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

恐怖主义行为历史溯源及犯罪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范老师
发布于:2017-07-07 共435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导 言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进入 21 世纪以来,恐怖主义犯罪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全球人民的公敌,恐怖主义犯罪也成为了全球各国家和地区联合抵制和打击的对象。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我国正不断完善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严密了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法网,适应了当前我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需要。
  
  在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不断完善的同时,恐怖主义犯罪刑法理论的研究也应当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恐怖主义犯罪刑法理论的领域中,一些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尚未得到诠释,有些界限模糊的概念尚未得到厘清。特别是《刑法修正案(九)》中对于恐怖主义犯罪的修改内容有哪些积极意义?还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全面梳理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论证方法,结合境外法律和国际公约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二、本文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内容架构与研究方法上。一是文章的架构。本文一共有三章,第一章是恐怖主义犯罪的概述,在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宏观介绍后,微观阐释了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概念,为下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是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的发展轨迹。在简要梳理我国恐怖主义刑事立法历程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恐怖主义犯罪规定进行系统化评析。该评析立足于新法规定,创新从恐怖主义犯罪罚金刑、帮助行为正犯化、准备行为实行化、其他新增行为方式四个视角,系统分析了《修正案(九)》关于恐怖主义犯罪新增条文的积极意义。第三章是关于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该章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立足于我国反恐形势,提出了完善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意见。三章内容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逐步揭开了恐怖主义犯罪的2神秘面纱。二是研究方法。首先,本文运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本文第一章从历史学、犯罪学的视角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历史溯源、发展现状、犯罪成因进行宏观分析,展现了恐怖主义犯罪的宏观面貌。其次,在分析恐怖主义犯罪定义时,本文采用了归纳概括的方法,以犯罪构成四要件为切入点,系统归纳了恐怖主义犯罪四个构成要件方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最后是比较分析法。本文第二章纵向比较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的各项规定。通过纵向对比发现,我国的反恐刑事立法正逐步完善,立法水平逐步提高。此外,本文也通过横向比较我国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规定与其他国家的刑法规定以及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发现了我国关于恐怖主义犯罪刑法条文上的不足与漏洞,并立足于我国反恐形势,借鉴他国立法先进之处,提出了完善意见。

        第一章 恐怖主义犯罪概述

        恐怖主义的发展历史、恐怖主义犯罪的形成原因以及恐怖主义犯罪与极端主义行为的联系与区别是研究恐怖主义犯罪的必不可少内容。本章首先从历史学、犯罪学的视角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宏观分析。然后立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理论,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恐怖主义犯罪和极端主义行为的概念进行微观诠释,为下文的研究活动奠定基础。
  
  第一节 恐怖主义行为历史溯源及犯罪成因

        一、恐怖主义行为的历史回顾

        恐怖主义是“21 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已经把它的触角伸到了地球上除南极以外的所有地方。恐怖主义活动在萌芽阶段并非是有组织有规模的集体行动,而主要是一个或数量有限的多个人为了私人目的而从事的暴力犯罪活动,其影响力有局限性。因此,最初的个人恐怖主义犯罪往往被认定为普通的刑事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恐怖主义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恐怖主义活动,并且绝大部分犯罪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公元前四世纪发生的“基那东起义密谋”事件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具有政治目的的恐怖活动。1中国古代也有诸如“荆柯刺秦王”“要离刺庆忌”等出于政治目的的恐怖活动。
  
  现代意义上的恐怖主义发端于 1793 年法国雅各宾派的专政,它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恐怖主义”的名称。2在《法兰西学院辞典》1798 年补编中,“恐怖主义”被释为 “恐怖的统治和恐怖的体制”.这时候“恐怖主义”和“恐怖主义者”或“恐怖分子”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表述,“恐怖主义”( Terrorism) 被视为巩固革命胜利成果的正义之举,它是镇压封建旧贵族阶级的必要手段。3此时的恐怖主义行为是正义的、合法的,是被极力推崇的维护革命成果的行为方式。法国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恐怖主义虽然与当代语境下的恐怖主义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但是雅各宾派从意识形态的层面重新诠释恐怖主义,并第一次提出“恐怖主义行为”的概念。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脚步,恐怖主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快速发展。以 188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事件和 1914年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恐怖主义行为集中表现为投毒、暗杀等基本方式。
  
  20 世纪初,恐怖主义暴行逐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31 年的秘鲁劫机案震惊世人,这也是民用航空史上的第一起劫机案件。为联合制止恐怖主义活动,24 国共同签订了《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和《建立国际刑事法院公约》,此举表明了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已初现国际化发展端倪,并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全球许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频发,恐怖主义分子在全世界兴风作浪。这一时期的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袭击动因复杂、手段多元、 影响恶劣的特征,标志着世界恐怖主义进一步向现代演进、转型。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恐怖主义组织已经形成一个较为松散的国际网络。
  
  进入 21 世纪,恐怖主义的阴霾在全球蔓延,恐怖主义犯罪呈现出了组织上高度集团化、手段上高度科技化、范围上高度覆盖化的“三高”趋势。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成因

        从本质上说,恐怖主义犯罪是各方力量阵营的矛盾不可调和时的产物。美国学者哈克认为:“恐怖主义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是对客观现实或者主观印象的一种激进的反射,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抵触导致恐怖主义阴霾四处蔓延并挥之不去。”恐怖主义犯罪的发生有着广泛的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社会根源,多种因素在动态化的联系与作用中共同诱发恐怖主义犯罪发展。
  
  (一)经济原因

         贫穷是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的催化剂。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区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冷战结束后开始的“全球化”本质上是实力强大的西方国家对全球经济资源分配控制权的垄断。经济全球化是西方资本在全世界的扩张,它使得西方国家的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通道,然而却进一步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实力,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在实际利益分配、经济发展战略以及道路的选择上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只属于少数强者,弱者难以通过正常手段获得话语权并扭转局势,贫穷与绝望滋生了他们的极端与恐怖思想。因此,少数政治力量、宗教组织和个人极端地选择恐怖主义行动反对当下的不平等,使恐怖主义在精神上找到了实现其政治目标、摆脱政治困境的支撑,也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沃土。可以说,“财富的严重的不平衡是一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世界。”
  
  (二)政治原因

        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的重要政治原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苏联和美国出于自身角度的考虑,在全球制造矛盾焦点,并分别发展自己的势力,在亚非拉多数国家建立恐怖主义组织,扶持恐怖主义活动。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全球,继续推进其强权政治。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霸权主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例如,美国不断扶植活跃在俄罗斯境内的车臣恐怖主义。此外,在科索沃战争时期,为掌控巴尔干地区主动权,美国为前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分裂组织“科索沃解放军”提供大量资金、武器等援助。然而在此之前,该组织曾被美国国务院认定为恐怖主义组织。美国对恐怖主义界定的双重标准激怒了中东地区人民,于是恐怖主义便成为不满者宣泄情绪、报复西方霸权的首选武器。总之,美国等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强权政治及其主导下的新干涉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是当今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与泛滥的重要原因。

    (三)民族冲突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不难发现,民族矛盾、种族冲突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矛盾、种族冲突往往又会向政治矛盾、社会矛盾的方向发展,进而加剧了恐怖主义活动。7全球化促使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在短时间内发生碰撞,但是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是需要通过时间来消化的。有着不同文化传统与文明的民族在全球化潮流中被硬生生地结合在一起,短时间内难以真正相互融合与包容,进而导致了民族矛盾、种族冲突的不断。所以,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尤为凸出。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对本民族文化信仰、思维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绝对无条件认同,并时常伴随有对其他民族的非理性排斥,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的根本目标是追求民族独立或完全自治。民族恐怖主义组织以具有号召力的民族主义理论和民族情感作为思想与心理基础,以强大的资金作为经济后盾。
  
  (四)宗教极端主义引发的矛盾

        宗教极端主义也是恐怖主义犯罪的重要驱动力。宗教狂热型恐怖主义犯罪是当今世界上危害性最大、范围最广的恐怖主义犯罪类型。苏联解体后,因意识形态对立而饱受压抑的宗教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在美苏冷战矛盾最集中的中亚、中东区域,宗教狂热极端主义组织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宗教恐怖主义组织。“原教旨”,即最初的宗旨,指的是宗教领域的复古倾向,较为典型的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它旨在复兴伊斯兰教,使其回到最初的原始教义,并履行先知穆罕默德的遗训,恢复《古兰经》、圣训的真正精神。8此外,一些国家内部政治势力打着宗教的幌子,从事恐怖主义活动,制造矛盾焦点,以期削弱对立阵营的政治影响力。我国“东突”恐怖主义组织在狂热的宗教极端主义影响下,在我国南疆地区多次实施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给南疆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破坏。
  
  (五)新闻媒介的负面宣传效应

        现代媒体为吸引公众关注,往往对恐怖主义犯罪作巨细无遗的报道,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报道行为在无形中为恐怖主义造势,扩大了恐怖主义的负面效应。如今,恐怖主义与媒体已经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恐怖主义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而“家喻户晓”,新闻媒体通过对恐怖主义的大肆报道而备受关注,赚足眼球。9恐怖主义必须借助媒体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恐怖主义分子借助新型媒介控制舆论走势,获得普通民众对其的理解与同情,并同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吸纳新成员入伙,并筹集活动经费。恐怖主义分子同时将媒体视为政治宣传强有力的工具,尤其在信息可以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传递的网络社会中,恐怖主义组织借助网络平台,其行动的影响力将几何式扩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