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师教育专业加强师范性的价值导向
我国高师院校是孕育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而师范性是高师院校与其他高校相区别的最显着特征。鉴于此,本研究认为,教师教育专业要加强师范性,首先应明确师范性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一、师范性是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理论支撑
近年来,我国有些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逐渐走入了一种怪圈,即对实用性的教师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并且偏向功利化,而关乎学生切身发展的知识却淡化了,结果导致学生表面上掌握了一些实用知识,而对教师内涵的学习却空有其表。甚至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是有些高校为了盲目追求升学率,专门设立与考研相关的专业以大力鼓励师范学生考取研究生,而对于需要学生亲身实践的课程以及实习却逐渐被忽视。因此,只有重视师范性,才能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一)对优化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具有协调作用
自从我国开展教师教育改革以来,高师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公共课与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断被优化和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针对开设教师教育专业的院系来说,各专业院系根据各学年的实际发展需要,按照课程的重要程度以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安排所教科目的顺序,因此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体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最好的标志。但是很多情况下,课程设置并没有遵循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而是打乱课程安排顺序,盲目依据教师的空余时间来安排。
这样一来,学生虽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仔细思考,与老师交流,但是所接受的知识衔接比较困难,并没有把知识内化于心,并在课外以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再如,必须参加的课外实践、见习与实习活动,几乎没有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结果导致学生未能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最终使其心理承受压力过大,无所适从。另外,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见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是有些学生一上选修课就选择逃课或者为其他必修课做准备,这种现象严重地降低了开设选修课的初衷。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深刻地把握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与活动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深入。因此,较好地把握了师范性的本质能为合理设置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对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二)对确立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引领作用
教师教育专业与其他非师范专业都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但是二者一个显着的区别是教师教育专业更多的是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为目标,而非师范专业则是以为社会其它各行各业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因此,在确立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对教材的选择、对教师的任用以及对师范生的选拔关系到未来所培养出师范生的整体水平,而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师范生则关系到未来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在确立好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之后,保证教师在准备教材、上课以及在课外能够合理地安排专业教学计划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重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在确立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必须明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遵循师范性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高效、可行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确保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明确的方向。
二、师范性是提高师范生整体质量的重要指南
(一)为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提供有效依据
首先,教师的师范性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显着特征,教师更加受人尊敬,教师教育专业在做招生专业介绍时,对其就业前景定位主要是从事教师行业。
所以,教师教育专业依赖师范性,更要突出师范性。对高校来说,选拔优秀的师范生是为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高考成绩为主要选拔标准方式,以此来保证教师教育专业的生源质量。有些城市为了更好地招收新生,采取了自主命题, 这一举措从 2002 年开始萌芽,首先是北京和上海,到 2005 年有 14 所省市也开始自主命题,到 2006 年增加到 16 个。对于音体美等艺术师范教育的招生,多数高校都是采取先进行艺术技能的选拔与考核,然后再通过文化课统一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而在今年 3 月 9 日的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加大国家统一命题,到 2016 年实现“25 省统一命题”,并对自主招生的过程和结果要保持公开与透明。
尽管国家加大了全国统一实施高考的力度,但是以高考成绩为统一选拔的方式仅仅显示学生在文化课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高校选拔出成绩优秀的新生。因此,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来说,以成绩为选拔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生源质量,但是并不代表学生对这一专业都有较大的期望。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许多学生对教师教育专业不屑一顾,对热门专业却更为钟情,而教师教育专业却成了中等水平以及未考上理想专业者的备选专业。如此一来,师范生并不是抱着满腔热情去学习,而是以获得学历学位证书为目的,毕业之后要么转行,要么是从事了教师行业却不会以敬业态度对待所教科目和学生,长此以往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则面临下降的情形。而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自身素质比较优秀,也有志于在教师行业奉献自我,但由于其家庭困难无法提供更多经济支持,因此不得不放弃梦想。这样一来,一批可塑之才则面临被埋没的境地。如果能够在物质与精神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那么他们则会怀着感恩之心认真领悟教育思想、学习教育技能,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将会有所提高,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整体质量则会相对较高。因此,只有保证优秀的生源质量,才能在未来的教师教育活动中塑造出更优秀的教师并为社会做出巨大奉献,教育事业的发展才会取得巨大的进步。
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的选拔关系着未来培养教师质量的优劣,而教师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培养下一代整体质量的好坏。因此,高校在选拔师范生时应充分认识到到师范性对生源选拔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师范生的考察力度,确保所招学生对教师教育专业的认可度并具备从事未来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这样一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生源质量,从而进一步为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为衡量师范生整体素质提供参考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加强师范性对师范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应单单以成绩为统一标准,品行、心理健康程度与身体健康程度也应作为衡量合格师范生的重要参考标准。由于成绩考核的是学生的智力,品行考核的是学生的德行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考核的是学生是否有一颗良好的心态,身体健康程度考核的是学生承受压力的程度。教师教育专业对师范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学生是否具有一颗善良、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行业以及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品质,是否能够以仁慈、宽容、博爱的心去对待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是否能够在凡事上做到躬身实践、吃苦耐劳并且能够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这对教师教育专业选拔师范生尤为重要。如果不进行严格考核,那么一些品行不端与心理异常的学生一旦进入教师行业,将会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尽管目前有些高校在新生一入学就测试其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很多测试结果并未得到很好的处理,很多都流于形式,忽略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因此,重视师范性对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能够保证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为顺利地开设教师教育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师范生整体培养质量,应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师范性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教师教育的重大意义,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则指日可待。
三、师范性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实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教师德行的优劣、知识的深浅、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个人魅力的展现都会对自身长久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在提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国培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高师院校为培养优秀教师做出贡献,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更新知识系统,使其紧跟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而目前,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来考查教师的整体素质,会导致部分老师过度追求学术化与课时量从而陷入“茫然化”状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师应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如今很多教师盲目地追求了“学高”,却忽视了榜样、模范的作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既要靠提高专业发展素养、重视教学实践、通过上下级对话、平行对话,也应在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与专业情感上不断提升自己[1].因此,必须重视师范性在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师范性是保证教师职业地位的必要条件
关于对教师职业地位的理解,国外学者 Husen,T.& Postlethwaite,T.N(。eds.)等人撰写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将教师职业地位归纳为三点:职业声望(Prestige)、职业财富(Wealth)与职业权威(Authority),并将这三点作为评价教师职业地位的主要参考依据。
教师职业地位的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对“师范性”的理解,即关系到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以及对教师本质特征的充分理解。目前,我国评价教师地位的传统观念主要是教师的基本经济收入,即教师的基本经济收入高代表教师的职业地位高,基本经济收入低则代表教师的职业地位低。作为评价教师职业地位的标准,这种观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地位的本质,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也带有某种片面性。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师范性”来确保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财富以及职业权威。
首先,从教师的职业声望来说,教师职业应兼具“学者”、“教育者”、“人文关怀者”、“社会促进者”以及“社会奉献者”这五种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市场经济使得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在抵制社会物质诱惑的同时也需抵制精神上的懈怠。只有充分认识到师范性的重要性,明确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明确其自身的价值,教师的职业声望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其次,从教师的职业财富来说,教师职业财富即职业自身所赋予的权利,主要包括职称、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科研、研究课题、寒暑假等。目前教师不能很好地享受自身的职业财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范性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价值的重要性,其职业地位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最后,从教师的职业权威来说,克利夫顿与罗伯兹认为教师职业权威主要是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合法权威。
教师职业权威的高低与社会和人们对教师本质特征的理解有关,随着社会经济因素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影响,教师的职业权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传统的权威逐渐面临挑战。因此,只有坚持师范性,端正社会、学生以及教师个人对教师权威的正确理解,那么教师的职业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二)师范性是评价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评定教师的职业发展水平一般从教师的教育专业性、学科专业性、学历层次、教育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通过主管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教师资格认定等部门来具体考量。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从事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是评价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实现自身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师范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范性认识:首先,应通过充实政治知识、经济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以及伦理知识,不断扩大自身视野;其次,通过深化学科知识、理论与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质量;再次,通过加深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师教育知识的理解,为实现自身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加强师范性对提高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基本方法、版书设计、思维表达、自身形象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评估和考核以及教学技术利用方面进一步提升自我。
四、小结
该章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师范性对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价值导向。首先,从师范性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上,分析了师范性能够为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整体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其次,从师范性对教师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分析了师范性对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引领性作用;最后,从教师职业地位的保障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面,分析了师范性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进一步明确了师范性对教师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重点阐释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