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朱天文电影文学特色与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424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朱天文的电影文学创作是其创作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现主体来看,始终围绕着不同时代环境中的“人”来展开。“成长主题”中迷失的少年们,人生大多因“父亲”角色的缺席而曲折压抑,并在亲人的死亡中完成青春之洗礼;“婚姻主题”中被束缚的女性,“未婚先孕者”成为最典型的群体,而她们的不同选择正折射出了个人独立性和社会现实的差异;“城市边缘”主题中的飘零者,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涌入城市,却遭到了城市文明不同程度的排斥,再度回归乡村精神家园。最后,作者将“爱恋中的相守”贯穿渗入到三种主题中,确立了文本的温情主义基调。朱天文作为台湾本土作家,从来不会架空时代编写彻底虚构的故事,其电影小说和剧本创作一直都紧扣现实,如实记录和反映台湾社会的变迁历程。她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以“眷村”为折射角度,反映第一代和第二代外省人在台的融入过程。朱天文还在文本中反复探讨了“台湾的身份”问题,突破政治禁区,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致力引起民众对台湾历史的重新关注和思考。在朱天文的本土关注中,她尤其注意台湾转型期环境和个人的转变,并把人物设置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中,观察历史环境中人的具体活动和思想观念之变化。
  
  朱天文的电影小说和剧本创作与其前后期小说书写一脉相承,并存在承续关系。朱天文早期的“青春文学”类小说从来不将故事性看做最重要的因素,到电影小说和剧本创作时,虽然影视对故事性的要求更高,但其仍保留了故事情节淡化和散文式的叙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朱天文虽是“张腔胡调”的传人,但张爱玲的极致“苍凉”还未在此阶段的朱氏文本中有明显体现,其文本基调偏向温情主义。编剧工作带来的丰富经验,不仅为朱天文后期“都市文学”
  
  的创作提供了电影素材,促使其在小说中使用电影手法,更重要的是,电影界的经验打开了朱天文的视域,助其完成了文学观念的转变,走上了更为深沉、更具现实意义的都市批判之路。所以,做朱天文研究绝不能略过其电影小说和剧本文本,连同其电影评论和拍摄记录都有着自己的学术价值。
  
  朱天文在台湾电影界得以发挥和其与侯孝贤的良好合作有重大关系,即侯孝贤以导演身份和手法对朱天文的电影小说和剧本做了完美的影视呈现。二人有着共同的外省人身份和美学追求,在写实和批判现实精神的贯穿下,以“家庭题材”为突破口,以零度旁观者的视角,聚焦于各种社会边缘人,在记录社会的同时,也试图建立一种反逆于好莱坞模式的电影新传统。在这一过程中,朱天文一直积极打破传统电影制作中完全以导演为主导的方式,全程参与和评述影片,将编剧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使影片具有了更多的朱天文印记。
  
  从台湾文学史来看,朱天文是“青春文学”和“都市文学”中重要的小说家。从台湾电影史角度看去,朱天文自踏入台湾新电影浪潮后成功跻身知名编剧之列,积极活动二十多年,多部作品以典型意义被时代铭记。而从朱天文本人出发,其“作家”和“编剧”的双重身份也存在着融合关系,不能完全分开看待。本文在台湾文学史和电影史的时空交叉中试图挖掘朱天文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电影文学创作,并将它们定义为带有电影史意义的文学作品,探究它们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地位。朱天文目前仍保持着较强的创作力,但从其个人言说和创作趋势来看,以小说为主的可能性非常大,电影剧本方面的动作较小。所以,她已完成的这些电影小说和剧本的研究价值就更加不能忽视。
  
  笔者在本文论述中遇到了一些局限和问题,在这里特意言明。因编剧的创作活动独立性较差,大多时候以群体创作为主,比如《冬冬的假期》编剧为朱天文与侯孝贤,《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戏梦人生》的编剧为朱天文与吴念真,故本文将这些作品归结为朱天文研究资料确在范围上有一定的扩大。
  
  尤其是朱天文在侯孝贤拍摄意图基础上创作的电影剧本,内中必然包含了侯孝贤的电影思路和表达,因二者的思想已完全融合到同一剧本和影片中,所以在研究中无法做到彻底的区分,论述上的模糊之处不能避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朱天文的电影文学创作,不是侯孝贤的影视观念,所以论述时已尽量向朱天文侧重,但因“编剧”与“导演”这对矛盾的同一性过强,实无法做出过于清晰的界限划分。


  参考文献
  
  [1]朱天文。乔太守新记[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7.
  
  [2]朱天文。淡江记[M].台北:三三书坊,1979.
  
  [3]朱天文。传说[M].台北:三三书坊,1981.
  
  [4]朱天文。小毕的故事[M].台北:三三书坊,1983.
  
  [5]朱天文。最想念的季节[M].台北:三三书坊,1984.
  
  [6]朱天文。炎夏之都[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7.
  
  [7]朱天文、吴念真。恋恋风尘[M].台北:三三书坊,1987.
  
  [8]朱天文、吴念真。悲情城市[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9]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
  
  [10]朱天文。朱天文电影小说集[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11]朱天文。戏梦人生[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
  
  [12]朱天文。荒人手记[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
  
  [13]朱天文。好男好女[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14]朱天文。花忆前身[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15]朱天文。巫言[M].台北:INK 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16]朱天文。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7]朱天文。奢靡的实践 荒人手记附录之四--得奖感言[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
  
  [18]朱天文。花忆前身--回忆张爱玲和胡兰成[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19]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三姊妹[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5.
  
  [20]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下午茶话题 [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21]三三群士。钟鼓三年[M].台北:三三书坊,1980.
  
  [22]杨佳娴主编。台湾成长小说选[M].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
  
  [23]苏伟贞主编。台湾眷村小说选[M].台北:二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
  
  [24]王德威。众声喧哗[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
  
  [25]王德威。阅读当代小说[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26]王德威。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2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
  
  [28]王焕琛、柯华葳。青少年心理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9]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30]李永炽。世纪末的思想与社会[M].台北:万象出版社,1993.
  
  [31]李惠加。青少年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32]孟樊。台湾世纪末观察[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2.
  
  [33]卓伯棠主编。侯孝贤电影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4]颜汇增。神圣与世俗--从电影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35]李天铎。当代华语电影论述[M].台北:时报出版社,1996.
  
  [36]万万、杨远婴主编。侯孝贤:悲情前后 华语电影十导演[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37]郭小橹。电影理论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8]王志敏。现代电影美术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9]郑树森主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0]傅明根。从文学到电影--第五代电影改编研究[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1]陈犀禾。电影理论改编问题[Z].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42]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3]焦雄屏。台湾电影 90 新浪潮[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44]彭瑞金。台湾文学探索[M].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
  
  [45]张文初。死之默想[M].台北:新视野出版社,1996.
  
  [46]樊洛平。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6.
  
  [47]苏伟贞编选。张爱玲的世界 续编[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48]焦雄屏。台湾新电影[M].台北:时报出版社,1990.
  
  [49]叶朗。中国美学的发端[M].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
  
  [50]王德威。阅读当代小说[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51]高天生。台湾小说与小说家[M].台北:前卫出版社,1994.
  
  [52]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53]胡兰成。来写朱天文。收录于《中国文学史话》[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54]卓慧臻。从<传说>到<巫言>--朱天文的小说世界与台湾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55]周斌。论朱天文的电影剧作[J].汕头:华文文学,2006 第 2 期

    [56]苏凌子。台湾电影新浪潮故事背景的探究及分析[J].成都:四川戏剧,2011 年第 4 期

    [57]蔡洪声。侯孝贤·新电影·中国特质--与侯孝贤、朱天文的对话[J].北京:电影艺术,1990 年第 5 期

    [58]孙慰川。论侯孝贤的得与失--兼谈电影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之关系[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59] 张诵圣着。高志仁、黄素卿译。朱天文与台湾文化及文学的新动向[J]中外文学,1994第 10 期

    [60]刘叔慧。华丽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学实践[硕士学位论文].新北: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1998.
  
  [61]陈晓。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以侯孝贤、朱天文合作为研究个案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62]赵晓霞。朱天文小说论 [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63]徐正芬。朱天文小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2.


  致 谢
  
  三月底,木棉已在开花了,这让我想起三年前来华园面试的情景,那样一片片的火红,染得心情也绚烂极了。等到六月凤凰花催离别的时候,不知道还要添出多少不舍。
  
  从论文开题到定稿,时间一年有余,如今想起其中各般曲折,慨叹良多。首先要深谢我的导师倪金华教授,因学生研究水平有限,老师在指导时实在费心不少。从结构立意、章节标题,甚至表达语句,老师都一一批改标示,一丝不苟。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在佩服之外,也生出许多感动。硕士三载,恩师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学生受益良多,铭记在心。借此机会,我也要向许总教授致谢。三年前,正是许老师的一个电话,我才有到华园继续求学的机会,至今忆起心中都满盈着感恩。许老师真诚朴素的修养与风度,是我对华园的第一印象,佩服有加,至今难忘。
  
  另外,在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和预答辩的过程中,各位参与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帮助我不断修正思路,完善框架,在此说一声辛苦与多谢。同时感谢室友和同学对我的鼓励与帮助,同窗三年,这是最好的时光。
  
  谢谢周先生耐心为我修改论文格式。谢谢父母对我求学和生活的关心与支持,这将永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支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