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司法应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5 共385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死缓限制减刑具体运用问题探究
  【第一章】死缓限制减刑的司法适用研究绪论
  【2.1】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立法规定
  【2.2  2.3】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实质根据
  【3.1】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实证分析材料的选取
  【3.2】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现状分析
  【第四章】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司法应用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与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政治、文化同步,我国的法治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对刑事法典的修正。2010年起草,并于 2011 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在废除近年来适用较少或甚至基本不适用的 13 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几种特殊的死缓犯法院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限制其减刑的制度。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建立对我国刑法典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国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铺路,也再次完善和丰富了我国刑罚的基本结构。它也意味着我国朝着"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直至废除死刑"的立法道路上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实则是死刑政策的延续。死刑这个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刑罚,在刑罚轻刑化思潮的冲击下前途显得暗淡无光,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必然之趋势。但鉴于我们国家目前的国情,我们尚未完全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立即废除死刑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因此,深谙此道的当局将"保留死刑,但是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作为当前的死刑的刑事政策,这在很多最高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明证。而司法实践证明,当今的死刑政策很难满足"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罪犯维护社会治安,又有效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很好地做到罚当其罪,实现刑罚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的需要",这样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就应运而生了。伴随着死缓限制减刑的出台及适用,研究死缓限制减刑的论文、期刊也纷至沓来。他们的研究领域大抵涵括: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价值,关于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所遵循的原则,关于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效力问题,关于死缓限制减刑判决的补救措施等。所有这些,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归理论,实务的归实务。理论的研究终究需要运用到实践上来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关于死缓限制减刑,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一个由不完整到较完整、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对限制减刑制度的认识亦是如此,作为立法者而言可能无法预知该制度在使用中会出现一些困境,作为该制度的践行者的司法机关(落实到现实里为法官)对该制度的规定(例如适用条件)的理解也许不会全然透彻。因此,在具体的适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在对死缓限制减刑现有的法律进行分析,并参阅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详尽阐释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根据。这包括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前提条件、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对象条件、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考量因素等,再论述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政策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死刑政策)和死缓限制减刑司法适用的实质根据(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

  同时通过搜索找到了众多死缓限制减刑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现状入手,主要分析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罪名、累犯组合类型、判死缓的充分理由、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实质条件、限制减刑溯及力等问题。在文章的第四章里,分析限制减刑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找出适用对象不当、在适用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限制减刑的理由多种多样,使得限制减刑在实践中被过度适用等问题。并通过仔细分析,得出了导致问题的原因是,适用范围狭窄、限制减刑适用的实质条件过于笼统性,不便操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为解决死缓限制减刑在适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科学的运用有所裨益。首先,适当扩大限制减刑的适用范围;其次,通过司法解释合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再次,加强案例指导制度建设,细化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实质条件;最后,增加控诉机关对限制减刑的建议。笔者深信随着学者们对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司法实务者的不断深入实践,会使得限制减刑制度在适用中不断完善,令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真正实现立法者所期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马克昌。 刑罚通论。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19
  [2] Eric G. Lambert, David N. Baker. Kasey A. Tucker. Two Americas. Capital Punishment Views among Canadian and U.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2006, 13
  [3] 黄荣坚。 基础刑法学(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1
  [4] 赵秉志。 我国现阶段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从刑事实体法视角的考察。 中国法学, 2007, (2): 3
  [5] 王强军。 刑法修正案(八)的理性辨思。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61
  [6] 刘德法。 论我国刑法中的限制减刑。 政法论丛, 2012, (2): 1
  [7] 李本茁。 论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完善: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中南大学法学院, 2010, 8-9
  [8] 方文军。 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的司法适用。
  [9] 于志刚。 我国刑法中有组织犯罪的制裁体系及其完善。 中州学刊, 2010, (9): 5
  [10] 叶良芳, 应玉倩。 死缓限制减刑的司法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第 12 号指导案例评价。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2): 91
  [11] 马克昌, 高铭暄主。 刑法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1,254
  [12] 张明楷。 刑法学。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1, 506
  [13] 王学亮。 刑罚学研究。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240
  [14] 俞金宇。 死刑案件量刑情节实证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死刑案件中的量刑情节适用: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法学院,2009, 11-12
  [15] [意]切萨雷·贝卡利亚。 黄风译。 论犯罪与刑罚。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7
  [16] 林山田。 刑法通论(下册)。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53
  [17] 高铭暄, 赵秉志。 刑罚总论比较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62-163
  [18] 杨春洗。 刑事政策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6
  [19] 马克昌。 中国刑事政策学。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14
  [20] 法律快车 . 绵阳首例死缓限制减刑案件 .
  [21] 赵秉志, 袁彬。 俄罗斯废止死刑及其启示。 法制日报, 2009-12-02
  [22] 龙洋。 关于我国死刑政策与死刑限制的反思与重构。 理论刊, 2005, (11): 83
  [23] 英大网 . 最高法称将统一死刑适用尺度 .
  [24] 王政勋。 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 (2): 33
  [25] 张旭, 张延华。 浅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科教文汇, 2009, (25): 21
  [26] 林维。 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制度的异化。 河北法学, 2005, (7): 64
  [27] 时政中国。 死缓、减刑并不能遏制重刑犯的再犯。
  [28] 胡国莉。 论限制减刑制度。 今日湖北(下半月), 2011, (9): 76
  [29] Gorge B V. Theoretical of Crimi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5-26
  [30] 龚稼立。 关于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的思考。 河南社会科学, 2004, (2): 17
  [31] Putkonen H, Komulainen E J, Virkkunen M, et a1. Ri sk of repeat offending amongviolent female offenders with psychotic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 JPsychiatry, 2003, (5): 951-974
  [32] 董文辉, 姚光银。 累犯制度的新动向。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83
  [33] 孟庆华。 刑罚适用重点难点判解问题研究。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52
  [34] John K, Robertweisbers, Guyora Binder. Criminal Law Case and Materials.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 536-537
  [35] 隋萍。 我国死缓适用的实证研究: [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法学院, 2010, 16
  [36] 彭新林。 论犯罪手段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政治与法律, 2011, (6): 140
  [37] 李宇先 . 人身危险性的特征和现实表征 .
  [38] 刘宪权。 我国刑法中溯及力相关问题探论。 政治与法律, 2007, (3): 112
  [39] Black's Law Dictionary(5thEd)。 West Publishing Co, 1997, 419
  [40] Andrew V H. Doing justic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6, 110-127
  [41] 颜丽君。 命案死缓适用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法学院, 2010, 8-11
  [42] 张明楷。 故意伤害罪司法现状的刑法学分析。 清华法学, 2013, (1): 6-7
  [43] 周道鸾, 张军。 刑法罪名精释。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91
  [44] 康凤英。 论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适用死刑的条件。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 (5):36
  [45] 卢建平。 "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辨析。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2, (1): 72
  [46] 为你辩护网。 对共同犯罪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被告人如何决定限制减刑。
  [47] 张军。 刑法修正案(八)条文及配套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 42
  [48] 王珍珍。 死缓适用标准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法学院, 2013, 32
  [49] Golding, Martin P. Legal Reasoning. Borzoi Books, Alfred A. Knopf, 1984, 99
  [50] 苏力。 司法过程的性质。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94
  [51] 陈瑞华。 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58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