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乎我国的国计民生。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所以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那么农村信用社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如何促使其有效发挥支农作用,最大限度地支持"三农"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探究农村信用社的历史沿革,剖析某一具体农村信用社系统,例如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破解其发展中的障碍,更好地使其发挥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成立于上世纪 50 年代,是扎根于广大县域,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地方金融机构,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特殊历史原因和背景,自建社开始至今始终都离不开"农"字,一直被赋予支农的社会责任。改革初期,农村信用社作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具有办理存取款、贷款和汇兑等基本金融业务的功能,业务简单,风险防控压力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日趋多样化,风险防控尤其是信贷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农村信用社经历多次改革后,2003 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在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开展全面的改制工作。[1]
农村信用社系统随之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改革早、经营状况良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农村信用社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一些风险聚集、经营状况较差的仍为农村信用社。至此,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仅仅是指农村信用社,还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纵观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2007 年-2011 年涉农贷款总额的变化来看:2007 年末涉农贷款总额为 2.1 万亿,到 2011 年涉农贷款总额增加到 4.6 万亿元,增长数额 2.5 亿元,增长比例达到 2.19 倍。可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与增收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如下图 1-1).
虽然近几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其他金融机构也不甘落后,涉农贷款飞速增长,甚至有赶超的趋势。如:2007 年至 2011 年间,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涉农贷款由 2.2 万亿增长到 4.8 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由 1.3 万亿元增长到 2.5 万亿元。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四家大型国有银行涉农贷款的总额开始超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可见,随着国家扶农、助农政策的出台以及城市竞争的加剧,一些金融机构逐步转变经营思路,开始重视农村市场,纷纷设立网点,加强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历史不良贷款较多,且主要通过自身消化,经营包袱和历史负担较重,在贷款的发放上更加谨慎,贷款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市场一支独大"的局面面临着挑战。尽管省级农联社成立以来,整章建制,加强管理,新增贷款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农业市场的高风险性以及农民的信用观念差,致使农业贷款中最基础的农户不良贷款虽然总量环比逐年下降(如下图 1-2),但总量仍在上升。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到:2011 年末,农户贷款不良率为 6.7%,比上年同期低 1.8 个百分点,却比涉农贷款和各项贷款不良率分别高 3.8 个和 4.9 个百分点。与 2007 年末相比,农户贷款不良率下降较为明显,累计下降 15.4 个百分点,但下降幅度比同期各项贷款和涉农贷款不良率降幅分别高出 8.7 个和 2.1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虽然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也仅限于投放涉农企业贷款。作为"三农"中最基础、最薄弱,也是最需要大力扶持的农户贷款,由于风险大、数量多,仍然不被其他金融机构所青睐,仍由农村信用社在进行信贷支持。因此,如何在"国家支农政策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之间进行平衡,"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就成为农村信用社当前最值得研究的工作。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力图通过对保定农村信用社(保定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还未完成,故没有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形态)信贷风险的现状,来说明信贷风险对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不利影响;通过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析其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并提出有一定意义的对策,包括:战略层面的信贷风险控制对策、战术层面的信贷风险控制对策和运作层面的风险控制对策,以提升保定农村信用社抗信贷风险的能力,借此为保定"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论文的选题兼顾理论研究的成果和金融实践研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研究意义如下: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三农"问题,尤其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纲要,"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更是被提高到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历史性高度,作为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保障、农村金融体制的核心------农村信用社,其信贷风险的防范就尤为重要。保定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国农村信用社的缩影,研究其信贷风险防控既具有代表性也有实际意义。所以,从宏观上来讲,本文的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研究能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有益的帮助。
2、本文的研究能服务保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河北省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下辖26 个县市区,山区众多,贫困县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要改变"三农"发展现状,一方面需要政府对农村的发展政策倾斜、财政倾斜;另一方面也需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信贷资金,以帮助保定市县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帮助涉农企业和农户改变现状,走上致富之路。
3、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困局主要是资金方面,特别是在信贷风险上,一方面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县域,主要客户为县域中小企业及广大农民,农民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消费水平低,即使通过劳务输出取得了资金也大多用于储蓄。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存款类别以定期储蓄为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付息成本;另一方面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风险很高,贷款发放后极易受自然灾害、贷款主体的生产经营水平和贷款主体道德品质的影响,容易产成不良,形成信贷风险。因此,为防控风险,降低贷款不良率,保证农民的存款支付,农村信用社加强了贷款的调查、审批和检查。尤其是近几年来,为确保"贷的出,收的回",农村信用社加强贷款管理,严把贷款出口关,加强了对信贷人员的责任追究,这就导致了"惜贷、畏贷"情绪的产生,农村信用社也因此出现了"贷款难"的状况,存贷比出现了下降,造成了大量的资金闲置,资金效益低下。同时,也影响了其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如何合理有效防控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既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的有力工具,也是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有的金融形态,其一,其产生之初身兼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其二,它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所以,尽管国内外研究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的理论和实践比较少,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具有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和特征。故而,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对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以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望能对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研究有所帮助。
1.3.1 国外研究现状
风险是一个比较模糊而又非常常见的概念。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是风险是事件未来可能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A. H. Mowbray (1995)称风险为不确定性;C. A. Williams(1985)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的条件和某一特定的时期,未来结果的变动;March&Shapira 认为风险是事物可能结果的不确定性,可由收益分布的方差测度;Brnmiley 认为风险是公司收入流的不确定性;Markowitz 和 Sharp 等将证券投资的风险定义为该证券资产的各种可能收益率的变动程度,并用收益率的方差来度量证券投资的风险,通过量化风险的概念改变了投资大众对风险的认识。二是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J.S. Rosenb"(1972)将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F. G. Crane(1984)认为风险意味着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进行描述(王明涛,2003);Ruefli 等将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或事件集发生的机会;佩费尔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可测度的客观概率的大小;F.H.奈特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
国外学者对信用风险的研究较早,在对信贷风险的定性认知上认为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2]
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确认,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尤其可贵的是国外学者对信贷风险从定量上也形成了一整套计量方法,如Altman基于多元回归理论提出的Z Score模型,对信贷风险进行定量方面的分析,通过财务指标建立函数模型,用以判断不同借款人能否到期偿还借款,使人们对信贷风险的认知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风险的认识和国外学者的认知大体相同,这里不再介绍。对信贷风险的研究起步则较晚,自上个世纪 90 年来以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学者李正波认为,信贷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陈宏发表的《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限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中提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比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是产生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蔡冬林认为影响信贷风险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借款人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银行自身信贷风险控制缺失等,要想防控信贷风险需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思考;王思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提出,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 2005 年后纷纷在内部控制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缺陷,原因就是尚未建立或实施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信贷风险内控缺乏独立性等[3]
;2006 年 6 月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4]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对于"风险",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诸多理论,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不断发生的变化进行完善、提高,现在普遍推崇的是"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指导我们认识风险、评估风险,从而控制、化解风险指引了道路。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贷风险研究都是基于一般金融机构而言的。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革方向,其一方面承担着支持"三农"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作为金融机构,资本的逐利性以及自我发展的需求,又要求其利润最大化。农村信用社必须做到在"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原则下,实现支持"三农"的目标。这种特殊的经营思路就决定了其风险的特殊性。一是按照国内外的风险研究,农民的弱质性特点,风险较高,不应进行信贷投入。而受国家政策影响,农村信用社必须对农户进行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如何控制并化解这类风险是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二是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农村各乡镇,与基层政府关系密切,在中国特有的行政环境下,对行政干预产生的风险如何控制和化解等等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因此,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有其特殊性,应在中国县域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研究和解决。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保定农村信用社自 2006 年商业化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以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为研究背景,在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实践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外在表现形式的论述,分析了影响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外部因素、农村信用社自身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因素,进而提出了保定农村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上的信贷风险控制的对策:战略层面的信贷风险控制对策、战术层面的信贷风险控制对策及运作层面的信贷风险控制对策。具体研究思路:(如下图 1-3)1.4.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通过案头文献,查阅国内外风险研究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其信贷风险形成的动因、流程以及对策;通过文献所提供的农村信用社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其存贷款总额、分布情况及不良贷款等重要指标,这些都能为保定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撑性依据。
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保定农村信用社的实地调查,从直观上考察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信息、服务态度信息以及客流量信息,为分析保定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手资料,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把调查做到实处,只有这样,本文的研究才能更符合实际,做到实事求是。
1.5 论文的创新点
目前,理论界和金融界对金融风险及信贷风险的研究较多、较全面,但大部分针对的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研究涉猎较少。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特殊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既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货币资金,同样面临着信贷风险,同时作为县域法人机构也承担着政府赋予的支持"三农"的政治任务,信贷投放又不能完全按照"资本的逐利性",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式又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本文立足保定农村信用社,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及大量的数据认真分析其信贷风险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并根据保定经济不甚发达且多为农业县的特点,从信贷定位、市场细分、指标评价、考核激励、创新服务、提高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定农村信用社控制信贷风险的对策,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能够做到既兼顾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性,又兼顾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促使农村信用社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是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引言2008年次贷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本次危机的主要诱因已被广泛接受。其实影子银行体系并不是新鲜事物,其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资产证券的开始,而本次得只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
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商业银行是我国重要的融资中介,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与否不仅决定着自身盈利水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
摘要银行保险发展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它是一种新的金融发展模式。随着金融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金融市场日益成为一个自由联系且紧密相连的统一市场,银行与保险这两大金融支柱也日益融合,在业务发展上相互不断渗透,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
第2章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2.1村镇银行的概念2.1.1概念及特点概念: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
第3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现状分析3.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现状3.1.1政策辅助银行业在进行信用评估的目的在于规避信用风险,减少由于信用风险没有及时避免导致的资产损失。这种信用风险难以规避的原因在于银行和中小企业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中小...
第六章结论和建议第一节结论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和微贷理论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从八个方面阐述了一套微型金融信贷评估方法。首先是放贷之前的市场定位、客户信用调查与评估财务信息的评估和抵押担保物的评估分析,对于这四个方面...
结语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但目前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宏观经济形势和各种政策向好带来的机遇,又要面临大型银行抓大不放...
第3章保定市村镇银行发展和制约因素分析保定市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本章以成立时间较长的A村镇银行为例,从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入手,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总结该行成立以来的经营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找出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
第3章其他国家与地区民营银行分析3.1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及教训台湾虽然与我国社会形态有所不同,但是金融业与我国具有较高的相似度,都是在政府控制下实行严格管制。研究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有深渊的意义。3.1.0台湾发展民营银行的背景20...
第6章引导并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在我国出现之后发展快速,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风险及今后发展趋势,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对这一新兴事物采取得当的措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