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如果将国际贸易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作比较,会发现国际贸易从起先到最终都存在着一国政府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政策干预的特点。作为干预外贸活动的一种手段,政府实施国际贸易政策来调节和管理国际贸易活动。在对外贸易中到底该实行政策干预,还是该进行自由开放的政府行为,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在进行了多次争论后认为,政府行为在对外贸易中必不可少,政府是实现国家利益的保证者。政府能不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一国的法律与政策能不能使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也决定了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能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各个国家都会实行不同的政府行为,这也就导致各国形成不对等的外贸实力和经济地位。
在对外贸易中,政府本身都是任何国家的外贸主体。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国家利益, 所以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贸易政策都是国家利益的产物,即使是对国际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也需要从国家利益着手, 才能准确把握对外贸易中政府有所作为的根源。在现实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不同的贸易政策,正是反映了它们国家利益和政府行为的不同诉求。发达国家大部分都实施自由化程度较高的贸易政策, 如在关贸总协定举行的八轮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主张实行贸易自由化从而开创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 通过比较优势产品占领市场份额, 促进经济增长。历史上英国及现实中美国实施的外贸政策,基本类似自由化贸易。而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贸易政策既要保证本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初级产品又要抵御国外工业制成品对国内市场的占领。所以, 发展中国家制定和执行保护性质的贸易政策是为了获取需求市场空间和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这是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个国家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都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不断调整外贸政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会处在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变化多端的国际趋势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更全面的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我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商品和服务等方面的交易将会更加扩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制定和执行外贸政策的水平和在此之中政府行为与定位的影响也将不断提高。通过研究国际上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历程,深掘政府制定和执行国际贸易政策中的行为作用,这对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贸易体制存在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不同的时代和知识背景下,从国家利益、调节机制、政府行为原因、角色定位和制约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和其中政府行为定位进行了研究探讨,但是仍然一直对对外贸易活动里的政府行为有所争论。RobertGil-pin(1989 年)断言"争论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如果从国家利益的方向出发,不管争论双方处在何种立场,都能确认政府在对外贸易活动中都要有所为。
George·F·Kennan(1996)在分析对外贸易政策行为后认为,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对外贸易政策时, 最先思考的是确保民族生存的完整性从而免遭国外侵扰,这即说明在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府行为必须坚持从国家利益出发。Amold Wolfers(2003)认为,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许多因素的混合体, 政策制定者根据他对民族利益的认识行事, 使一切对外的经济的、非经济的政策都以民族安全为最高原则。North(2013)指出政府作为国际贸易博弈的参与者,改变着国际贸易的规模、市场结构和激励机制。对国家利益而言,制定和执行外贸政策期间,政府应该有所为。
Rogers Hollins worth和Robert boyer(2010)认为市场机制只是外贸的调节机制之一,其他一些非市场制度包括政府的外贸政策与市场机理一起形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的制度基础。Milton Friedman(2012)指出把政府行为作为必然存在只需关注优化政府行为的问题。外贸政策中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完善法律和竞争市场。政府不受约束和存在信息偏差都是增强政府行为要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行为原因上,R.Nicolaids(2014)详细分析了政府出于提高效率目的而进行干预的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二是基于服务部门产生了"系统性失灵" 现象。Lai YB , Hu CH(2008)认为对外贸易中参与的双方的不对等的地位是政府在其中进行行为干预的原因。
在对贸易保护的探讨中,国外学者也通过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证研究做出了分析,Tim Lang 和 Colin Haze(1994)提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旨在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和对整个经济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样化,让它朝着地区或国家内生产的最大化方面发展;然后以周边地区为依赖对象,并且只把全球贸易作为最后的选择".当代西方国家主要就是实施这种保护贸易政策,政府行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的制约因素,第一类是直接民主方法;第二类是利益集团的相关理论。在第一类理论中,Mayer(1984)建立了中间选民模型并通过分析证明中间选民对贸易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建立在贸易均衡的条件下实现的。在后一种方法中, Magee 等人(2009)对政府行为在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Findlay(1982)和 Hillman(1982)分别对关税形成函数和政治函数做了不同的努力;Grossman(1994)建立了保护待售模型,奠定了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作用的理论基础。沿着这个方向,更多的研究者将政府行为归入了外贸政策研究中并进行了实证检验。Branstetter and Feenstra(2002)对中国外贸政策和政府行为的过程进行了分析, 通过中国1984- 1995年外贸数据和参数的整理和总结,得出中国政府利益集团所占的比重明显超过福利比例。但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外贸的飞速发展, 分析数据和参数变化太大,已经不能与现实所比较。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政府在国际贸易中应该要有所为与否,我国的一些学者近年来也进行了辩论。徐滇庆(1998年)规劝经济民族主义这种理论该弱化,韩德强(2000年)严责了市场浪漫主义这一理论。这就能很清晰了解他们对政府在外贸政策中所处地位的不同认知。
薛荣久(2008)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有组织的自由贸易,是经由政府行为来管理协调的。它是以协调为中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王璐(2011)指出如果将国际贸易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作比较,会发现国际贸易从起先到最终都存在着一国政府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政策干预的特点。佟家栋(2010年)认为外贸政策中政府行为研究是从国家宏观层面着手,达到获得国家利益的最终目的。这些观点表明其实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充满着保护贸易的色彩。
在我国外贸政策政府行为的演变中,罗丙志(1998)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际贸易中的政府行为观经历了一个主张由政府对对外贸易进行统制、全面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只进行宏观调控的漫长过程".
薛荣久、张曙光、尹翔硕(2013)对中国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做出总结,认为中国外贸政策的演变是打破贸易体制高垄断的不断放松管制的过程。张曙光等(2014)认为中国的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是由计划向关税等市场手段转变,因为制度存在着一些漏洞,这种转变中具有猖狂的寻租活动,大范围的制度租金更是明显存在。尹翔硕(2008)认为贸易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受到了抑止,主要是因为贸易政策存在越来越强的自由化属性导致了贸易政策变化中的潜在租金越来越少。正如樊纲(1996) 所说:改革本身就是经济激励的过程,也就必然会导致利益的重组。
在我国经济制度转变的背景下,单个人摒弃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道德人"的特征,使得"经济人"的行为特点愈发明显, 这为贸易政策政府行为中利益制约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何立胜, 王萌(2014)指出,政府行为对贸易主体产生了很大影响,成本和利润不能表面化的得到支撑,这恰好是因为它存在着强制性的特征。盛斌(2012)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政府行为、 制约因素和作用定位,通过国家目标、国内利益集团和国际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化探析,从而逻辑性的阐述了我国外贸政策的运行进程里政府行为的定位和影响。盛斌(2006)认为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的制约因素存在多方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机制和政府职能等。政府实行决策的权力范围包含了外贸政策, 在各种制约因子中,政府行为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对消除一些制约因素,促进政府行为在外贸政策中的有效运行,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于宏源(2007)认为一国在实行新保护贸易政策时,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可以通过个各国政府之间的对话等来弱化。张鸿(2005)认为如果通过一国自己的优势来实行贸易自由化,将会使发展中国家更加注重自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挥,但是会在这种情况中失去技术和知识发展的先机,从而导致外贸结构不合理。在很多发展模式都有些问题的背景下,国内学者探索出了不同的道路。
刘力(1999)指出内撑外开模式能有效促进政府行为运行,这种模式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本国的外贸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继而达到自由开放的对外贸易。
张鸿(2005)认为在出口适度的条件下,通过关税等手段适当进口对外贸进行调节和管理,这种发展模式能更好的促进外贸的良好运行。
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的各种观点的分析,基本可以概括成下面几点:1.分析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必须从国家利益着手,在制定和执行外贸政策和发展外贸中,政府必须有所为。2.国内外专家通过的一些实证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国府行为的有效运行在外贸政策中能得到很好的体现。3.国内学者对外贸政策中政府行为的探讨站在了战略高度上,不过绝大部分依然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如何在特殊时期特定状况下进行政策调整和政府行为的定位,还要从实际出发,找到符合现实的方法途径,从而更好的推进外贸和经济发展。
1.3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法。结合金融危机框架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的有效运行,对制约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文献分析法。根据论文写作的需要,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中文和外文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翻译后整理分析,完成了对外贸政策中政府行为的理论观点、制约因素、演变方式和相应措施等方面的介绍与阐述。
3.交叉研究法。结合国贸相关理论和行政管理的相关观点,对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进行了综合研究。
1.4 创新之处
国内对我国外贸政策中政府行为的研究比较少,主要也是集中在方向和对策措施上,本文在理论层面抽象概括对外贸易政策中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下政府行为的实际运行效果,从实务角度加以详细阐述,存在着很强的借鉴价值。家贸易政策和政府行为间有着动态紧密相连的联系。政
(二)制约石家庄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机构养老的推行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绝多大数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是专门给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设立的,而自己有儿...
第一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地区、国家和城市层面上提高对灾害警觉和应急管理的认识,并将1990年-2000年宣布为...
摘要近年来,在激进的考核机制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迅速攀升,但是地方政府财力往往无力支撑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融资发展的趋势越演越烈,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增长。此外,由于《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
1绪论1.1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都提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报告中也...
第2章香港公立医疗的管理体制与机制2.1香港公立医疗管理体制分析2.1.1香港公立医疗发展轨迹在香港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最早的医院是于1841年由英国陆军和海军创办的陆军医院和海军医院。然而...
3.3日照市境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境外人员管理更加重视,相关法规制度日益健全,政府牵头的社会化联动机制和公安内部分工配合机制已经形成,合力逐渐增强。在强化境外人...
第1章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非法营运车辆随之日益增多。本章对非法营运车辆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等进行详细论述,为后面的问题和对策提供了必要...
第三章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本章从目前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出发,从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构建载体、工作流程四个方面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突出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提升行政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供新途径。3.1...
5优化政府职能推动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把双刃剑,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府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文化创...
第3章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工作较前几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联动问责机制的不完善,管理观念的滞后以及管理方法技巧的欠缺。这些问题亟待管理部门去解决,舆情管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3.1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