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旅游行为研究起步较早,其所采用理论框架与方法已相对成熟。旅游行为的经济涵义首先被尼塞福罗(Nise Florida,1923)提出①。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玛里奥特(A. Mariott,1927)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行为作了系统的剖析。国外学者在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不仅开始的较早,而且涉及的学科也十分广泛,这其中包括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从最初的对旅游者行为表面现象的解释阐述到逐渐发展到对其内在基本特点的剖析。与此同时,国外学者关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也逐步从单一的定性研究过渡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在此发展的过程中,以定量为主的实证研究正日益成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在关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内容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逐渐从过往的“发散式”研究演变成“专题式”研究。可以说当下“专题式”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外学者研究旅游者行为的一个热门领域。这其中,较常为国外学者所关注的专题有以下几个:
一是旅游流研究专题。尼奇是最先开始对这一专题展开研究的学者。1963 年,尼奇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旅游景区客流量大小、景区面积大小和该景区由“拥挤”而产生的旅客从众效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炼出了其着名的旅游需求模型②。这一模型为后来旅游企业开发旅游景点、制定旅游景区未来发展规划铺设了一整套科学的研究工具。此外,史密斯曾对此做过相对全面和详细的研究。1992 年,他通过旅行测量的办法对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做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客流量和旅客行为特征这两个方面③。
二是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专题。1992 年,当时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设施空间结构的关系进行描述的方法有很多,斯密斯对这些已有的方法进行归类和总结。另外劳斯也从事该专题的研究,他主要是对国际旅游流的空间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例如,他认为国际旅游流空间类型主要由两大类组成:即向缘旅游流和跨境旅游流②。
三是旅游动机研究专题。目前这一专题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门专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来进行探讨,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即旅游动机并对其进行分类。拖曼的研究对旅游动机包含的内外两方面因素进行了阐述③。丹恩在旅游动机的研究中提出了“推动-拉动”理论④。诺斯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以描述旅游动机和旅游期望成形演变过程:具有情感意愿的冲动被激活,然后该冲动开始对旅客的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诱发产生相应的特定行为倾向,即动机⑤。
进入 21 世纪以来,相比过往的研究,国外学者则普遍采用统计工具对旅游动机做定量分析研究。荣格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将旅行者内在的核心驱动力分为三类,分别是文化观光、游览历史遗迹和参观博物馆⑥。贝弗利斯帕克思将目的地体验、核心酒文化体验和个人发展这三项指标作为观察和预测游客旅游动机的三大关键要素⑦。
Anital,S.Lau 和 Bob Mcjercher 对首次访港游客和再次访港游客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研究,最后将访港游客的旅游动机总结为五种,分别是环境和服务吸引,丰富智力和文化素养,放松和逃避,增进关系和追寻利益、地位和声望①。
旅游决策是经旅游动机诱发后而产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可以归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涉及范围较广,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国外有许多学者尝试利用游客旅游行为模型来研究影响其旅游决策行为的因素。莫缇和建立了针对度假出游者的旅游行为模型,该模型分别对旅游前的决策行为、旅游后的评价行为及未来规划旅游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②。古铎经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个体内在需求和社会的外在压力一起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是在上面内外因素的合力下形成的③。司卡耀等学者建立了包含多个指标的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并从中提炼出了时间、成本和吸引力三个指标作为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核心要素④。埃里森建立了“方法-目的链”模型,并从中指出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受价值观的影响较多⑤。
格雷米加罗威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那些喜欢偏好酒类的游客,在研究他们参加酒类相关主题的旅游活动如造访酿酒厂等时发现这类游客对酒类的偏好程度直接影响到其旅游时所花费的时间和做出的行为⑥。
国外学者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是对影响满意度的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帕拉苏腊曼等人制定了如何对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进行评量的方法⑦。瑞安通过研究总结出了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方法和策略⑧。伯恩通过实证研究对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选项做了因子分析,最后提炼出特性、情绪、期望、一致、绩效和不公平这六个公因子,作为关键影响因素①。乔恩建立了一套调和游客满意度的理论框架②。
关于旅游选择偏好的研究,Kim 和 Jogaratnam 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美国大学生的旅游偏好做了研究,最后总结出美国大学生主要分为旅游狂热者和旅游适度者两大类,并分别对其行为特征做了理论描述③。皮尔斯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景点和游客之间的主客交互关系④。另外,国外学者在游客忠诚度和旅游后评价及反馈行为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
关于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研究方面,玛狄娜加里亚萨总结出大学生旅游行为始终是围绕“质量-价值-满意-忠诚”这一顺序进行的⑤。相比较大众旅游者的研究,国外对于大学生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学者主要是将大学生和中学生一起归类为青少年群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单独将大学生分离出来的单一研究。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内旅游行为文献综述
关于旅游行为方面,国内学者对此做了较为全面而又详细的研究。例如,保继刚从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决策等方面对旅游者行为做了全局性的研究①。陈健昌等人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决策行为以及空间行为做了实证研究②。陆林③、吴必虎④等人探讨了旅游目的地景区游客的旅游消费行为。王家骏⑤等学者侧重于对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做了研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国内学者对内地游客以及到访国内经典的国际游客的旅游时间及游览景点空间分布规律做了系列的研究⑥⑦⑧。刘纯分别从若干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分析了游客的旅游行为动机⑨。杨新军的研究不仅有国内游客,也包含了国外游客,对他们出游的目的地空间分布规律做了归纳和总结⑩。王斌结合心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旅游行为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和探讨11。
许秋红和单纬东有别于以往的研究,在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中考虑进了性别差异因素,特别对女性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做了研究12。谢晖等人以黄山市游客为例,研究了性别差异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认为在信息获取内容方面,女性游客比男性多,且更热衷于获取和旅游费用,交通食宿以及旅游线路设计相关的信息;在获取信息方式方面,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偏好于通过人际沟通的方式获取信息;此外和男性相比,女性更青睐于游览民俗文化特色的居所和购买当地特色旅游纪念品这两种旅游活动①。赵荣等以西安市为例,对到访该地区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做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探讨了这些旅游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②。贾静探讨了不同家庭结构的游客旅游行为特征③。
江明华在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专门分析了持有“不想要”这一具体心理特征的游客,得出结论认为“不想要”会对游客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④。侯国林等在调查和分析了上海地区的老年游客后,对其出游的特征和影响机制做了研究⑤。
梁保尔等人以上海地区游客为例,从休闲娱乐旅游方式、旅游出行组织形式、交通工具、出游时段选择、在外旅游期间消费水平、获取信息渠道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旅游行为特征,特别是上海地区高端旅游市场的游客行为特征⑥。刘旺、杨敏对我国农民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做了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并利用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农民游客的旅游需求相对较低,旅游消费水平不好,同时其外出旅游基本是以所在省市地区为主,出省游等长途旅游较少,并此特征的基础上,对开发我国的农民游客的旅游市场提出了建议⑦。
2.2.2 国内大学生旅游行为文献综述
和国外学者相比,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这一细分旅游群体的研究较多,这一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找出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这一蕴含巨大潜力和商机的市场的对策和建议。霍力在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旅游的消费心理⑧。李丽梅等人以中山大学学生为例,对其旅游动机、旅游态度和旅游消费水平做了分析,研究指出大学生旅游动机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以精神动机和文化动机为主;大学生对旅游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出游意愿较为强烈;中山大学学生出游的消费水平要高于全国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平均水平①。蔡加珍的研究发现了激励大学生旅游动机的模式,并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及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做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对策②。
蒙睿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外出旅游消费情况、出游组织形式的选择、出游交通工具、出游时间、旅游目的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据此归纳出其在旅游动机、受教育程度、出游空闲时间和旅游消费结构四个方面的优势③。金平斌等人综合运用 U 检验、非参数检验和非线性回归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从性别差异、旅游经费来源差异和与普通大众旅游者差异三个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特征④。朱镇在研究中将大学生城市垂直旅游的移动特征归因于城市旅游资源的富聚程度⑤。钟泓等人以桂林市大学生为例,对其体育旅游这一细分旅游行为的特征做了归纳和总结⑥。
杨畅等学者以南京大学为例,通过建立出游频率、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类型等相关指标,对该校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做了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南京大学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可分为四大类:积极型、保守型、冷漠型、冲动型⑦。张金玲的研究侧重于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分类及其受个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机制,同时还对大学生旅游动机与实际旅游行为的偏差做了研究,结合旅游动机的相关基本理论,考虑到大学生这一细分旅游群体的具体旅游需求和行为特点,寻求激发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切入点,并探讨了激发起动机的方法⑧。
陈顺明等学者以长沙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旅游行为特征做了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规律,认为大学生对旅游的态度是正面肯定的,出游意愿较高,但受限于没有独立经济收入,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长沙市大学生的旅游动机较多,其旅游信息主要来源于媒体、网络和亲朋好友的推荐①。瞿亘以桂林市大学生为例,对其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这其中包括旅游景点所处区位条件、旅游当地特色、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景点知名度、出游交通等,并将研究结果和实际情况做对比验证②。刘嘉讳等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做了研究,这其中主要是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旅游出行时间和空间特征、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和旅游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和日本的大学生做了对比分析③。
安颖以哈尔滨地区在校大学生为例,归纳总结出该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特征,并将其和普通游客做了差异对比分析④。薛萍等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归纳总结出大学生的六大主要动机,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外出旅游并非是由单一动机诱发的,而是在多个旅游动机的作用下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进一步验证了前人学者关于大学生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结论⑤。苟小东等以陕西高校为例,主要是从旅游偏好、旅游消费结构、外出旅游组织方式、旅游目的地空间发布情况、旅游服务和价格评价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做了研究⑥。
黄倩以重庆市高校大学生为例,侧重于旅游态度、旅游决策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这三方面对被调查者做了研究⑦。郑宗淸,赖正均以后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为例,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定量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旅游动机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提炼出了 10 个公因子,并结合旅游动机的相关理论,将其分为推力因子和拉力因子两大类①。孙晓以河南省大学生为例,在结合多门相关学科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了大学生旅游行为的一般特点,并据此提出开发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建议②。沈世伟等学者以宁波市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研究,归纳总结出该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的总体特征,并将之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做了对比分析③。
杜继淑等学者关于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90 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指出该年龄段学生出游以文化动机为主,同时通过分析,得出“90 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特征,最后将其与“80 后”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做了差异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开发“90 后”大学生这一年轻市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④。张洁等学者以杭州高校为例,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对该地区大学生的旅游意愿、旅游动机和出游交通工具、出游组织形式等出游方式进行了分析⑤。
陈丹彤主要从旅游动机、旅游景点类型偏好和出游方式这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大学生和普通大众旅游行为的差异,同时对大学生旅游消费结构做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⑥。刘春等学者以武汉高校为例,对该地区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做了研究并得出结论:武汉市大学生对旅游持有积极态度,出游意愿强;但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仍属于保守型旅游者;旅游动机以游览观光和休闲娱乐动机为主;对旅游中的各项费用花销价格较为敏感,同时价格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影响较大,进而使得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消费大都以小心谨慎居多;大学生追求身心自由,不愿受拘束,因此喜欢自己和朋友自助出游,不愿意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包团旅游,旅游自主性较高.
2.2.3 国内大学生旅游市场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研究大都是在对其旅游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明确大学生旅游市场巨大商机和潜力的前提下,对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策略。陈春梅认为大学生这一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涵盖了丰富的商机,鼓励企业等相关各方要充分重视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并应积极参与其中①。李亚卿等人均以河南省内高校为例,在分析了本地区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后,具体阐述了旅游市场开发的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因结合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点,提出开发该市场的对策和建议②。佟静和洪帅从旅游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③。
此外,部分国内学者还把眼光投向了专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上。张杰和李竹以哈尔滨大学生为例结合该地区大学生具体的旅游行为特征,分别提出了开发体育相关的主题旅游和工业旅游活动④。谭曙辉等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区的大学生的旅游行为进行调差研究,认为旅游企业为了充分更有效地开发大学生这一细分旅游市场,以“俱乐部”的形式推广旅游活动将易于受到大学生的欢迎⑤。刘丽和李向农在以西安市西部大学城为典型来对我国西部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做了研究,结合我国西部农村较多且各具当地特色的优势,认为面向大学生推出农家乐旅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⑥。余江、沈纪琼在分析制约大学生市场发展的因素时认为由于大学生没有独立收入,经济水平低是一个主要限制条件,为此应该鼓励相关方开发大学生旅游贷款服务以推动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⑦。陈红兵、邓梅娥针对日益受欢迎的体育旅游活动,以武汉高校为例,对该地区的大学生体育旅游的市场现状做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和策略。体育旅游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武汉市大学生体育旅游的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①。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旅游动机理论
旅游行为的产生来源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旅游行为的动力。动力产生于人的某种需要,正是由于存在未满足的愿望或需要,才激发了满足此种愿望的动机,所以旅游动机与人的需要层次相关。马斯洛认为当低级的需要获相对的满足之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继续奋进的动力,旅游动机就是人们在满足最低的生理要求之后提出来的②。而旅游需要的多层次性表现为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很难对旅游动机进行准确分类。下面就目前旅游动机的分类作一简单介绍。
1. 今井省吾的旅游动机类型
日本心理学家今井省吾指出,现代人的旅游动机含有“消除紧张的动机”、“社会存在的动机”和“自我完善的动机”③,这三种动机具体细分为:
(1)消除紧张感的动机:包括交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出来、接触自然。
(2)自我完善的动机:包括对未来的向往、接触自然。
(3)社会存在的动机:包括朋友的友好、大家一起旅行、了解常识、家庭团圆2.托马斯的旅游动机类型.
美国旅游研究者托马斯(JohnA.Thomas)在其《人们旅游的原因》一文中提出了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 18 种主要动机④,分为四个大类:
教育和文化方面:(1)看看其他国家人民是怎样生活、工作和娱乐的;(2)参观独特的风景名胜;(3)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东西;(4)体验特殊的经历;休息和娱乐方面:(1)摆脱刻板的日常生活;(2)过得愉快;(3)得到浪漫体验;种族传统方面:(1)访问自己的祖居地;(2)访问自己的家属或朋友到过的地方;其他方面:(1)天气;(2)健康;(3)运动;(4)经济;(5)冒险活动;(6)胜人一筹;(7)遵从;(8)研究历史;(9)社会学(了解世界的愿望)。
3.其他的旅游动机划分类型
旅游动机是维持和推动旅游者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实质动力。旅游动机的层次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旅游行为外在形式差别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若按由低到高排序,可以把旅游动机区分为 5 个层次①。第一个层次为放松动机,即旅游者通过自身的定居地到另一个地方短时期逗留,去观赏异地风光,体验异国风情,揭示异地特色,使身心得到放松、休息和恢复。第二个层次为刺激动机,即旅游者通过空间的转移,了解国内外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新的经历,亲临其境地接触世界各地居民,欣赏变换奇妙的自然风光,体验异地文化,考察不同生活制度,寻求新的感受、新的刺激,形成新的思想。
第三个层次为关系动机,即旅游者通过外出旅游,结交朋友,建立友谊,给予爱,获得爱或逃避社会关系,解除人际烦扰或建立商务伙伴关系。第四个层次是发展动机,即旅游者在身处异地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多种兴趣,得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增加新的阅历,以获得异地奖赏,提高个人声望和魅力,获得他人尊敬,发展自我潜能。第五个动机是实现动机,即旅游者借助旅游,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发展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丰富、改变、创造人的精神素质,主宰自己的人生,获得更高的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精神价值。当然,各层次动机在旅游活动中表现为不同形式,同一旅游形式常常出自多种动机的推动。
2.3.2 旅游态度理论
研究旅游态度对游客出游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态度是指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它是环境刺激和个人行为反应之间的重要的中介因素。态度有特定的对象,它包括了主体对某个对象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特定的情绪体验和反应的准备状态。
旅游态度的对象是旅游,它是指对某一旅游吸引物的认知、评价及出游意向等。因而旅游态度是影响旅游决策、旅游偏好的主要因素之一。
1. 旅游态度与出游决策
旅游者做决策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旅游者首先要从社会环境中接收知识和各种旅游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旅游的态度,进而形成某种行动的偏爱和意图。此时,诸多社会因素又对这种偏爱或意图施加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具体的旅游行为是否能够发生①。如图 2.1:
2. 旅游态度与旅游偏好
旅游偏好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建立在旅游者极端肯定态度之上的一种针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通常情况下,旅游态度对象的性质越鲜明,越突出,旅游者估计越可满足自我的旅游需要,从而产生极端肯定的态度,进而导致旅游偏好的形成。旅游者掌握的对象信息越多越复杂,对象的吸引力越强,越容易形成偏好②。
一般认为,态度和行为是具有一致性的,即肯定的态度促成旅游行为的发生,否定的态度抑制行为的发生,但态度和行为有时是不一致的。时蓉华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同一对象有多种属性和特征,当个体对某种属性肯定而否定另种属性时,导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如人们可能对某个旅游区的景观持肯定态度,但对去该目的地的交通条件持否定态度,就可能取消到该地的旅游行为。二是个体行为除受态度影响外,还受个体经验、当时情景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①。
2.3.3 旅游行为理论
旅游行为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旅游行为特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游乐活动,也就是与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者的部分行为;广义的旅游行为则包括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到旅游客源地的整个过程的全部行为。本研究过程中采用旅游行为的广义界定。
1、旅游行为的分类
不同的旅游行为可根据不同的旅游动机划分为各种不同类型。澳大利亚旅游学家波乃克(P.Bemeker)把旅游行为分为修养旅游、文化旅游、社会旅游、体育旅游、政治旅游和经济旅游六类②。美国的麦金托什(Mckintosh)把人的基本旅游行为分为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和声誉四个类型③。我国学者则把旅游行为分为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康体健身、探亲访友、会议商务、宗教朝拜、展览修学及各种专项旅游等种类,这也是我国国内及国际旅游的主要形式④。
2、旅游行为的层次
旅游行为的层次与旅游地资源、服务、旅游市场和旅游发展战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观光旅游、购物和娱乐旅游以及专项旅游(见表 1),其中观光旅游属于旅游活动中的基本层次,而购物和娱乐旅游则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旅游活动,属于基本层次的延伸,专项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中层次最高的旅游行为①。通常情况下,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是在较低层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但是并非绝对,不同层次的旅游行为可以同时存在。
3.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理论
(1)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式
对于旅游者是如何选择目的地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主要介绍陈健昌和 Goodall 提出的两种目的地选择的模式。
①陈健昌的游客目的地选择模式
陈健昌等人研究表明,游客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感知环境,二是效益最大原则。
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差异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直接影响人们选择行为的是感知的环境差异。感知环境是游客在进行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经大脑加工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整体印象。人们在选择目的地时受感知环境的限制,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某个价值较大的旅游点,如果它没有成为人们感知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就不可能到该旅游点旅游。
最大效益原则是指人们在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最小旅游时间比:它是指游客从居住地到旅游点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点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人们才会作出到该旅游点的旅游决策,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存在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相似,但到居民点距离不同的旅游点时,人们肯定选择最近的旅游点旅游。二是大的信息收集量:旅游也是不断摄取信息的过程,人们总是选择自然及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目的地,以最大限度地丰富旅游经历。对最大信息量的追求使人们在选择旅游点时有以下倾向:选择最有名的旅游点旅游——知名度高的旅游点往往比知名度低的旅游点有更大的稀缺性,人们通过旅游消除的稀缺性越大,获得的信息量越大;选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点旅游,这也是国外游客多是为体验中国历史文化来华旅游的原因。
② Goodall 的游客目的地选择模式
Goodall 提出了一个目的地选择的模式,它由社会压力和个体需求共同决定,在动机及偏好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度假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决策,实现旅游体验。在可供游客选择的总体机会组当中,旅游者感应到的部分成为感应机会组,但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游客只会考虑其中一部分感应机会,即考虑机会组。考虑机会组与当时市场上实际可以供给给游客的机会组(即可得机会组)之间的重叠部分,才是可能被游客选择的部分,称为可能机会组。在此机会组中,游客偏向于其中的备选组,并在备选组之中选择出决策组,上述过程被称为目的地选择的机会组模型。今后需要做的工作是对己经提出的各种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游客目的地选择的距离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规律是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外部空间表现,一般而言,游客规模随距离呈下降趋势,但它是一种平均的统计规律,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旅游者所处的情景不同,距离衰减还存在一些变形,如图 2.2 所示。
如在心理(好奇心驱使)作用下,人们对越远的地方越好奇,出游的欲望越强烈,于是曲线随距离增加而上升;但随着旅行距离的增大,经济、时间等条件的摩擦力增大,又使曲线出现衰减,形成波尔兹曼曲线,如图 2.3 所示。
又比如,因为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具有强引力的景点在空间上呈不连续分布,从而形成了所谓的 U 型距离衰减曲线,如图 2.4 所示。
但从总体上看,出游机会或出游人数总是呈现随距离增加而减弱。上述波尔兹曼曲线、U 型等距离衰减曲线,不过是总体距离衰减曲线上的一些干扰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局部波动而已,如图 2.5 所示。
它们并不能改变距离对市场的抑制作用。陆林对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也证明,旅游市场随距离衰减是惯常现象。吴必虎、徐斌等对前来上海作城市旅游的游客调查显示,旅游者的客源地存在显着的距离衰减。客源地空间在 500 公里范围内的客源比高达66%。有近五分之四的客源集中在距上海90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到2000公里以外,作为目的地的上海对游客的吸引力实际上已微乎其微。
第二章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流程与结构、特征2.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和升级,现代物流产业面临着脱胎换骨的发展和变革,可以说现在的物流产业是円新月异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上...
第2章并购重组界定与现状2.1并购重组的界定我国税法对重组的定义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1是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改变;2是该行为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4.在实务中,一般是指对不同法人主体对不同的财产、债权等进行相互调整与改变...
第2章居然之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居然之家概况2.1.1居然之家简介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是由全国华联商厦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天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3位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大型国有控股股...
第7章结论7.1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目前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宏观环境有利于自身发展:一是,虽然政策制度仍存在严重不足,但是保险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销售基金产品,以及金融机构代销保险产品等利好制度陆续出台;二是,我国GDP发...
目前关于购物节氛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常网购氛围领域,关注商品促销、网页设计以及商品展示等因素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对网络购物节这类大规格活动营造的网络购物氛围研究较少,且没有重视购物节期间特有的购物氛围对消费者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纺织服装业自身特点纺织服装业是一个流行性强的产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与时效性,并且其生产链、供应链都比较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地关注自我和个性化服装服饰。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
第5章研究结论和策略建议5.1研究结论当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服装设计师品牌受到越来越多有品位、追究时尚个性的消费群体的追捧。在社会化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国外服装设计师品牌还是国内服装设计师品牌都不能忽视...
第2章国内外废旧服装回收及再利用的现状2.1国外废旧服装回收及再利用的现状目前,经研究国外废旧服装回收体系的类型主要为以下的五种形式,具体见表1[1]。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美国、日本、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废旧服装以及校服的回收情况进行了研究。2...
第三章电子商务C2B模式的实现形式C2B电子商务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在传统交易方式中,制造商将商品分销给各渠道分销商,分销商指引消费者消费,但是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者,既不能决定商品的品性也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
第2章理论基础2.1服装流行趋势预测2.1.1服装流行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趋势已经远远不局限于过去的含义了,其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一般认为,流行趋势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总结出来的市场规律,这种规律能指导设计师下一季的产品开发,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