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STC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问题总是跟视角相关。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同一个对象,发现的问题,获得的认识通常是不一样的。STC教育改革是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创举,它的核心内涵包括终身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加强与企业界合作、课程整合等。当从STC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时,会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要改革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可能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
3.1职业指导工作未能贯穿大学生活始终
STC对终身职业教育的推崇,使它的合理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为终身教育被认为知识社会的基本原理,也是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终身教育即教育充满生活,贯穿人生。事实上,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往往看作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缺少发展性和未来感。这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相悼的。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实际上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虽然各个地区的就业指导课在现阶段均作为必修课开设,但大一、大二的学生普遍存在到课率不高的现象,学生从心底里觉得离就业还早,并没有认真学,到大三必须了解就业知识的时候,却又忙于毕业和就业,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
目前,为了节约成本,少数的高职院校只在最后一学期幵设职业指导课程,主要目的是把它作为学生就业前的辅导,并没有把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之中。这种做法虽然对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职业指导的目标应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就业,更应是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而这些个性品质是不可能在一学期内能培养出来的?,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此外,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空洞,大多流于表面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无法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更不可能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
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能掌握和了解的就业方面的形势、政策、技巧并不多,就业的思想观念难以一下得到转变。就业指导工作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大部分高职学院由于没能认识到就业指导的特点,没有科学安排,贯穿全程,因此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只在就业前进行简单的鼓励,很难将职业指导知识、技能和个性塑造相结合,更难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
3.2职业指导未能实现全员参与
全员教育也是STC理念的基本立场。全员教育内在地包括全过程的教育和整体性教育。就业率至上与全员教育整体发展上也是相博的。事实上,这正是当前职业指导存在的误区。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风向标就是就业率,基本目标是以把学生送出去,而忽视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一小部分学校认为职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工作,只重视与找工作相关的问题,如举办招聘会、在就业网上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过分灌输“先就业,再择业”思想,鼓励学生有工作就签,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需求和职业发展,有的高校甚至为了其自身的发展,公布偏高的就业率。为了解决大学生就处难的困境,职业指导应该从学生入学幵始,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职业指导,使其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主动就业,这样对学校、学生和社会都有益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指导理念意味着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就大功告成,在就业指导上缺乏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帮助学生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②这种做法很显然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职业指导体现在全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力争在校园内搭建职业指导工作平台。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教师由于个人阅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让学生在专业教学中认识本专业的特点、专业发展前景和行业、职业的状况与要求,更谈不上与专业、学科的建设相结合等;个别教师未能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的就业密切联系,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指导,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不少毕业生也不会积极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导致部分学生错失就业机会,造成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虽然关注就业,但在校期间缺乏规划性,往往只局限于自己苦思冥想,不会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
3.3课程整合意识失落
STC理念极力主张课程整合。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要通过课程体系这个核心环节来实现的,职业指导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课程不连续,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部分高校过分关注学生的就业数量、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就业政策的宣讲、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或礼仪的培训、就业信息的提供,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法律法规的教育、职业测评、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信息的釆集与应用。对职业指导片面的理解,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不能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准备,也不利于学生实现职业决策技能的培养,实现充分就业。?STC理念下的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中去,改变各学科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职业指导工作需要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职业指导发展。②目前的课程教学上,大部分学校往往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整合各专业课程和职业指导课程上,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指导知识,在职业指导上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4缺乏个性化职业指导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是STC理念的重要特征。个性是职业指导的出发点,所谓的人职匹配主要是个性与职业特征的匹配。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缺乏持久而系统的个性化指导,学生个性档案不健全。个性化职业指导是指在开展普及性的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就业资源占有状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分类,实施系统、持久的指导。在实际职业指导工作中,高校注重解决就业政策、形势等共性的问题,对学生潜能开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个体性问题关注度低;注重釆取的是团体性的职业指导,对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关注度低;喜欢幵展蜻蜓点水式的职业指导,在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如个别毕业生的职业规划定位不准确,就业过程中对岗位薪酬、就业地点等期望值过高;个别毕业生自我定位不正确,毕业后出现频繁的工作转换,就业不稳定;个别高校缺乏对毕业生就业跟踪,在学校期间的职业指导工作安排不规范。这些现象的存在体现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对学生存在的困惑缺乏调研和分类,导致难以实施有个性化、系统性、持久性的职业指导,使职业指导效果不理想。
③STC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认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是针对学生个性特征进行职业咨询、服务和指导。就业部门缺乏建立健全大学生个性信息档案,无法准确掌握不同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职业兴趣和求职意向等方面信息,无法针对不同学生提出量身定做的具体方案,导致职业指导效果不理想,使学生对相关行业、具体职业要求、自己的潜能等方面缺乏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容易造成职业定位出现偏差,不利于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就业稳定;加上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兼职教师,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难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缺失将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3.5校企合作层次浅显
STC理念必然会涉及与企业界的合作问题,这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目前,各大高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实践加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但银多高职院校,无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由于我国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这使得企业在就业关系链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不愿为此增加额外旳投入。
学校的宗旨是人才培养,追求的是育人效果,而企业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合作的利益目标上未形成契合点。两者之间存在距离,但是这种距离又是可以缩短与消除的。
如果把校企合作的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划分,则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二是中层次合作,三是深层次合作。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合作上,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签订合作协议,输送学生去企业实习工作,企业挂牌建立实习基地。一小部分学校能达成中层次的合作,企业向学校投资部分硬件设施或专业建设金费,偶尔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来校上课或讲座,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但均还未建立横向联合体,很少能争取到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主要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放羊式”的顶岗实习、“以学代工”、“见识实习”等等。如果要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上好课,学校更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困难。校企合作是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合作的事,任何一方缺一不可,合作是为了“互利多赢”.学校与企业之间除了实习基地建设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建立专业课程计划,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水平模式,合作建立企业奖助学基金等其它合作形式,促进高校及企业快速成长。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