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0 共408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新鲜事物犹如雨后春笋冒出,影响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因素也越来越层出不穷,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甚至随时可能迸发出新的影响因素,就使得整个融合创新系统更加错综复杂。
  
  5.1 动力机制要素
  
  5.1.1 利益的驱动力
  
  追求利益是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各方主体开展创新活动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人类本身是一个欲望体,但追求利益并非无益,人类不断追求利益就在加快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欲望有野心的激进者。利益的驱动力也是促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动力所在。一般来说,利益是创新最直接的动力,没有利益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也就难以迸发出创新的活力。利益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归结点,利益驱动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或科技型企业经营的直接动力和根本目标就是为了盈利,而且是获得更多超额利润。为此,企业会特别重视提高产品的内在价值,减低生产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企业就会自觉地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挖掘文化的内涵、发挥科技的力量。
  
  5.1.2 政策的推动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场中能够发挥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作用。尽管政治和经济属于两个范畴,但是两者却能够相互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只有发挥好政治职能,制定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造福万民。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渗透到各个领域,首先就是经济领域。相应的,政府必然会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会通过规划引导、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各种形式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主动迎合国家战略,自主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以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
  
  5.1.3 市场的拉动力
  
  市场的拉动力指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持续盈利,长期经营下去,就必须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在知识经济时代,消费者的对商品的满足感早已经不局限于物质的享受,他们更多地倾向于追求精神层面的熏陶。而且,世界瞬息万变,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催促着文化科技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为满足日益多变、层出不穷的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迎合大众口味,生产出市场需要的文化科技产品,使消费者能够同时享受产品的文化内涵与科技内涵。此外,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趋于激烈,企业为了占据一席之地,分割市场蛋糕,会越来越重视科技的投入,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实质内涵,力求生产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力求不断扩大再生产,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分享更大的蛋糕。
  
  5.1.4 科技的推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愈广泛,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文化领域毫无疑问也要受到科技创新的垂青,展现新的面貌。历史一再地向人类证明,科技创新一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文化的生产、表达、传播和人们的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巨大改变。实践表明,科技已成为不断催生新兴业态的核心要素之一,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在科技创新的作用下,更能够激发文化的吸引力,释放魅力,使之熠熠生辉。在新世纪,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必然成为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科技繁荣、人文情怀彰显的动力所在。
  
  5.2 运行机制要素
  
  5.2.1 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才的努力,离不开人才智慧和创意的发挥。人才是保证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可以说,没有人的活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根本无法顺利进行,人才是确保融合创新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上海在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上力度很大,但和国内部分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从这一方面看,亟待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下更大力气,进一步激发创新人才发展活力。
  
  5.2.2 资源配置
  
  融合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文化与科技两种要素,还需要有人才、资金、物力、信息等其他相关的要素的配合使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出迎合市场需要的的产品。生产的产品就离不开上述各种要素的投入,因此,资源配置要素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尽可能地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避免浪费。
  
  5.2.3 融合环境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的需要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就中国的总体情况来看,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一个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够影响本地区的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还能够辐射周边,吸引区外要素的进入,为本地区的创新活动打响知名度,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涌入,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融合创新环境,为融合创新活动创造一个坚实的环境基础。
  
  5.2.4 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确保创新活动面临阻力和失败时能够扭转不离局面或者降低风险因素的有效手段。创新活动一般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种种失败,克服重重阻力。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人类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复杂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风险往往就成为阻碍企业家敲开创新之门的拦路虎。一般来说,创新失败是在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境况,因此,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运行机制中必然要包含政策保障这一要素,避免在创新活动面临阻碍时就直接中断,挫伤创新主体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5.3 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1982 年,我国学者邓聚龙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而本文使用 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则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部分,它主要针对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情况下,对经济社会某些系统内因素研究时,最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的影响因素不确定,也没有最直接、最直观的指标数据,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可能影响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各个指标因素进行分析验证,确定影响程度大小,便于后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5.3.1 确定分析指标矩阵
  
  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来证明上述动力机制与运行机制两大机制内的要素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情况是有较高的关联度的,也就是说上述八个要素是能够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产生显着影响的。
  
  对于样本数据的选择,参考第三章的分析评价,本节主要通过上海统计局 2011年-2014年发布的2010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以及东方文创网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采集。本文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x1)来作为参考指标,即系统因素。然后用城镇人均文教娱乐服务全年支出(x2)表示利益的驱动力、用上海市政府新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文件法规数量(x3)来表示政策的推动力、用文创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x4)来表示市场的拉动力、用技术市场成交总额(x5)表示科技的推动力、用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x6)和 R&D 人员数量(x7)表示创新人才要素、用财政科研经费投入(x8)和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x9)表示资源配置、用文创产业园数量(x10)表示融合环境。此外,政策保障要素和政策的推动力要素往往包含于政策法规当中,因此本文就不再另行设定指标。
  
  5.3.2 无量纲化处理
  
  本文采用初值化的处理方法。首先通过初步地整理后,用数列内从第二个行开始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去除以第一行对应的同类数据,然后可以得到一个新数列(具体见下表 5-2),这个新数列相对于原始数列是一个倍数数列。
    
  这个新数列的特点在于有共同的起点,而且数列内都是由大于 0 数据值组成。初值化方法一般适用于社会经济相关要素处在稳定发展的状态下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因为这些要素选取的数据组成的数列一般呈稳定增长的态势,然后通过初值化处理,使得增长的情况能够更加鲜明直观地显现。
  
  假设原始数列 4 行 10 列的矩阵ijX ,初始化数据为:
  
  
  5.3.5 结论
  
  根据表 5-5 可知,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城镇人均娱乐服务全年支出、新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数量、文创领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R&D 人员数量、财政科研经费投入、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等几个指标要素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影响力比较显着。据此可知文创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就是市场的拉动力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影响力最大,资源配置要素次之。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数量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影响力较弱。说明上海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环境及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尚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贡献力不足,阻碍着运行机制发挥作用。
  
  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可知,融合创新运行机制中的融合环境是制约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一大瓶颈。尽管最近几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不断增加,发挥势头强劲,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上海文化与科技碰撞交流的重要场所,人才、科技和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园区,现在已经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但就融合环境的打造来说始终不及北京中关村。北京中关村,大量的项目、资金、人才及其他要素集聚,规模远超张江高科技园区,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崛起了许多实力雄厚的文化科技企业,带来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而且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影响力来说,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影响力始终不及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因此,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氛围也难以与北京相匹敌,成果也不如北京丰硕。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要想破除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综合考虑文化与科技融合所需要的条件,合理布局,优化人力、物力、资本以及信息等资源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处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区外的资源流入园区,进一步壮大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一个适宜的园区环境。政府虽然不具备全面实施各种创新活动的能力,也并非市场的主体,但却是环境打造的关键力量。而且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要想克服瓶颈,也必需依靠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因此,政府必须优化顶层设计,以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突破口,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扫清障碍,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外部环境,扮演好守护者的角色。
  
  基于结论的分析,本文将在七章对融合环境的打造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而第六章则是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机制的构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