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

保定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根源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9 共996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3.2.7 立法滞后的影响

  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约束。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立法和执法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法律、法规对农村信用社的很多债权债务状况没有成熟的法律指导,只有临时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是部门的规章,导致行业之间即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政府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没有捋顺,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合法利益。所以,要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健全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出台关于保护农村信用社债权人权益的法规,建立一套针对恶性逃废银行债务的直接责任人的处罚规定,遏制企业逃废债的倾向。

  3.3 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分析

  保定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弱,从自身角度来看,一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观念不强,没有形成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强。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不清晰,产权制度制定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三是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四是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3.3.1 风险管理观念不强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发展至今始终没有离开其政策性定位,具有很强的国家政策性,真正的市场化、商业化和银行化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历史现实,深深的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完全市场化的理念是很难的,所以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意识弱不足为奇。但是长期按惯性思维、漠视风险,导致了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良贷款前清后增,数额较大。

  保定农村信用社也是伴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存在风险意识薄弱,信贷风险突出的问题。2006 年保定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化改革以后,人们才开始认识风险,关注风险,并想办法去化解风险。但是,从风险认知到风险化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保定农村信用社要从强化干部员工风险意识入手,加强风险教育,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使风险管理制度化、流程化,确保保定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3.3.2 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

  保定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相较于商业银行有其特殊性。保定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主任(经营管理层)(即"三会一层")[25],对农村信用社重大事务,由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实行的是一人一票制,不同于商业银行大股东具有决策权,农村信用社多数入股社员具有决策权。从表面上农村信用社产权属性明确,内部治理结构清晰明确。但是,在农村信用社从中国农业银行分离出来以后,国家强调农村信用社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强调财产属于集体性质,而忽视了入股社员个人所有者的身份,社员没有真正行使股东的权利,对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不关心,股金的形式也多为存款化股金。(存款化股金即社员的股金非真正意义以入股资金来享受收益,承担风险,而是以存款的方式按年度支取利息,随用随取)。农村信用社的主要领导通常由上级机构任命,而不是股东选举产生。产权不清晰导致"三会一层"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在贷款审批、财务审批、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上监督不充分,尤其是在贷款管理上出现"指令性贷款",形成贷款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损失。[26]

  3.3.3 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

  当前,保定农村信用社在内控机制建设上仍然不甚完善,从贷款的发放情况上看,对省联社的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有时流于形式。突出表现在信贷风险控制流程的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执行不到位:

  1、贷前调查环节。信贷风险需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量化衡量,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关于评定信贷风险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但是,由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社成立时间晚,基层信用社对风险的关注度和认识程度低,因此,保定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客户的初选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量化指标体系。贷款时信贷人员对客户的预期现金流估计不够,不能因客户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有的农村信用社出于扩大规模、缓解经营指标的压力或为了短期利益,无视风险状况盲目放款。因此,如何通过量化指标预测评估风险、为风险评级、明确责任成为保定农村信用社防控信贷风险、选择优质客户的一个难题。

  2、贷款审报、审批及发放阶段的监督。农村信用社应该制定完备、科学的定价政策,严格根据贷款风险状况确定价格,一般而言风险越高贷款价格越高。同时,严格执行"审贷分离"政策,调查人、授信人与审批人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出现同一人的情况。但目前,保定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农户众多,信贷人员较少,贷款授信审查及审批发放仅仅局限于审查报批材料是否齐全,数据报表是否好看上面,对内容的真实性缺乏监督,使这一环节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3、贷后检查。贷款形成后,缺乏对贷款主体的实时监督,没有做到必要的追踪,对贷款主体款项的使用情况缺乏抽样检查,不能及时对信贷风险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反应。一旦产生不良贷款,问责机制落实的不到位,对信贷风险的监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容易造成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现象。

  3.3.4 信贷风险处置上存在缺陷

  我国国有银行及大型股份制银行在信贷风险的处置上有一套非常科学、完备的体系,贷款发放后,会有专门的服务经理对贷款进行追踪,部门经理在企业发生相应经营风险时会主动参与其中,及时了解情况,并向银行主管进行汇报,银行相关部门对此笔贷款进行评价,对于重大的款项成立专门的咨询顾问小组,利用银行的优势和掌握的相关资源,为客户分析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影响及为客户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帮助银行摆脱不利的境地,从而保护银行本身信贷的安全。

  目前,保定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尚未形成这样的机制,缺乏对贷款的跟踪调查,有的贷后调查流于形式,在借款人出现生产经营风险时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咨询服务,帮助其度过难关。往往在借款人出现问题时,被动接受事实,企业陷入困境后,往往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继续向农村信用社贷款,而农村信用社为了能收回原有贷款,在对客户的行业前景和生产状况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增加贷款投入,使得不良贷款越滚越大。或者是企业暂时出现经营困难后,盲目抽回贷款,造成企业由暂时困境变为破产清算,这种行为反而加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3.3.5 高素质员工相对匮乏

  保定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整体学历水平偏低,2005年统计资料如下(图 3-1):员工总数 4571 人,研究生 28 人,本科 308 人,专科 1883人,高中 1022 人,中专 747 人,初中及以下 583 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 7.3%,而且大部分为工作后取得的学历,如果按照第一学历统计,这个比例会更低。另一方面通过对各个营业场所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情况来看,业务操作水平整体不高。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和产品种类的进一步开拓,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来支撑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通过商业银行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银行上到管理层下到业务层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风险的高低。[27]

  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尤为重要。然而与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比较低相对应的问题是,农村信用社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出现了大量流失的现象,绩效考核机制落后,人才激励不明显是其流失的重要原因,如何建立起既能进的来又能留得住的用人体制,需要农村信用社进行思考。另外,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有待于提高。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上的漏洞,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越权操作、违纪贷款现象仍有发生,甚至收取贿赂违规向关系人发放贷款,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

  总之,影响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地方政府影响干预等外部因素,也有农村信用社自身内部因素。对于保定市农村信用社而言,信贷风险是其最主要的风险,信贷风险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服务范围和质量。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保定市农村、农业和农民,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做好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金融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