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线性分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0 共544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析评价
  
  面对经济新常态,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驱动”战略,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但是,以科技创新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为核心的上海城市创新功能相对较弱,成为制约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的主要短板。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中等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始终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成果甚微,与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愿景也相去甚远。很多为此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实处,即使有些政策得以落实,往往也是收效甚微。本章通过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回溯,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上海现状,为下文找出阻碍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问题所在奠定基础。
  
  3.1 历史回溯
  
  古今中外,文化与科技融合迸发出创新之泉的例子始终鲜活夺目,令人称道。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无一例外地凸显了文化与科技的几次伟大碰撞,为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和文明演化带来难以磨灭的深刻影响,是世界闻名灿烂辉煌的根基所在。
  
  3.1.1 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史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演进史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始终没有停息。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文化与科技伟大碰撞,深刻融合,擦出了的文明的火花,为人类的发展掀起了崭新的一页,成为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1)工业化阶段: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18 世纪 60 年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33]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人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在这一时期,科技逐步向文化的某些领域进行选择性的渗透。
  
  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化学等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随后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促使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被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以发电机和发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在整个 19-20 世纪,科技不断渗透进文化领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
  
  信息技术的革命更是前所未有地为思想文化创造更有力的传播工具、传播手段,扩大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激发社会活力,在科技文明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科技革命诞生了许多新鲜事物,电子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的不断突破,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黑白照片、留声机、无声电影等以往文化科技产品的享用,逐步衍生出通讯业、3D 电影业、新兴传播业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产业,诞生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3D 电影、微博微信等一大批文化科技产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交往方式,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城市化阶段:文化领域的繁荣为科技创新助力。在这一阶段,文化的大发展让文化领域诞生出一大批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先杰,为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极大的舆论和思想准备,为科技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工业化阶段,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对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令人们能够领略前所未有的文化展示,使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这种认识使得文化的内在需求进入了井喷期,也成为科技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如果说工业化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先有科技发明、经过摸索找到使用价值后再投入文化产业生产,那么,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先有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更强烈的需求,然后这种需求再推动科技发明与创新的产生。如黑白无声电影产生之后,人们才对色彩和声音有了进一步需求,从而推进了科技创新,加快刺激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诞生。
  
  (3)数字化和全球化阶段: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外延扩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信息时代,文化与科技已从单一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发展变为双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深度融合阶段。一方面,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作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渗透到多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例如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产,电子书以其轻巧、携带方便的特点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纸质书籍,改变了人们创痛的阅读习惯。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地分享资讯,传播文化、信息,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各种知识文化,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些变化不仅促使文化产业的结构向内容产业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对资源日渐稀缺的当今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化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仅推动科技的持续进步,还加速推动着各种文化与科技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创新,并不断呈现出新的创新形态和产业业态,而新兴产品的出现也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3.1.2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史
  
  上海曾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海派文化的形成,是中国本土的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优化的结果,其本身与世界科技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自 1843 年开埠以来,与西方密切的通商交流和极强的包容度使上海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35]
  
  娱乐业、影视业、出版业也繁荣兴起,尤其是报刊、电影等作为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就在上海蓬勃兴起,可以说上海的城市文化也曾辉煌一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东方巴黎”美称的上海紧跟世界潮流,应用当时的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多点开花,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文化艺术瑰宝,呈现空前繁荣的状态,令人称道。但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文化却逐渐走向衰弱,文化产业不再成为上海引以为豪的朝阳产业。曾经名噪一时的电影产业也逐渐被北京取代,这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极不匹配。因此上海也面临着振兴海派文化的历史重任。
  
  2012 年,五部委(包括: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联合颁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并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作了部署,标志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诱发新兴业态的同时,也推动着各自产业的发展。自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全国各个省市积极发展被喻为“朝阳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学界更是掀起了一股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基于此,上海紧跟国家战略,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自 2005 年 4 月开始一直呈高速发展的态势,发展到如今,已形成了大大小小 122 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遍布上海各个区县,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最初是自发形成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逐渐开始重视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引导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见下表 3-3),涉及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各个方面。这么做,一方面在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前景广阔,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政策法规的效应,扭转文化产业大不如前,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文化与科技融合成果缺乏等尴尬局面。随着上海不断加强简政放权力度,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壮大海内外高端人才队伍。相信在多方努力下,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必然会呈现新的局面,相关产业必然会遇见新的发展契机。
  
  3.2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线性分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3.2.1 数据选择
  
  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特殊性,学界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它有明确的界定,最能代表其特性的就是文化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产业,它包含了会展、动漫、广告设计、创意表演、3D 电影等等。由于它涵盖了文化与科技两个要素,所以比较有代表性。至于其他可能出现的新兴业态则可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暂时不考虑在内。由表 3-4 和图 3-2 可以看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截止到 2013 年末,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突破 2500 亿元大关。
  
  我国每年都在科研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统计中单列了“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和“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这两项,分别表示科技人力资源和财力经费的投入力度,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和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的多寡能够反映出国家或地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但本节暂不考虑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只考虑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若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越高,则说明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越强;若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越低,则说明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越若。自 2005 年以来,上海的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截止到 2013 年末,已经达到的 776.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 3.6%,年均增速 1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附录)。
  
  技术市场成交总额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的结果,即科技创新成果投产进入市场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反应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若技术市场成交总额越高,则说明科技创新的能力越强;若技术市场成交总额越低,则说明科技创新的能力越弱。根据表 3-4 和图 3-4 可以看出,自 2005 年以来,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一样,都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截止到 2013 年末,上海技术市场成交总额已达620.87 亿元。
  
  综合上述分析,在统计指标的选择上,为了克服数据指标的不明确,本文则选取了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科技研发投入以及技术市场成交总额这三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厘清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实表现。本节通过查阅上海统计局网站,搜索了上海 2006 年至 2014 年的统计年鉴,分别选取了 2005 至 2013 年的数据资料,汇总编制了如下的统计表格。
  
  3.2.2 模型的选择
  
  本文利用 SPSS 19.0 进行相关性分析,试图找到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与科技创新以及研发投入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性分析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进行的一种回归分析方法,是统计学中,研究经济社会中变量之间关系时,最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令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 Y,研发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为 X1,技术市场成交额为 X2.
  
  本节采用 SPSS 19.0 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 Y,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 X1,技术市场成交额 X2三者之间的联系,只得到 Y 与X1以及 Y 与 X2两两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得出 X1与 X2可能存在相关性。应用SPSS 19.0 分析 X1与 X2的相关性。结果如下,二者的显着性水平为 0.001,可以说明X1与 X2显着线性相关,说明,当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加时,技术市场成交额也会相应增加。也就是说,科技投入增加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贡献的提高。
  
  根据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知道 X1与 X2两个变量呈线性相关关系,且是正相关关系。据此,文章下一步将分析 X1与 Y 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应用 SPSS 19.0 软件分析 X1与 Y 两个变量的关系,根据变量输出结果可以发现X1与 Y 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表 3-6 为引入/剔除变量,由于在所选取的数据中没有需要剔除的变量,所以采用强迫引入法,引入变量 X1.
  
  根据表 3-7 的模型汇总表,可以知道相关系数 R=0.973、判定系数 R2=0.947、调整判定系数=0.939、标准估计的误差=195.26001.
  
  根据表 3-8 的方差分析表,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Y 与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 X1显着性水平为 0.000.
  
  根据表 3-9 的回归系数表,可以看出显着性水平分别为 0.025 与 0.000,说明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 X1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 Y 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
  
  根据表 3-9 回归系数表可知,在考察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 X1与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 Y 这两个变量的线性关系中,常数项为-497.774,回归系数为3.968,显着性水平为 0.000<0.05,方程显着,可以建立研发与实验发展(R&D)经费 支 出 X1与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增 加 值 为 Y 这 两 个 变 量 的 回 归 方 程 , 即Y=-497.774+3.968X1,系数为正,说明 X1与 Y 呈正相关关系。
  
  3.2.3 结论分析
  
  根据 SPSS 19.0 的测算结果,可知 X1与 X2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的 X1与 Y 也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加时,技术市场成交总额也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当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加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也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海若增加对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势必会增加技术市场成交总额,新兴科技与文化发生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明显提升。
  
  因此,考虑到这一点,上海有必要加强研发投入强度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将新兴科研成果作用于文化产业之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激发城市科技创新的活力,从根本上带动上海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使上海持久保持龙头地位,使上海的城市精神、人文风貌焕发生机,彰显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风度和气度,努力完成国家赋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历史使命。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