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

“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4 共707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2 “职教新干线”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2.2.1 “职教新干线”的理论基础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思维过程,基于这种假设,他们认为,行为的变化是II丨观察的,丨Hj时通过行为的变化Ik可以推断出学习者内心的活动。

  行为学论强调学>」时的行为作用,是竹有淮备,有练习,看重强化的作用认知学;j现论则在认知结构h提出新的看法,他们突出学时思维等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在学突出了人的复杂性与I:富性,从而重视了学生自身身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后来新行为学>」理论的提出的学>]的信息加:r论对知iM提取,加工,反馈等。在怎样培养学>]动机上,行为学习理论偏向M刺激的作用,并必须以强化或者惩罚来加强或保持某种行为。ifir认知派的观点却完全与之相反,他们认为人们并不是只对外部事件或生理作出反应,是对事件的理解而作出的反应,便加上了思维等认知的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h,就是要求教师塑造和矫正。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或者使之消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这一媒体在知识中的运用,教育12者慢慢发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通过计算机这一新兴事物作为工具来认识事物,来对行为的规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更加有效的加强学习的效果,在新的网络时代的今天。通过计算机这一媒体进行学习将更加适合认知理论和行为学习理论的应用。

  职教新干线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教育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在该定义当中,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为实现知识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传递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在职教新干线教学中,平台就是“世界大学城”的云平台,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在网络实现与湖南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教学互动。

  网络教育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层面的网络教育指的是仅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而广义层面的网络教育指的是学习者通过网络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在没有教师有计划地连续指导的情景下的学习行为活动。

  随着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已经迎来了网络教育发展的春天,而在湖南,为了将各个教育网站以及教师个人网站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网络群,来形成一个最大的教学资源共享和交流群。2009年由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校园卡标准化研究所、华夏髙科技产业创新奖办公室及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幵发,投资近三亿元基于web2.0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世界大学城”云平台,集成了当前互联网大多数功能,能够为每一个机构用户提供一个云端账户--云平台,能够为每一个个人用户提供一个云端账户--学习空间或者云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各种教学资源的上传,通过交互功能添加教学好友,组织交流群组,发布作业等等交互。

  2.2.2相对于传统教学教学方式“职教新干线”教学方式的优越性

  1、无限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和传统教育相比,大学城平台的教学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在网络平台无限制被重复利用,可以说“职教新干线”教学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每一个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得到第一流教师的指导,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喜好的方向,向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网上请教,现在很多教师的空间积累了大量某专业领域的知识,空间制作的像一个动态的百科全书,比如民政学院的陈翠娥教师的空间几乎积累了新干线空间技术的所有知识以及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同时,展示内容的方式活拨大方,学生可以无限制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

  职教新干线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并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职教新干线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穿针视频、动画以及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增加了学习的乐趣,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另外,他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资助探索与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教学内容的变化

  传统教学内容以课本为基础,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准一、学法学科间的互动,而且极易脱离社会实际,不是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但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职教新干线教学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及时的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料,使得网络资源动态发展,及时的信息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知识的陈旧,还能使得师生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些信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让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4、相对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在教师学生关系上的改善、教学内容上的丰富以及教学媒介的多样化上,都具备明显的优势。教师从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以及组织者,而学生也由相应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从而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好处,是传统教学所无可比拟的。此外,网络教学媒体由传统教学的静态、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动态化,不仅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还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学内容的当然的丰富也扩大了学习面,使得学生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2.3湖南高职院校“职教新干线”建设的现状分析

  1、“职教新干线”知识共享建设情况

  通过2010年下半年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成功试点,民政学院依托“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到2011年1月,共建设教学空间12327个,课程上网725门,上传教学资源44871个,上传教学视频1534个,利用空间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312人,在学生空间批改作业教师14人,利用空间进行考试课程41门,教学空间最高日在线达到800人次。而到了 2012年1月,湖南职教新干线平台建设在湖南得到了飞速发展,经统计,共有70家高等职业院校和104家中等职业学校上线,发放实名制空间140万多个,已上传视频34万个,文章818万多篇,交流帖2350余万个,文章浏览数已经突破1亿人次,视频浏览数达462万次。⑴2、知识共享实施效果分析。

  1)突破高职院校间知识障碍

  2012年1月,借助职教新干线,发放实名制空间、上传视频、发表文章、交流互动帖子、文章浏览数已经突破1亿人次,视频浏览数达462万多次。其中,有经典视频7500个,专业和课程教学视频560000个,专业和课程方案156000个(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案例、实习实训项目),教学课件67000个。师生员工、企业专家、校内外技能大师通过在线视频的学习、在线观摩、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和经验交流,降低隐性知识转化的成本,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共享。职教新干线突破高职院校间知识障碍,建立了一个广纳高职学院内部、学院间以及学院外部知识共享的机制,实现高职学院内部、高职学院之间和高职学院和企业的互动、整合与共享,主动地获得学校迫切需要的关键知识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的优势,有利于高职学院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

  2)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现有超过560000门课程教学视频上传职教新干线,极大丰富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从此教师依托职教新干线不断开发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视频教学、远程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远程传播技术全面展现授课过程,传授职业技能。打破时空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要学会利用网络手段来传播知识和技能,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共建以及共享。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出一批教学名师,逐步建成一个集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核心课程在内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库。完成职业教育名师(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依托“职教新干线”平台,广泛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专家、企业专家、管理专家以及技能专家幵设专题讲座,现在已经有技能大师、名院校长、教学名师经典视频7500多个专业上线,在此基础上选出一批专家,逐步建成集职业教育发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文化建设于一体的专家讲坛资源库;广泛组织省内外技能大师、技术能手、民间艺人在平台上开设技能讲坛,在此基础上又选出一批技能大师,逐步建成集技能绝活、民间工艺和独特技能于一体的技能大师资源库。

  例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黄有全教授在个人空间中幵设了燥接技能培训课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多媒体视频随时在线观看学习,身临其境,形成了教学资源、专家资源、职教名师资源、技能大师资源、知识资源大联盟,有助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知识的学习与共享。

  3)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依托湖南职教新干线,建设了以工艺美术、园林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特色主题资源10000个;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49个、法律法规文件16个和涉及9个专业11个职业标准(包括技能标准),建立了 9个题库。通过电子白板、网络直播和互动教室等先进的的信息化手段,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行业的车间和工作现场,由教师、企业行家和技能师傅现场参与指导,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职学院、企业之间,企业行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动态实时沟通与学习。企业参与使得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车间,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促进行业、企业、学校的知识资源深度整合、转化、学习和创新。借助企业资源充实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优整合,增强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⑴(图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