高等师范课程比较研究与我国师范课程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5):62-70.
[35]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2):11-17.
[36]李学农。试论师范性与教育专业学术的统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06):41-43.
[37]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8(05):53-56.
[38]张琦。教师职业技能概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5):119-123.
[39]明庆华,程斯辉。浅谈师范教育之[师范性]与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之教师[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04): 21-23.
[40]张奠宙。关于“师范性”的一些认识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02):6-9.
[41]陈丹。元认知──教师自觉监控“师范性”教学目标的心理要素[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04):49-53.
[42]刘继武。强化高师师范性之我见[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3):7-11.
[43]青枫。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学术性缺一不可[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73-75.
[44]朱松。“师范性”与“示范性”[J].师范教育,1986(04):35.
[45]W. Klafki. Or Ientierungspunkte Demokratischer Schereform, Materialdienst, 1994(8):41.
[46]Clifton,R.A.&Robers,L.W.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A sociological Perspespective, inMiranda, E.O.Y.& Magsino, R.F.(eds) [J].Teachers, schools and Society, 1990:160-168.
致 谢
幸福如似水流年,三年求学时光转瞬即逝。在研究生入学之初,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刻苦努力,然而高等教育学的知识却只能用博大精深与浩瀚无涯来形容。而当硕士毕业论文在动笔之际,不禁有茫然与自责的感觉。但幸运的是,我在这一路上遇到了很多默默关心、支持、鼓励与帮助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师生情、同学情、友情与亲情。
首先,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导师储常连老师,老师为人谦和,待人热情,在治学方面严格要求我深刻分析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对我论文的写作帮助极大。求学三载,老师给我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让我自己能够刻苦钻研,发表文章,好好撰写毕业论文。
其次,我要感谢淮师大教育学院所有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感谢李福华老师带领我们进入了高等教育学的大门,并向我们传授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感谢文胜利老师、刘兆宇老师、彭勃老师、宋学红老师、阎乃胜老师、张敏老师、王家云老师、李怀龙老师、惠圣老师、赵小云老师、方明宝老师在毕业论文开题以及预答辩过程中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能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感谢薛桂英老师三年来经常在学习上给予我很多的提点。
再次,我要感谢12级所有的研究生同学。感谢402的室友赵菲菲同学和陈志蕾同学在我论文遇到困惑时耐心地帮助我。同时,我还要感谢颜巧妹同学经常与我探讨论文上的问题,让我能有更多的灵感。此外,感谢赵军师兄以及杨德政师兄在论文框架与结构上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最后,我更要感谢我的亲人和爱人。感谢我的父母和妹妹三年来在物质和精神上极大地支持与帮助我。感谢李波在我论文遇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我寻求各种解决途径。文字与语言已无法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但是无论如何还是非常感谢你们做我最强大的后盾支持力量。
相山无情人有情,落花无意人有意,再次对以上支持、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让我更加懂得珍惜与感恩。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以感恩的心做好每一件事,唯有如此才能报答你们曾经的点点滴滴。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