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职业指导”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08年由美国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提出的,随后世界各国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职业指导的内涵进行了积极地探讨。
从大学生积极就业、稳定就业、发展性就业的角度出发,有理由认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受教育者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职场能力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认知意识上普遍存在不足,就业能力、求职技巧上也很欠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变化世界中的职业指导
就业通俗的讲就是劳动者去从事某个工作或职业,一般意义来说,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依法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而工作则指在长时间内,做着重复的一系列动作或做重复的一系列事情。据《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的解释,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转为恰当地确定职业方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是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变化是深层的、全方位的。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职业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才培养上来。在美国劳工部发表的《21世纪美国对学校的要求》调查报告中,提出了美国对于21世纪各行业就业从职人员的综合能力需求,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使用新技能的能力等气当然,很多变化是全球性的,变化世界中的中国同样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以下两个方面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
第一,生涯概念深入人心。生涯则是指个体生命发展的历程,生涯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当今时代,无边界职业生涯备受关注。这是由Arthur在1994年组织行为杂志(JoumalofDrganizationalBehavior)的特刊上首先提出,强调打破组织界限和组织内部职位界限的职业转移和职业流动,指“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的就业机会”.与传统的职业生涯不同,无边界职业生涯强调以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提升替代长期雇佣保证,使员工能够跨越不同组织实现持续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人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也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社会实践或工作经历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与权衡,结合择业的实际环境,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探索更好的生涯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敏感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始凸显。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指导的变革不可避免。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的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①从2001年至2010年,10年时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增加了 500多万人,特别是近三年来,毕业生生人数持续增高,从2011年的660万跨越到约700万,每年比上一年度增加约20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加重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更加突出。近年来,用人单位准入门坎不断提升,要求高文凭高职称,看重工作经验,存在性别歧视,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甚至感到焦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有的择业观念与择业预期严重脱离实际,造成毕业生选择性失业,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面临着吃穿住行等现实问题无力解决,则将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事。
1.2职业指导研究回顾
1.2.1国外职业指导研究及其的发展
美国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并且也是最早实施职业指导的。20世纪初,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其着作《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缺点、理想等方面;②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各种成功职业的必要条件、利弊、报酬以及晋升机会;③对上述两个方面作出明智的思考。日本政府也于1921年制定并颁发了《职业介绍法》,指出了职业指导所主要执行下列任务:①为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②对求职者进行职业适应性检查,以使求职者发现、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应性;③对已经就业的人员进行如何适应职业岗位的指导。
弗兰克·帕森斯创立的理论,由威廉逊·佩特森发展成型,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其他人的个性特点,也就是指特性,这种特性与某种职业因素相关,而运用科学手段又是可以客观测量人的特性的,职业因素也是可以进行分析的。该理论主张通过不同测验途径认识被指导者的特性,并通过不同的方法了解社会职业的有关因素,在咨询和指导的过程中达到两者的匹配。这种理论以心理测量为手段,容易操作,便于推广,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这种理论在西方国家职业指导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是最早的职业指导理论,它以经验为导向,追求人与职业的匹配度,注重个别差异与职业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奠定了职业指导的基础。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安妮·罗欧(RoeA.)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经验、综合精神分析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需要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个人需要层次决定着职业选择的倾向,职业选择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需要。这种理论明显受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新的职业指导目标取向。②该理论的局限是缺少理论基础,人的需要难以测量,缺少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技术,了解求职者的需要很长时间。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每个人的人格划分为六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每种都有其相对应的职业类型,通过类型鉴定,把被指导者的人格类型和相应的职业群予以匹配。这六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相适应称为协调,与职业环境相近称为次协调,与职业环境排斥称为不协调,这种理论注意了人格的整体性,并归纳出与人格类型一致的职业,在实践中可指导人们选择与自身人格类型较一致的职业,更符合实际。此职业类型的划分基本概括了美国职业词典上的所有职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的局限性是在社会背景和发展因素上考虑较少。
20世纪70年代后,受经济学决策理论的影响,伽勒特(Gellatt,H.)和乔普森(Jeopson, D.)提出了决策理论。认为职业决策意识与决策行为在个人职业成熟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职业发展过程的实质是职业决策或解决问题的过程。职业指导要研究职业决策的过程、步骤、技术、方法,这就使得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从心理测验与工作分析转向决策心理过程,职业指导的着眼点由劳动力市场转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指导的功能由鉴定、分流、安置向培养决策能力变迁。①在该理论中,主角是被指导者,配角是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指导人员对指导者釆取的诊断是教导式的。
在职业指导员的认证和培训方面,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马克·波普(Mark.Pope)做了相关研究,他在《美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历程与职业指导员的培训》②一文阐述了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员必须具备以下10个方面的能力和知识、8个方面的知识和3个特殊方面。卢仁山,沈国华的《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对我们的启示》③从总体上介绍了职业指导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以及他们在职业指导的实施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和起到怎样的作用,指出政府、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2国内职业指导研究及其的发展
我国在借鉴国外理论过程中,研究出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理论,并把它逐步运用于实践。我国早期的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据文献资料记录,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初创职业指导。192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原国家劳动部于1994年10月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配备专(兼)职职业指导人员,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在学校职业指导方面,我国“七五”、“八五”、“九五”期间都专门立题进行了职业指导教学实验研究和教材开发。
民初留美学界领袖人物郭秉文是我国最早对职业指导进行引入的学者,当他看到美国职业指导如此兴旺发达,而中国职业教育却异常薄弱,他感受到在中国引入并介绍美国职业指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由此在1915年初,留美回国后不久的郭秉文随即在《东方杂志》第12卷第1号上发表了《中国现今教育问题之一:职业之引导》一文,文中介绍了美国以及英国的职业指导,对全国青少年选择适当的职业作出了正确的引导,为了能帮助学生选择好适当的职业,提倡各地方学校设立职业引导会。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国外起步早,但除了郭秉文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做了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初,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黄炎培、部韬奋等人就接受了西方职业指导思想,并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论证了在国内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遵循准则,提出职业指导的八大纲领,并深刻地指出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和经验要从国情出发,反对在美国职业指导上照抄照搬。
伴随着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职业指导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在诸多着作中,吴汉德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书介绍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分析其变迁的原因,指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并详细介绍了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就业协议的签定和就业权益保护,对大学生就业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看得出来,这本书是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来探讨中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
对职业指导作了大量研究的国内专家学者主要还有,肖宁灿的《现代职业指导》一书讲述了什么是职业,社会的职业结构与变迁和职业指导的关系,简要介绍了国外职业指导的产生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职业指导及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原则以及职业指导与各学科的关系。②王晓平等人的《职业发展概述》介绍了职业的起源,发展和分类以及职业的培训和分析方法,为研究职业指导提供新的视角。傅进军的《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研究了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就业观与就业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开发,从社会的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力。@姜继红的《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探讨了社会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在就业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新思路。④高奇在《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一)》中对职业指导的基本概念、职业指导的价值、原则、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做了论述,认为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⑤柳君芳的《职业指导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一文论述了职业与职业指导的关系,明确了职业指导的目标与分类,把职业指导分为社会职业指导与学校职业指导,两种职业指导的对象和目标也有所不同。王珍、张树桂等主编的《职业指导》(1995),朱启凑着《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1996)等,均系统地介绍了职业指导的产生、功能、原则以及职业指导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各类中学、职校、职介所等的职业指导的特点与要求、任务、内容、实施办法,为职业指导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职业指导机构工作人员提供了参考。黄中益、杨昌江所着《职业指导三元论》(2000)认为,职业指导的基础理论是以系列职业问题为逻辑系统,由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三门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而成。
第五章引入教学与效果评价以上已经说明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以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增加道德文化修养,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和本校实际...
第六章对民办高校以学养学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一、民办高校以学养学模式的发展走向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之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竞争中不适应市场环境的高校就有可能被淘汰。我国以学养学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政策环境不良等原...
第三章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3.1小学生的问卷调查。3.1.1问卷实施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无锡市两所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23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小学生慈善心现状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26份。围绕小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慈善心和对不...
第二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课程设置。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不是它自身独立的变革,而是关系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的同时,便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实施的整套措施。同样的道理,不分年级制要想成为与班级授...
随着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熊孩子”这一负面儿童形象得到了广泛传播,网络大众的暴力话语更是随着负面儿童形象的传播逐渐成为“熊孩子”形象的衍生品,这无疑给现代儿童观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章导论1.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
四、美国大学医学院通识教育启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医学教育应该是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通识教育的结合,缺少医学通识教育的医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医学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既需要...
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多元化是当代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个7^语。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中,多种成份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多元化意味着差异性和互补性。人们一般认为多元化是有益的。多元化经常被用来分析文化现象,因此有了多元文化这一概念。...
第四章芬兰高中不分年级制的评价机制。一、评价目标。根据芬兰普通高中学校法案的规定,学生评价旨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评估将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普通高中学校法案,629,第17(1))①实质上,学生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2.1国外教师研究现状。早在1908年,国外学者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概念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博克汉姆曾在《教师的研究》中提出应把研究当成一种态度,而并非某一具体领域。他所持的研究观点及对教师职业的深刻剖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