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理因素对于钢琴教学的辅助作用
心理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会受心理的控制。钢琴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必须深入把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目前,钢琴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把技术训练看得过重,一味的让学生掌握技术,而忽视了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心理,采用灌输式方式,长期的训练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削弱学习的兴趣,甚至会放弃学琴。钢琴教学中纯技术训练是必要的,但反对机械、刻板的训练,应把注意力引向对音乐美感的表现方面来,使练习充满乐趣。因此钢琴教学中要运用音乐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解决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其实钢琴教学会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参与的有注意、感知、记忆、情感、个性等因素,这些因素对钢琴教学过程有重要影响,所以可以说钢琴教学过程就是演奏心理的过程,必须充分理解心理要素并坚持训练,才能提高演奏效果。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心理,注重学生的个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兴趣,从而推动钢琴教学的发展。
(一)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
1.关爱学生心灵,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走近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1心理,可以采用观察、聊天等方式,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钢琴学习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友好的态度表达出来,多给予鼓励;理解学生的演奏愿望,并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生演奏中出现了问题,也要用友好的态度表现出来,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尊重,从而达到心理接触,获得学生的信赖。作为钢琴教师应充分施展自身的德才学识,学生如果感受到老师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则有助于师生间进行更深一步的心理接触,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应注重赞赏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贬低一个人的缺点,是教学心理所不容许的,那样容易使学生心理受伤,在受伤的心境中学习,会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效率。
尤其是对刚刚进入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多运用赞赏手法,不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否则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热情。如钢琴练习中有学生演奏出了问题,我没有立即指出来,而是委婉的对他说:"你弹奏的很好听,不过如果你采用这种方法的话,效果会更好,可以试试哦。"学生尝试着换一种方法,弹奏的效果很好。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2.引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整个过程中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学中必须协调好各种心理因素的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态。积极的心理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增强人的信心,这也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多数钢琴初学者没有钢琴弹奏基础,节奏感、识谱能力等较差,一些学生还存在心理障碍。钢琴学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学习道路上会遇到挫折、失败、矛盾等,如果没有好的心理是很难应对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用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用一次次体验证明学生的才能。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钢琴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热爱才会坚持不懈的追求最高境界。要培养学琴的积极心态,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都会传递出积极地情感信息,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课堂上始终以积极地情绪影响学生。钢琴教师要做到面带微笑、精神饱满、信心百倍,给学生良好的印象,甚至带来青春的气息,包括教师的打扮要富有艺术性,用良好的气质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教师用积极的情绪教学,学生用积极的情绪学习,从而起到强化情绪的作用,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3.激发学生兴趣,克服学琴的畏惧心理。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又能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对钢琴学习者来说,激发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学好钢琴的先决条件。学生对弹钢琴的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要靠后天的鼓励和培养。一般来说,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缺乏意志力,开始对钢琴充满着好奇,如果能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则有助于保持其学习热情,否则很容易对枯燥的练习产生厌烦情绪。有些教师与家长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是随波逐流逼迫学琴,有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其实学生喜欢接受感染力强、趣味性强的新事物的,教师可以采用激励、诱导等方面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获得信心,掌握练琴要领等。学生记不住曲子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多注重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一首曲子往往要经过多次练习才能成功,有时是力度问题,有时是速度问题,遇到这些问题要认真分析,领会乐曲表达出的美好形象。学习钢琴要掌握要领,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这是学琴的一大难题。钢琴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练琴要领,尤其是一些容易掌握的要点,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钢琴练习过程比较困难,只有掌握的各种要领,才能对学习充满信心。另外激发学生学琴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学生比较喜欢形象思维,可以多用一些形象方法。弹奏叙事性乐曲时,可以先用故事形式将乐曲内容讲给学生。如练习钢琴独奏曲《兰花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兰花花的故事:《兰花花》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写的传统民歌,写了封建时代一个女青年的悲惨遭遇,歌颂了她聪明、美丽、敢于反抗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乐曲的兴趣,进而投入练习。同时还可以多让学生聆听唱片,观看钢琴音乐会录像、现场演出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自信心。
4.了解学生群体心理,正确对待学生爱好。
钢琴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群体心理,正确对待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些教师认为钢琴学习就要练习经典作曲,排斥一切流行娱乐信息,抵制非钢琴教科书的内容,这是一些教师的思维定式。其实这是没有完全了解学生心理的体现,流行娱乐信息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受兴趣、社交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年轻人心中产生共鸣。虽然在教科书上无法找到,但却充斥在新媒体中。现代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流行娱乐信息的影响。当学生想和教师探讨从网上下载的流行乐曲时,教师应给予重视,并善于利用,不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只有了解学生的群体心理,并加以利用、引导,才能更好地达到心理相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如何解决学生的个体问题。
1.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与人的年龄有密切联系,钢琴教学中应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年龄段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钢琴的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四岁至二十多岁之间,根据我国对心理发展阶段进行的划分,这包含了人的幼儿期(3~6、7 岁)、童年期(6、7 岁~11、12 岁)、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和青年期(14、15~25 岁)。相较于专业习琴者在心理上对于所学专业的认知与坚持,业余习琴者在面对学琴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时的心理稳定性和承受力要差一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因素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更应引起钢琴教师的重视。
孩子的音乐智能通常在幼儿期就开始发挥、体现,例如对节奏把握的准确度、对音高音色的辨识度等,都反映出孩子的音乐智能水平,这一时期教师如能予以恰当的引导挖掘,将会为孩子下一阶段的钢琴学习做好必要准备。进入童年期,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儿童,脑的发育趋向成熟,能辨别事物的特点,但注意力不稳定,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到了小学中年级,虽然情感不断丰富、有了审美意识,但兴趣还是起主导作用。所以针对童年期的钢琴教育应以感知觉为主,在学习方式上要生动活泼,适合结合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思维的过渡性,教学中要从具象概念入手,随着学生注意力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丰富,适当的安排欣赏教学。在节奏方面,可以从简单的身体活动发展到复杂的活动,如律动、指挥等,发展对速度、力度、节拍的理解。在旋律方面,儿童的音高识别能力得到发展后,应注重旋律感的培养,注重歌唱教学,这是发展旋律和感知能力的良好途径。待学生节奏感、旋律感初步建立再开始进行识谱教学,由感性认识慢慢过渡到理性认识。
少年期和青年期是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各项心理和生理特征随之产生变化,大脑活动机能趋向完善。从心理角度说,青少年感知能力获得发展,能完整清晰地感知事物,注意能力得到了提高,记忆效率也大大增强,抽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能够欣赏美的事物,并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青少年求知欲强,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不仅能感受到音乐,还能对音乐给予理论上的解释,随着审美意识的增强,还能从审美角度欣赏音乐、歌唱、创作乐曲等,不仅能从音乐中得到快乐,还能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对于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应从感知性学习过渡到概念性学习,进一步学习识谱,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2.了解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
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因素会影响对音乐的表达,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每一个不同心理特质的学生,需因材施教。
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各自的先天特性和后天成长经历中所形成的习惯、特点,这决定了每个学生对于相同事物、方式的接受度、反应都有所差异,因此,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钢琴教学目前仍以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为主体,这更能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了使学生能快乐学琴,尽量避免因教师不恰当的言行导致的逆反心理而阻碍学习进程,钢琴教师应在对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方面多做功课,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下面,笔者将用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例来说明恰当的教学、引导方式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本科时期我的专业课老师组织的两场学生音乐会上,分别有两名学生的演奏出现了重大失误,而我的老师事后对二人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其中一位进行了温和的安慰与劝导,告诉她舞台失误是正常现象,不要太在意,这样的经验对以后的登台表演有积极意义等;对另外一位采取的却是严厉批评、训导的方式。不解的我事后请教老师为何对同样的事情采取如此不同的处理方式,老师告诉我:"第一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自尊心强,很敏感,平时练习很努力,对此次演出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出现失误她自己心中已经非常自责与懊恼,我如果再批评只会造成她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为以后的登台表演留下心理阴影;而第二位,属于大大咧咧的性格,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对什么都不太当回事,虽然天资不错,在学习上却缺乏刻苦精神,总抱有侥幸心理,这次失败经历,对她刚好是个警示,让她意识到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性。"在了解了这些以后,笔者又特别关注了平时的专业课上老师对她们二人的态度与方式,发现这种有差异的个性化教学确实颇有成效,而后来的音乐会上,那两位学生的表现都有了长足进步。这充分体现了钢琴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采取合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试想在上述事例中,老师如果没有对两名学生全面的了解,采取了相同或相反的教学方式,恐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反而有可能教出两名"问题学生".
另外,在教学进度、授课方式等方面,钢琴教师也许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要让学生正确认识、面对钢琴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并明确要想学好钢琴,必须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在布置练习曲目时,既要考虑到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提升,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兴趣所在,使其在练琴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与成就感。
美国艺术治疗师协会(1980)对艺术治疗的定义是:通过艺术的非语言表达和沟通,使个人与环境内外取得平衡、一致。其目标有二:一是通过艺术创作缓解情绪上的冲突,并帮助个体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人格。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达到个人与环境的统一。[1]而文...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是人类心理的产物。在声乐演唱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歌唱的心理因素对演唱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声乐训练中除了重视解决声音概念、歌唱技法,同时还要重视心理状态。...
第四章、艺术鉴赏中审美心理在阉人歌手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思考第一节、阉人歌手产生时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阉人歌手产生于16世纪至18世纪之间,最早出现阉人歌手的地方是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巴洛克时期,前面...
每一位演员在创作人物中,都有一种创作的心理欲望和渴求,在名与利的诱惑下(如出人头地,争创名利等)创作欲更是有一种积极促进的刺激作用(其刺激的大与小与演员本身的思想品格的高低,生活处境不同而异).但从根本上讲,创作欲是受演员的良心与责任心或受强烈...
第一章发展性艺术治疗一、发展性艺术治疗的内涵发展性艺术治疗是艺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治疗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心理治疗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一)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心...
声乐表演依靠其自身的丰富多彩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但是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忘记歌词,唱歌跑调等怯场现象,却严重损害了声乐表演的整体效果。为了提高声乐表演的欣赏价值,在提高表演者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必须提高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克服在...
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欣赏音乐对于心灵启迪的重要价值。一、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艺术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姊妹科学,是本文必然涉及的两个方面。以艺术心理学的理论...
声乐表演是一门结合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是用歌声,以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同,声乐表演艺术也要屈从于一定的审美要求。观众作为终端鉴赏环节的主体,成为了检验声乐表演的试金石。而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的审美心理也显...
一、蜷缩于己的审美心理在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的确立在西方当代艺术史上,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美学风貌无疑是激烈、生猛、震撼的,这可以从奇奇史密斯、茱迪芝加哥、游击队女孩、舍尼曼、奥兰等艺术家的作品中略见一斑,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产生虽然直接受到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一方面因为西方各种不同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不断传入得以迅猛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对西方艺术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缺乏系统的、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在东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间的比较研究、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