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10 共416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意义

  2.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特点

  公共管理理论实践从本质上看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具体而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引导公共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问题,是公共管理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直接涉及到公共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特点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这一群体存在的问题,就是加强完善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

  (1)从教育管理对象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数量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现,进程务工农民的数量的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步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构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根据调查,从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来看,“占农村全部儿童的 33.71%,非留守儿童占该阶段儿童的 66.29%。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是个案问题,而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群体,也是顶层设计中公共政策需要专门研究确定的。

  (2)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特点看,公共管理过程中必须把涉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公共政策的高度。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分布很广,具有普遍性,公共政策方面质量不高,需要依靠监督检查,在现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政策中,工作中多数政策以文件通知、指示的形式发出,在涉及到的督导考核工作中缺乏可供参考的实质性数据,而且面临着没有一项政策是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公共服务而提出的专项政策。

  (3)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看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从镇街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基层工作相对薄弱,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数量有限,农村留守儿童活动阵地较少,政府公共管理中只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属于未成年人,尚不能完整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诉求,另外监护人处于不完全的监护主体状态,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很难也完全地体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主体对象,必须从现状与趋势分析,作为公共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加以完善,把公共服务的现有政策不折不扣的抓细抓到位。

  2.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特殊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的,特别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制约,即使不少农民工已经在城市长期居住,但其子女因户籍、上学等原因仍在家乡跟随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生活,现实中,农民工与其子女只能分隔两地,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从身体生长到心理健康,从生活安全到学习知识,从习惯养成到品行塑造,都缺乏了父母的正面干预,生活中缺乏沟通交流,情感上缺少亲情呵护,思想上缺少价值引导,这使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中容易引发认知上的异常、性格上的偏激等问题。因此,从公共管理职能上说,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最终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利益,能够直接为公共管理者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化解公共管理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的延伸和衍化,是数量较大的青少年群体,是关系祖国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大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农村留守儿童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出现了问题,不仅自身身心上受到伤害,同时给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带来伤害,其庞大的群体数量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势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再者,农村留守儿童和“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面临着种种问题,从较为直接的家庭经济、父母外出时间和监护人等几个因素看,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对建设和谐幸福新农村有着直接关系。在对 4222 名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中发现,从家庭收入情况看,属于贫困家庭 238 个,低收入家庭的 709 个,分别占总数比例为 5.6%、16.8%,考虑农村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比例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情况整体高于平均水平,事实上,在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外出务工农民从事体力劳动的月收入普遍在 2000 元以上,一些技术性岗位如建筑工日工资在 150 元左右,年收入按 10 个月算至少也有 2 万元多,这远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其实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因父母在外务工,相比本村其他家庭收入要高,这也提示在研究中应避免把农村留守儿童当成困难儿童看待。从家庭中父母在家情况看,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的有 2926 个,只有父亲在外务工的有 1229 个,只有母亲在外务工的有 67 个,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半数以上与父母不能生活在一起,而几乎大多数不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缺少父母生活的经历,尤其是缺少与父亲的生活经历。其中的 2926 个家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时间上看,一年以内的有 2004 个,1-3年的有 522 个,三年以上的有 400 个,这表明有近三分之一的父母长期(1 年以上)不能与子女生活一段时间,以弥补共同生活经历的缺失。从监护方面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类:一是单亲监护,即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剩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这种监护往往缺少父亲或母亲的教育关怀,使孩子在性格形成中出现问题;二是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祖辈抚养,对于父母均外出务工的来说,这种方式较为常见;三是亲戚监护,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等亲戚代为抚养,这种方式往往会出现监护人抚养中有所顾虑,对并非亲生的孩子放不开手脚管教,使孩子尤其是心理敏感的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孤僻性格;四是同辈监护,由年龄稍大一些的哥嫂等同辈人监护,另外还有寄养的形式甚至无人监护。调查显示,上述几种类型中,采取隔代监护的有 2646 人,单亲监护的有 1346 人,亲戚监护的 168 人,同辈监护的 29 人,寄养等其它方式的 33 人,由此可见隔代监护、单亲监护较为普遍,这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问题有较高的关联度。从了解到监护情况看,监护人多以照顾日常生活为主,少数(19%)能督促辅导学习,这主要受到监护人文化水平和精力所限,而能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人身安全、思想品德等教育的更少。

  (2)实现教育公平、培养儿童的时代要求。农村留守儿童直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加之农村教育有待于提高完善,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教育。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业的基础,有利于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从而实现更广范围上的教育公平。此外,儿童正处于人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从各种研究数据和报告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权益保障、安全成长等现实状况令人非常担心,在生活、学习、心理、性格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与其他儿童所不具有的问题,如生活上无人照顾,容易出现不良行为,学习上进取心不强,出现成绩下降,心理上缺少关爱,逆反心理重,容易造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孤,以上还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悲观、自甘堕落的不利情况。儿童时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发育的关键阶段,是认识观的形成时期,在生活中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如何实现权益、维护身心健康成长,全部依靠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心呵护,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两地,在教育管理的衔接上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对培养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十分必要。在对以上4222 名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发现,上小学、初中、初中以上及未上学的比例分别为 69.5%、21.6%、0.6%、8.3%,在校率达到 91.7%。从学习成绩看,较好有 1627 人,一般的有 2353人,较差的有 242 人,分别占 38.5%、55.7%,5.8%,这说明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等偏上,并未出现大多数资料提出的存在学习不好的问题,但是调查中存在着学习特殊的“两级”现象: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中,“尖子生”鲜有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影,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中,“后进生”多为农村留守儿童。从对待学习的态度上看,喜欢学习的 3366 人,对学习不感兴趣的 630 人,对学习有厌烦感的 226 人。农村留守儿童的经历对其学业存在毋庸置疑的影响,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培养,对农村发展、对儿童教育都是迫切需要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不单单是自身群体所独立的问题。

  (3)实现公共目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必然要求。农村留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提供着人才的动力支撑,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除了直接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素质乃至整个儿童群体素质的提高,还关系着其背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有助于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继而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合理流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推动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相协调,这是实现公共服务、完成公共管理过程的基础条件,也是最终实现公共目标的必然要求。再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公共管理改革提出了总要求,公共政策及目标的制定实施势必作出新的调整,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和有效尝试。从几项调查看,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频率上,多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与父母正常交流,且监护人多数把关心点放在照顾吃穿基本生活上,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教育,不能根据孩子的情绪变化和生长发育特点给予相应的沟通,使得这些孩子找不到长辈“倾诉”,致使孩子容易产生自闭、自卑等情绪。95%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想念父母,而在对农村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倾诉对象是谁”的调查中发现,有事最想找父亲说的占85.2%,对母亲说的占 12.7%,对其他监护人、老师朋友的占 2.1%,这说明在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中,父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此可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涉及到孩子本身以及家庭乃至社会的多个层面,如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群体的问题、其父母群体的问题、社会工作中如何为两者沟通提供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实现公共目标必须考量的“利益人”,也是社会治理创新中必须面对的重点人群。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留守儿童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