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2-10 共338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互联网金融各主体需求分析

  本章通过现状和特征分析,对 21 世纪我国金融市场三个主要的需求主体: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个人用户的金融需求进行陈述,试图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引入、研究和应用做出铺垫。

  3.1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难解

  1973 年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写道:“相对于大而无当的扩张,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发展,小带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加美好”。小微企业作为极具生命力的个体,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如美国把小微企业称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德国更是把小微企业称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在我国,小微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小微企业是维系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纽带,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根据有关数据报道,在我国所注册的企业总数中有 90%以上是小微企业,85%的就业岗位是由小微企业带来的,其给社会 GDP 创造的价值占 GDP 总额的 60%[36]。

  然而“离市场最近”的小微企业却不得不承受着“离资本市场最远”的痛苦。

  长期以来,我国小微企业在拉动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弱质性:产业层次低、自身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小微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其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在我国当前由银行主导的融资体系占有一席之地。

  长久以来,资金融通困难已经制约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小微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抵押物,很难满足银行设置的抵押条件,调查显示,82.5%的小微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有贷款的小微企业中使用过厂房抵押的小微企业的比例为 9.8% ,使用过机器设备抵押的小微企业比例为 6.9%,38%的小微企业主曾使用私人资产作为抵押[37];小微企业融资具有“小、短、急、频”的特点,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会造成规模不经济现象。

  3.2 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亟待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稳定发展的我国商业银行,建设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同时积累大量资金资源、客户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我国工行为例,截至 2011 年末,据统计,工商银行已经向超过 400 万的公司客户以及近 3 亿的个人客户提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数字都足以显示其市场占有率,而且数据还显示,2012 全年工商银行发卡 4.7 亿张,其中包括了超过 7700 万张的信用卡,年消费额近 1.3 万亿元,其消费额和发卡量在整个亚太地区所有国家中双居第一,截至 2013 年末其各项存款余额达到 14.88 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存款银行地位[38]。这些成绩也使其成功跻身全球四大发卡银行行列。另外,在另一方面,除资源丰富外,我国商业银行安全性较强,系统稳定,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但从信用中介职能来看,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的威胁,亟待进行业务和技术的创新,其威胁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业态的威胁。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发展速度加快,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催生互联网企业与金融业的跨界融合的态势,商业银行虽然各方面优势明显,但的确在支付结算方面收到了明显冲击,第三方支付在业务模式和业务量上都超越传统网银支付,如支付宝注册用户已超过 7 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 2 倍还要多。另外互联网企业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多种渠道,试图在银行卡收单、网络贷款、网络物流基金销售、保险销售、现金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业务拓展;其在电子商务领域也逐渐的从单一的 C2C 平台扩充到 B2B、B2C、C2C 综合发展的领域。而我国银行虽也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站,积极试水相关业务,如建行的“善融商务”,但收效甚微,可以说在现行电子商务竞赛中,银行已处于被动状态。

  二是来自市场的威胁。当前伴随利率市场化和我国金融市场高速发展,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会使其不断寻找低成本、快捷便利的融资渠道,如选择发行债券、信托、股票、各种票据或者短期融资券,更有企业从民间借贷市场挖掘资金渠道。

  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必将受到来自互联网融资方式的挑战,特别是在信用中介职能和融资模式方面——导致金融脱媒进程加快。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近十年,,综合起来,在非金融机构社会融资规模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分别扩大了 7.42倍及 7.8 倍,其总和扩大了 7.51 倍;在国内非金融机构社会融资总额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39]分别年均增长 23.74%和 24.29%年均增长 23.88%,显然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直接融资扩张速度要更快一些,即后者高于前者[40]。

  三是来自技术的威胁。互联网时代即为创新的时代,各种业态模式早以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如美国社交网站脸谱网(Facebook)实名制用户已突破 10 亿,平均活跃用户接近 3 亿,最先使用新兴信息技术如“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技术来挖掘用户的借贷和资金融通需求,构建从个人到个人(P2P 技术)的融资中介平台网站。社交网络将为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提供最根本技术和业态支持,如我国“人人网”若也涉及相关领域,以其所具有的灵活、便捷、低门槛等优势对我国新金融模式的竞争格局将形成巨大冲击,更不容小觑的是其具有完善的社交网络技术和巨大的客户资源,创造的客户需求不可估量。

  3.3 个人用户寻求多样化理财和投资手段

  为了拥有更充分的生活保障,尽可能的让已有资产增值,近些年来大众理财和投资需求一直很旺盛,如 2006 年的股票市场,2007 年以后的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理财市场。对个人用户和家庭用户来说,投资理财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而目前我国针对大众客户的投资理财产品还不够丰富。作为普通家庭的一份子,个人用户始终在寻求多样化的理财渠道和投资手段。

  传统的理财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股票和基金,投资理财周期较长且伴随较大风险,但利润率有所保障,但是股市最近几年的低迷状况增大了投资的风险;二是外汇和期货,这两种的投资利润率虽然很高,但风险比股票还大,而且投资门槛更高;第三种就是黄金白银投资。这类投资如果有好的公司能够保证收益率,严格控制止损点,回报会比较快,但这类投资巿场的流动性较高,保证金交易的特点也提高了杠杆性和门槛;第三是现货投资,投资风险较低,门槛也不高,几千块钱就可以做,但这也决定了其投资回报率不高的现状。

  最新资料显示,大部分个人用户的理财方式是通过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比例达到 26.3%[41]。在在储蓄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的机构,活期客户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却属于银行的非流行客户。根据“二八定律”和“长尾效应”,非流行市场的加总规模会远远大于流行市场规模。

  但现实情况是商业银行在我国利率政策保护下,针对活期客户的回报极低。

  在银行理财产品方面,我国银行相关业务也存在相关问题。首先,金融分业经营限制个人理财发展。我国证券、银行和保险三个市场相互独立经营,使个人理财业务只能在各自市场范围内、以较低层面操作的方式为客户服务。其次,理财人员队伍素质还不够高。相对比国外理财经理,我国理财经理的知识面不够宽泛,在涉及会计、法律、保险、证券、财税甚至个性化目标定制等多方面都缺乏响应人才。最后,差异化服务不足,网络渠道拓展不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在理念和实践上相比较“财富管理”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产品相似度较高,网络渠道运用不够充分,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创新和个性化服务[42]。

  伴随经济发展,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理财意识和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更产生了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专业限制,这部分客户投资理财的渴望较强,但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还没有跟上,亟需我国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便捷、高效的金融理财服务。2012 年的投资市场跌声一片,股票、基金、黄金,都让人感到失望,除了储蓄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人们希望有更放心、收益更加稳定的投资理财方式可供选择。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加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柜面式的理财开始凸显其局限性,并渐渐受到冷遇。

  3.4 小结

  本章中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中的各个主体,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各要素主体之间呈现出一种相互竞争、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其中主要涉及的主要要素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企业、搜索引擎企业等组成的互联网企业;当然最后还有海量的个人用户。笔者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各主体需求各异,互联网金融三大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精确对接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个人用户的需求盲点,让现代金融业更具有普惠性和包容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