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451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不足的原因比较复杂,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上、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这三个方面尝试分析这一问题。只有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才能进一步探寻可行之策,保证师范性特色与时俱进,那么教师教育的质量才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

  一、相关教育机制不健全

  (一)教育监督检查机制实施力度不够

  我国自 21 世纪以来,为了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了很多相关教育方针与政策,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相继提出了“免费师范生”、“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等项目,旨在促进高校积极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师资而努力,因此要求各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以提高“师范性”为指导思想。然而,在实际政策的执行过程当中,师范性这一响亮的口号仅体现在表面上,真正重视到师范性的重要性并把师范性当做行动指南的高师院校并不是很多。而有些学校虽然开始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机制并积极努力申请相关项目,申请成功后在随后的工作开展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其结果也是不了了之;更有甚者,一些高师院校打着开设相关教育项目的旗帜,将申请到的项目启动经费挪作他用。当上级主管部门来验收项目成效时,企图通过伪造虚假成果蒙混过关,这种现象在很多高师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如果不加以及时监督与检查,那么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将很难得到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将会陷入迷茫以至于不知“去向何处”的境地。

  (二)教师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自上而下的评价、自下而上的评价和平行评价。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多是以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为衡量标准,并采取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而教师之间以平行评价这种方式的几乎不多,教师大多数都关注自我的科研与学术,这种情况使得教师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缺乏从专业角度对彼此进行互评,对教师自身成长来说是一种缺失。此外,学生对教师这种自下而上的评价在我国不少学校已得到实践,主要通过网上评教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根据自我判断以完成对教师的评价,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容易受辅导员以及授课教师的暗示将全部评价都选成最好或 100 分,而授课教师看不到自身的问题便会重复在下一届学生身上出现相应的的缺点,这种做法对教师自身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价值。因此,评价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乎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核,对师范生而言则是对自身价值判断观念的一种考验,而这些都与提高师范性有莫大关系。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正确对待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对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专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大

  (一)功利化影响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

  从 1999 年开始,我国加快对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高师院校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定位。有些学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采取与社会相合作的方式,社会需要什么教师,学校就在哪些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虽然这能提高高校办学的效率,但是这种对口性使得高师院校必须时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而教师教育专业却丧失了相对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培养人才以社会需要为参照点,但是不能当作指导方向。对高师院校而言,培养教师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师范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的学费相比较低,因此,很多高师院校将办学目标转到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上来,而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精力投入相对较少。同时,在招生这一方面,高师院校通过扩招非师范专业以及扩招学生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一来,高师院校则降低录取分数,如此一来,高师院校的招生质量会下降,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也会下滑,而具有优势的教师教育专业也会因此而受到牵连,同时高师院校则面临声誉下降以及招生困难的境地。因此,对于高师院校来说,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最终会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总体人才培养质量。

  (二)综合化影响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随着世界教师专业化发展浪潮的不断推进,1980 年美国开展了教师教育改革,并对相应的课程进行了调整,此后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理论专业课程逐渐走向综合化趋势。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顺应综合化的大潮流并及时对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学科实践课程同样做了相应的改革,同时将国外一些成熟的经验应用于我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革新当中,并起到了一些有效的作用。但是,光靠借鉴国外综合化的模式不足以满足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发展的要求,还应根据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将综合化后延伸出来的相关教育专业类课程进行认真的修订,并将综合化后的课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变革后的专业课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在应对教师教育专业综合化的过程中,既应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有益的思想、理论、经验以及成熟的技能,又应怀着批判的精神严格对待每一门学科。

  三、教师的师范性素养有所下降

  (一)教师的职业使命感降低

  教师教育质量会影响到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的使命感要高于其他专业。近年来,由于师范大学普遍向综合型大学迈进,很多综合型大学相继开办教师教育专业,这种情况使得教师教育专业和其他专业在学科发展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教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和其他专业相同,长期下来教师对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使命感会越来越淡,对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热情程度也会相对有所降低,那么教师最基本的精神支持也随之降低,教学质量也会随之直线式下降。因此,重塑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至关重要,这对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较为传统

  教育的信息化一方面使我国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极大推动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却较为传统,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基本素养,13%的文科教师能够使用形式单一的现代教育媒体,多媒体计算机有 59%以上的教师使用 PowerPoint 教学,有的学校甚至达到 94%,且以文字为主,教学效果一般;教学软件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相对简单,比较单一。此外,学生能够最直接反馈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的表现力比较一般、对媒体的驾驭能力不强(包括运用、操作以及排除故障能力)、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很大提高。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信息技术,紧密整合教学资源。但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育技术仍主要是传统教学,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多数是人灌加机灌,教学环境多是教师主导一切,电子幻灯片仍然以文本为主,教学评价主要以记忆、理解、判断、综合及简单应用书本知识为标准,计算机考核评价系统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

  (三)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

  高师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大都遵循着“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对一所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近年来,随着“研究型”、“创新型”口号的不断提出,高师院校也纷纷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比例,对教师教育来说也并不例外。对教师而言,评定职称不仅需要考核工作年限、教学绩效,科研也是非常关键,因此教师不得不调整大部分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的文章。长期下来,教师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最关键的教学部分便会逐渐被功利化的事务所代替,而教师无心教学,那么学生必然无心学习,而要想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必然有一段漫长之路要走。同时,教师在搞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研究是必须的,因此确立研究专题时应尽可能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合理地结合起来,研究出来的结果才会更加有针对性,对教学工作也能够起到实际性的帮助。

  四、师范生的师范性素养薄弱

  (一)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

  经过选拔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在 18-25 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未来的教师职业抱有美好的幻想,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对未来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他们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只有“好”与“坏”、“黑”与“白”两面性。当学生开始接触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知识之后,他们发现所学的、所接触的和自己原来在脑海里构想的不一致,二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于是便会采取怀疑、消极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来对待教师教育专业,时间一长,原来对教师这份崇高的兴趣便会逐渐消失,有的学生在毕业后迫于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教师行列,而有的学生则直接选择了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等行业。

  (二)师范生缺乏实践热情

  对于很多师范生来说,都会犯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眼高手低,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进入大学之后,刚脱离高考紧张环境氛围的他们逐渐变得越来越安逸,而当院系给他们安排一些教学实践的机会,他们不是争着去锻炼,而是能推则推,不到最后不会好好准备,这种不良的风气在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上下年级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当他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学院通过与中小学合作给他们提供一些校外见习与实习的机会,有些学生找各种理由拒绝参加甚至通过关系在实习表上盖上章就算交差。因此,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师范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对师范生入岗的管理,实施了教师入编考试制度,即教师在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之后,必须通过当地统一组织的教师入编考试,然后根据各地方对教师的需求程度再进行统一分配。自这一制度实施之后,部分师范生通过认真准备考上了相应的教师编制,但是对岗位的竞争形式十分严峻。还有部分学生考完后面临的都是失落,导致对自我都缺乏了自信以至于有放弃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念头,心理承受能力太弱。究其原因,一方面,师范生对自我能力没有很好地把握;另一方面,在求学阶段教师给学生传递理论知识的同时没有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走教师这一行业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只有这样师范生才会对所从事的职业抱有坚定的信念并继续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五、小结

  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做了相应的分析。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师教育专业的相关教育机制落实及支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教育监督检查机制的实施力度不够和相关评价体系不完善。从中观层面来看,市场经济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化、利益化、综合化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地位和课程设置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从教师和师范生两方面来说:第一,教师的师范性素养下降主要是由职业使命感有所降低、教育技术素养较为传统以及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第二,师范生的师范性素养薄弱主要体现在自我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实践热情以及心理调适能力不强等方面。接下来,论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做相应的对策分析,尝试为提高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师范性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