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目的 研究昆山市 1987 -2014 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为昆山市预防自杀死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 PYLL) 、年度变化百分比( APC) 等指标对昆山市1987 -2014 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7 -2014 年昆山市自杀粗死亡率为 9. 46/10 万,标化死亡率 8. 15/10 万,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 APCs) 10. 24%.自杀死亡的平均减寿年数( AYLL) 27. 65 岁。65 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自杀死亡在 15 ~34 岁和 65 岁以上年龄组有两个高峰,15 ~34 岁年龄组自杀死亡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结论 1987 -2014 年昆山市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变化,政府和社会应将老年人和 15 ~34 年龄组女性作为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关键词】 死亡率 潜在减寿年数( PYLL) 年度变化百分比( APC) 疾病负担自杀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体特征和目前境遇状况等的影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危害均较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昆山市自杀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为相关部门制定自杀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 1987 -2014 年昆山市户籍居民的自杀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资料; 人口资料由昆山市公安局提供。
2. 统计学方法 全部死因均用国际疾病分类( ICD -10) 进行归类和编码。自杀死亡的疾病编码为X60 ~ X84 及 Y87. 0,全部数据采用 Excel 2010 软件进行录入,并对数据库进行逻辑检查,利用 Excel 2010及 SPSS 19. 0 进行统计分析。依据 2000 年中国人口构成进行各种率的标准化。
3. 主要评价指标 ( 1) 潜在寿命损失年( potentialyears of life lost,PYLL) =∑[( L - Xi) × Di],式中L: 平均期望寿命,Xi: 各年龄组组中值,Di: 观察人群各年龄组死亡人数。( 2) 死亡率趋势分析方法 以各年度的年份值为自变量 X,各年度死亡率 r 的自然对数ln( r) 为因变量 Y,拟合线性回归模型 Y = α + βX + ε,其中 α 为常数项,β 为回归系数,ε 为随机误差项。若拟合成功( t 检验 P < 0. 05,回归系数与 β = 0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可得回归系数 β 值,再从回归系数 β值估 计 年 度 变 化 百 分 比 (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并 用 百 分 数 表 示 APC = ( eβ- 1) ×100%[1]
结 果
1. 自杀死亡总体情况 1987 - 2014 年昆山市伤害总死亡数为 8882 例,自杀累计死亡 1654 人,自杀死亡构成 比 从 1987 年 的 34. 08%,下 降 到 2014 年 的3. 83% ,1991 之前为伤害死因顺位第一位,1992 -2002 年被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成为第二位,2003- 2005 年为第三位,2006 年至今为第四位。自杀死亡率为 9. 46/10 万。其中男性居民累计死亡 764 人,死亡率为 8. 75/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7. 30/10 万; 女性居民死亡 890 人,死亡率为 10. 17 /10 万,标化死亡率为 9. 04/10 万; 男、女死亡率比为 0. 86: 1,男性和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9. 247,P < 0. 05) .1987 - 2014 年自杀死亡率呈逐年下降 的 趋 势,年 度 变 化 百 分 比 ( APCs) 下 降 了10. 24% ,其 中 男 性 下 降 了 9. 06% ,女 性 下 降 了11. 57% .见表 1.
2. 自杀死亡的性别、年龄特征根据自杀死亡的年龄特点,将自杀死亡分为 0 ~14 岁、15 ~ 34 岁,35 ~ 64 岁和≥65 岁四个年龄组,自杀死亡率分别为 0. 32/10 万、9. 46/10 万、10. 01/10 万和 19. 52/10 万。1987 -2014 年各年龄组的自杀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2014 年与 1987 年相比,男性 15 ~34岁组、35 ~ 64 岁组、65 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下降了90. 21% ,74. 99% 和 94. 85% ,女 性 分 别 下 降 了96. 08% ,93. 98% 和 97. 68% .见表 2.
男性和女性自杀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 65 岁以上,且 65 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自杀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男性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但在 75 岁以后开始下降。女性的自杀死亡率在 15 ~ 34 岁年龄组有一个高峰。
0 ~ 14 岁、15 ~ 34 岁,35 ~ 64 岁和≥65 岁四个年龄组 自 杀 死 亡 构 成 比 分 别 为 0. 48%、30. 83%、46. 37% 和 22. 31% ,其中 15 ~ 34 岁年龄组的占比在1992 年之前一直是第一位的,之后占比逐渐减少,而65 岁 以 上 年 龄 组 的 占 比 从 1987 - 1990 年 平 均20. 74% 增长到 2011 - 2014 年的 43. 75
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显着的自杀风险,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终身自杀率为4.9%[1].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要克服精神症状,还要经历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负面评价、歧视和偏见,即感知的公众耻感(perceivedpublicstigma)。研究显示,感知的病耻感不仅会导致低自尊、低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把心理健康纳入了体检范围,以帮助员工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和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心理素质[1].针对银行职员责任重、压力大等工作特点,笔者对前来所在院体检的某银行职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3种情况。自杀意念指有自杀想法而且愿意去死,但未付诸行动,若期间制定了一些措施称为自杀计划,一旦实施了自杀行为,未导致死亡者称为自杀尝试[1].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尝试是自杀相关的高危因素,研究三者...
自杀,就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主动的结束生命的行为,这是一种异常的行为,反映了个体内心的危机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创伤性事件,很多人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灵冲突,当这种冲突状态越演越烈,以至于无法自拔,很多人会选择用自我毁灭的方式来获得心灵的解脱,而...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自杀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9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路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大学生自杀意念...
自杀是中国及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15~34岁的人群首位死亡原因[1].自杀意念(suicidalideation)又称自杀动机,指自己有意识地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而无行为,是自杀的独立危险因子[2].宗教性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程度的标准...
大学生自杀的情况已经非常突出并且日益严重。面对如些严峻形势,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在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却过早陨落,甚至于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通过分析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预防大学生自杀。 ...
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相继见诸媒体。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认为,自杀行为可以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这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报告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自杀行为与自杀态度的关系密不可分,要想有效地预防自杀行为,必须以对自杀态度的深入了解为基础[1-4].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青少年的自杀态度进行研究,但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出现相悖的...
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我国20~24岁城市居民自杀死亡率为2.46/10万,农村同龄居民自杀死亡率为3.91/10万[1].虽然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并不高于全国同龄的人口自杀率[2],然而,大学生总体人数在逐年激增,自杀事件的绝对数量也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