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临床医学硕士论文 >

58例AFM患儿的门诊与电话随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2 共270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前言

  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资料显示感染性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病原体包括病毒(DNA和RNA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和立克次体等,其中以病毒感染最多见。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组织炎症,是小儿常见的心肌炎类型,可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乏力、胸闷、心悸、嗜睡等症状,少数可呈急进性发展,可引起心脏扩大、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现阶段VMC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 TTE)及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等综合判断。

  1991年,Lieberman根据35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心内膜活检组织学改变,将心肌炎分为暴发型、急性型、慢性活动性型和慢性持续性型⑴。暴发性心肌炎(Acute fulminant myocarditis, AFM)又称急性重型病毒性心肌炎,指发病前2周内有前驱感染症状,病情急剧进展恶化,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出重度心功能不全等征象,需要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或多巴紛丁胺差5ug/kg/min)或机械辅助支持(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经皮心肺支持等)的血液循环支持[2].

  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变化迅速,若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本研究总结与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2003年1月?2014年2月住院治疗58例AFM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总结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临床转归,为临床诊断与治疗AFM提供宝贵经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临床诊断与住院治疗的58例AFM患儿,年龄为2月?17岁,平均9.0土5.0岁,其中男33例,女25例。

  1.1纳入标准:
  
  (1)年龄:0?18岁;(2)所有AFM患儿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发表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3];(3)患儿短期内病情急剧进展恶化,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包括阿斯综合征发作、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有低血压或者心包炎等1项或者多项表现,需要药物或机械等循环支持[2,4-5].

  1.2排除标准

  由风湿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允进,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中毒性及药物性等引起的心肌损害患儿。

  1.3心肌炎的心脏磁共振诊断标准

  CMR成像T2加权像扫描时,病变心肌的信号强度增高提示心肌水肿;T1加权像(礼为造影剂)扫描时,病变心肌呈早期增强显影提示心肌炎症;礼对比剂增强扫描时,病变心肌呈礼对比剂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信号提示心肌炎症或心肌纤维化。

  2009年JACC指定“Lake Louise共识”对心肌炎的CMR诊断标准[6]: (1)在T2加权像上,病变心肌信号强度增高;(2) T1加权像(IL为造影剂)上病变心肌呈现早期增强显影;(3)礼对比剂增强扫描时,病变心肌呈LGE信号。符合以上三条中两条者或者以上心肌炎诊断方可成立。其中第3条提出存在心肌炎症引起的心肌损伤或瘢痕形成。若患儿仅符合三条中一条或虽然患儿均不符合,但患儿临床有证据提示十分高度疑似心肌炎,应需要在初次检查1?2周后,复查CMR.另夕卜,心肌炎诊断的次要证据为左心功能衰竭与心包积液。

  2.方法

  1.一般资料

  统计与分析患儿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与住院时间。

  2.临床表现

  获取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咳嗽、腹湾、腹痛、胸闷、乏力、晕厥、头痛、抽搐等症状,并结合其体格检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室检查

  统计与分析AFM患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肌韩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reatine kinase MB mass, CKMB_Mass)、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及病原学检测。

  58例AFM患儿中56例行心肌损伤标志物,其中8例行肌I丐蛋白I (cardiactroponin I, cTnT)(正常值<0.08pg/ml),21 例行肌f丐蛋白 T(cardiac troponin T,cTnT)(正常值 0?0.034pg/ml)、31 例行超敏肌韩蛋白 T (hypersensitive cardiactroponin T,hypersensitive cTnT)(正常值 0?14pg/inl)及 51 例行 CKMB_Mass(正常值 0.1 ?4.94ng/ml)。58例AFM患儿中38例行NT-pro BNP (正常值0?125pg/inl)。58例AFM患儿行外周血病原学检测,包括血清病毒抗体检测及DNA、RNA的PCR检测。检验结果示病毒DNA定量阳性或病毒抗体IgM阳性时提示病毒感染。

  3.ECG检查

  58例AFM患儿均行标准12导联ECG检查。ECG仪采用日本光电的1550P心电图仪器,速度为25mm/s,电压为10 mm/mV记录。

  4.影像学检查

  所有影像学检查经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4.1TTE检查

  58例AFM患儿中57例行TTE检查,采用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显示技术,常规左室长轴位、大动脉短轴位及心尖四腔位等切面扫描显像。

  4.2CMR检查

  58例AFM患儿中15例行CMR检查,其检查扫描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3.0T磁共振成像设备,操作时选择采用8通道的相控阵表面线圈,釆集图像包括Tl-aTSE-BB、T2-aSTIR-BB 序列的平扫,SB-TFE-BH-SENSE 28 序列的电子成像以及DYN-sBTFE-4sl序列的增强扫描,采用S3D-IR-TFE-BH-20sl序列,层厚8mm,不配合的患儿(一般6岁以下)扫描前30分钟给予镇静措施(服用10%水合氯酵(0.5ml/kg)或静推苯巴比妥钠(5mg/kg))。图像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分析,评价内容包括心脏结果与功能、心肌厚度、心肌动度、心肌增强扫描的延迟强化扫描成像,心肌病变范围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 ection fraction,LVEF )。

  5.治疗措施

  统计与分析58例AFM患儿住院期间的治疗措施,比较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应用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

  6.随访

  所有患儿经积极治疗,治愈率为87.9% (51/58),死亡率8.6% (5/58),失访率10.3% (6/58);失访患儿中4例患儿治疗好转出院后失联,2例患儿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后失联,余所有患儿出院后依据患儿情况定期门诊复查,未至门诊复查的患儿电话随访。门诊患儿行心肌损伤标志物、ECG及TTE检查。同时对治愈的51例患儿(治愈组)与死亡的5例患儿(死亡组)的部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3.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完成。用Shapiro-Wilks的W检验对计量资料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距)描述,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正态分布数据以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土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选用X2或Fisher精确检验法,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临床医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