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

沪皖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9 共716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沪院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幵发的对策

  一、两地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全国化概念的提出

  2011年1月24日,相对于如今风靡世界的全球化,《环球时报》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全国化。所谓全国化,是指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全国范围自由流动而优化配置,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区域经济现象。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国一盘棋”不同,虽然中央政府调控政策对“全国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市场机制却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可以说,这是中国工业化进入第五次高潮所呈现的带有趋势性的新现象。

  (1)全国化要求,安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区域合作的领域与范围。

  省外合作的优势互补是资源有效配置,从而获得双赢的目的。错位合作实现错位发展,扩大区域合作的范围,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尤其是优势主导产业,针对安徽与上海地区合作,发挥不同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与产业层次的双重目的。

  (2)全国化要求,安徽应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竞争存在着对象的选择,对X地来说没有竞争优势,对Y地来说可能存在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说,安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优势的空间很大,然而从另方面来看,安徽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应把区域合作作为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机会。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尤其是龙头城市的对接是必然结果。所以,要提倡培育安徽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全国化要求,推进省内外合作结合,提高区域合作的综合效益。从区域合作的效应看,省内与身外的区域见得合作同样具有相同的重要的作用。在地理位置如:邻的上海与安徽,存在着较为强烈的合作倾向,这是区域合作“求近避远”的表现。从而,大力推进安徽与上海的人力资源合作,是拉动省内外合作的标榜,努力提高区域合作效应,实现共同发展。

  2、泛长三角一体化的影响

  (1)交通便利是现实基础。高速公路与铁路运输的发达,安徽与上海肝通的动车以及高铁的增多,浦东国际机场等交通体系的构建。上海到合肥的高铁与动车的开通,使原本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仅需要两个小时。上海与安徽都属于沿江城市,水路运输的便捷性也为两地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提供基础。

  (2)文化同源是历史前提。泛长三角在先秦时期就是吴越文化区,吴越文化不断演变,有人称之为江南文化,到了近代进一步演化为“海派文化”。区域历史形成的文化力量加深了该区域人们在文化上的进一步认同。通过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的融合,泛长三角地区文化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泛长三角文化市场是开放的,区域内开放即资源共享、交流合作且相互借鉴,实现文化资源有效配置。

  (3)产业结构异质性是物质条件。安徽相对于它们来说仍然保持着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主要工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代表,如纺织、煤炭等产业,并且这些产业资本、技术含量低,单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上海则更加是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和服务业已经成为它的支柱产业。

  (4)服务联网是重要支撑。知识产权服务网络浮出水面。近年来,泛长三角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等行动,一个覆盖泛长三角知识产权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到目前为止,上海与杭州、南京等20多个城市建立了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关系,技术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此外,高等院校在网络上实行免费公幵课制度,同时学术报告交流频繁。区域政府签署“泛长三角州紧缺人才培训中心”协议,实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异地人才服务合作”等项目协议17"。

  (二)必要性分析

  1、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的必然要求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化以泛长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完善政府、企业、协会与民间多层次合作机制,形成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方面的顺利对接,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2010年安徽正式加入长三角,随之也加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领域。沪苏浙院地区领导座谈会,将支持安徽广泛幵展区域合作,在交通、资源、信息、科技、金融、旅游、产业、环境保护以及涉外服务等方面重点合作。缩小泛长三角地区差异,强调资源共同幵发与共享。

  2、是产业合理化的内在逻辑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而上海则第三产业突出。安徽省产业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说,与上海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优化产业结构则是安徽与上海乃至整个泛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源合作的内在机理。

  3、从社会发展上看,是实现社会均等化外在体现

  为了提高安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一样,全省人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在揉入长三角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优先,将融入长三角带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努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公共文化以及与城乡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公会、中介服务组织以及企业的作用,努力健全协调劳动三方关系,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人民生活幸福。

  二、构建沪院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作为一种普适性原则,对任何活动对具有一定的实践规约。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开发,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实现科学的发展路径。根据历史资料对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幵发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制定人力资源中长期开发目标,根据目标提出具体对策,以确保对安徽省与上海市人力资源开发和合作的科学有效性。在两地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自的优劣势,以及最终目标的确定,从长远角度进行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阶段性原则

  事物的发展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即阶段性原则。区域人力资源合作首先保证同城内各企业、高校、政府以及中介组织等进行有效合作,进而考虑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保证有步骤、分阶段顺利进行,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根据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有原则有重点有步骤的规划,最后统一沪院地区合作机制。

  (三)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原则是一切事物根本的原则之一,地区之间的合作应充分考虑平等与互利原则,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沪院地区合作过程中,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解决的基本思路在于各成员之间加强交流与了解,在合作中实现互信互利,对于在区域协作中利益受损或者获利少而贡献突出的一方,要有合理的利益补偿。

  (四)协调性原则

  在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合作原则和合作项目时,要认真听取三方意见,考虑各方利益和各方实际情况,并充分协商,使区域合作言之有物,合作机制和实施措施能为各方接受,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五)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沪院地区合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防止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高市场发挥作用的程度。在合作机制构建及运作中,尤其是要重视非官方合作组合机构的影响作用。

  三、沪院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幵发的对策

  沪院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从教育合作,企业合作,人力资源市场合作以及政府合作分别阐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两地合作提供可能的途径。

  (一)教育合作

  为推进沪院地区教育合作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教育合作机制,主要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的招生制度、教材建设、师资交流、职业生涯教育、高校科研创新等环节,需要按照“五个统筹”方针,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紧密联系、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1、改革招生制度。

  在沪院继续进行单独招生考试试点的同时,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确定区域内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统一高中毕业考试,重点考核各类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便于横向比较。为将来过渡到以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作为高校入学的衡量标准创造条件。目前,在泛长三角自主招生的情况下,可以参照上海市初中毕业生考高考的招生办法。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学生自己填志愿,可以一次填十多个三省市的高校;招生办公室则按照考生成绩和志愿学校的招生人数,从高到低,逐级投档,依次录取。这在技术上不是难题。上海的这种做法体现了招生制度的公平与合理性,社会反映良好,学校质量得到保障,学生可以充分自由的呈现自己的良好状态。

  2、师资资源共享制度

  鼓励退休教师或青年教师到安徽和上海需要师资的城市、城镇或者农村任教。工资方面,除了退休工资以外,由当地政府给予一部分补贴,贫困地区由师资派出地提供补贴。根据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退休老师在被调查的26所学校中任教的有169人,占这些学校教师综述571人的百分之三十。这说明教师有支援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最主要的是教师工资这项费用。如每位教师每月工资800元,一年一万左右,这些收入在西部地区基本能够稳定小学教师队伍。东部地区则需要政府在补贴一点。这是解决安徽贫困山区教育困境的最好方式之一。

  3、教材资源同步制度

  可以同步安徽与上海市的中小学教材,旧课本循环使用。统一确定小学和中学阶段,各年级、各学科应达到的基本目标和教学大纲,按照各学科内部知识链,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各门课程的目录。各年级教学进度按照目录进行,毕业班统一考试,为长三角地区建立统一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评价体系做准备。旧课本循环使用,既解决安徽地区贫困学生的困难,又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职业生涯教育互通制度

  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允许沪院地区跨地区报考中专、技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向外来流动人口幵放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从多方面接纳农村学生,外地生源学生,增加就业。同时,职业培训学校应通过市场调查,确定发展的急需专业,提前预测,适时调整。

  5、髙校科研创新制度

  上海和安徽两地区均是我国高校教育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其高等院校都有独特优势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沪院地区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非常有利于区域内教育发展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且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第一,创建沪院地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综合科技实力。开放并共享两地科技资源,相互认可经当地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资质,建立科技项目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跨省区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对两地的特定资源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竞争力,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推进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中高级人才的培训与交流,建立人力资源幵发的合作平台。

  促成共同签署《沪院人力资源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加强教育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通报制度,定期举办教育合作与发展论坛,推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鼓励高校间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沪院地区高等院校进行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联合办学等合作(二)企业合作。

  从企业层面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应将参与沪院两地合作,为企业幵拓发展的新空间、解决就业难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下面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两地企业合作案例——安徽省能源集团IT规划项目案例。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院能集团)直属发电厂6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0家,还参股了一大批公司,投资的行业涉及电力、天然气开发、煤炭供应、酒店餐饮、房地产经营开发、高科技、金融证券等。上海跃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与院能集团合作,提供FT战略规划咨询服务。此项咨询服务的范围详见下表5-1:

论文摘要

  在最终的规划报告中,为院能的IT建设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五项长远发展目标。该项IT规划咨询达到了以下目标:(1)全面的清査了已有的IT建设与应用情况,建立了 n资产档案和现状基线;(2)促进了 n服务与业务需求的相互协调;(3)建立和统一了技术标准,消除目前的信息孤岛,集成现有应用;(4)提高了 IT架构的总体运营效率,既减少重复建设,又节省了 IT投资成本;(5)为院能集团rr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方法、途径。

  通过上述案例可知,企业跨省合作已经迈出新的台阶,实现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加剧和公司经营的日趋复杂,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定位和价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不仅希望人力资源能够做好现有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还提供更深更广的服务支撑公司业务发展和高效运作。安徽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徽海螺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徽商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应在沪院地区企业合作上起带头作用。同时,上海有许多的外资知名企业,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康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电气、建材等优势企业以资产、技术、管理等优势等与安徽地区开展广泛合作,投资兴建大批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相互扶持与合并,人力资源共享等,加强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积极参与企业合作联谊会,新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引导的企业自主参与合作机制。在两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在重大项目上积极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合作项目设计工业、农业及旅游业等基础产业,并逐步延伸到科技、教育人才、卫生等社会公共领域。

  (三)人力资源市场合作

  人力资源市场是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的载体,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两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功能。只有对两地人事资源市场进行协同幵发与管理,才能够有效促进两地协调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合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确立现代人力资源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沪院地区的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体系。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核心载体,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力资源观。现代人力资源观的内涵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力资源的基本标准,包括现实的、潜在的、有价值的和发展的标准。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应当确立以创造性和现实性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观,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二,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基础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针对两地区人才质量和布局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在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上主动作为,将政府行为变为市场行为,打破区域内产业、行业、条块等分割,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的和合理流动。第三,提高人力资源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和和监督人力资源市场,保持流动渠道畅通,推动市场的管理创新,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功能,拓宽服务社会的不同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第四,合理配置城乡人力资源,制定和实施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加速城镇化进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导其就业。第五,健全人力资源中介机制。大力发展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业,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制度支撑。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将主导区域人力资源的流向、结构和人员素质等。

  (四)政府合作

  加强政府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的主导作用。可以兴建沪院两地共有的水利工程、生态工程,克服眼前狭溢的地区利益,打破行政界线树立全局观;建设统一的区域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处理好户籍变更问题,简化繁琐的程序。要形成“高层领导沟通协调、座谈会明确责任、联络组综合协商、专题组推进落实”的省市级政府合作机制。按照决策层协商的区域合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任务以及各方的责任,在协商层构建政府合作机制。无论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还是从政策环境的角度,区域协调发展仍然是现阶段政府合作治理的关键所在。通过两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成立共同合作部门,取消户籍限制制度,充分吸纳两地人员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有益共享,有难同当的合作格局。

  1、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宏观规划

  区域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首先就要从宏观上整合两地的规划,发挥相互之间的优势,形成互补。在沪院地区,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安徽地区提供基础劳动力给上海地区,上海反哺高端人才到安徽,形成跨地区的产业链条,实现地区间的错位有序竞争和产业优势互补。为达到取长补短、协同发展的目标,可以从地域特点、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区位优势综合考虑。

  2、弱化政府干预行为,强化市场调控作用

  根据市场经济原理,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工作中刻意强调以破签沉舟的勇气进行改革,破除相关行政壁鱼,以期加强市场基础作用。在现行的政府工作中,往往过于强势,在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幵发中起到主导作用。沪院两地政府可以通过试点方式打破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有条件的逐渐实现两地户籍的互通有无,促进人力资源在两地更加频繁、合理的流动。同时改革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为进一步人才自由流动奠定基础。

  3、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除了国家从总体上进行财政的统一规划外,沪院两地在现有经济收入的基础上,需要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倾斜。两地应视情况建立财政支持体系。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支持,主要表现为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切实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以期保证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和实行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措机制。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