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大学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绪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53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是 1998 年至 2001 年,政策进行调整阶段。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学生应按照规定缴纳学费,此后学术界开始关注学生缴费难的困局,部分研究者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推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另有部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并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调研,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三是 2002 年至 2007 年,政策进行扩充阶段。2002 年之后,我国在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开设了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资助渠道。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资政策的理论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渐有收获;并且对发达国家的高校资助政策的借鉴也有了深入的探索。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部分研究者开始从政策的宏观研究转向高校执行政策的微观研究。这一阶段,资助理念发生转变,开始在单一经济资助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研究论文不断涌现,论文的综合性与学术性都大有提升。

  总起来看,2007 年《意见》颁发实施后,我国学界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政策内容和资助方式的研究较多,对政策执行主体等有关内容的研究较少;二是研究的理论基础较弱,跨学科研究有待加强;其三是以思辨及文献研究为主,对政策对象的发展了解不够,多数研究者还停留在初级经济资助层面,如动员社会捐款,学校加大资助学生经费比例等,而对于着眼于学生成长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鲜见,研究不深入。从中国知网,以"高校资助工作教育功能" 为关键词搜索到有关硕博论文研究成果仅仅 423 篇,说明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教育、激励两大主要功能亟待加强研究。

  为了从更广阔的视角透析、研究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笔者阅读了部分有关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文献,主要情况如下: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模式有: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收费加贷学金模式".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助学贷款的国家。二是英国的"贷款加助学金资助模式".三是美国的"混合资助模式".除了设立学生助学贷款,还设有 "国家担保贷学金""教育机会助学金"、 "校园工读机会"等多种方式的资助,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都采用此模式。

  对在校就读高校学生实施资助,是多数国家具有的政府行为,但是各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内容及形式都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当然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环境的不同,各个国家学生资助政策都有所不同。

  尤其是以上阐述的日本、英国、美国等三个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研究,主要集中于在其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如学生助学贷款政策的支撑理论、学生助学贷款与学费的关系、学生助学贷款政策的发展方向等。因为各国学生资助政策的运行环境不同,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我国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其案例分析及相关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我国研究者借鉴的。

  通过对高校资助工作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对资助政策实施的效能方面涉及较少,基本停留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心理状况与诚信等单一现象的研究上。对资助体系的研究基本以描述性为主,创新发展研究很少。

  二是研究视角,多数研究停留在单一经济资助层面,探讨资助政策实施的问题;从资助政策成效,资助政策教育功能,资助理念,学生成长需要等方面的研究不系统,不全面。

  三是研究方法, 实证案例研究少,理论研究较多,研究成果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缺乏引领和指导。

  1.2 研究的核心概念
  
  1.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笔者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无力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6]

  1.2.2 学生资助政策

  学生资助政策是指"政府为保障弱势学生群体(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教育权利而设计的资助制度,以及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与个人采取的各种学生资助行为的总称。这一概念规定了教育补偿的主体、对象和目的。教育补偿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组织及个人;补偿的对象是弱势学生群体;教育补偿的目的在于保障弱势学生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6]

  1.2.3 成长型资助

  成长型资助是相对于现存单一的无偿经济资助而言的,是指在现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关注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具备对事物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培养、自立自强、学会感恩,能够确立个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

  1.3 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通过对现行高校资助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高校发展中的定位、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中的定位,针对目前发现的现实问题,从教育行政管理方向上初步探寻资助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以期在实践中,遵循这一规律,开展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挖掘资助政策的更大效能。

  研究拟提出调整资助主体职能、学生资助政策中奖学金与助金的构成比例、激励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等建议,为高校资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3.2 研究思路

  本文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偏向于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过程研究,从政策执行主体职能等有关问题的产生对其进行描述性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横向维度。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从纵向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学校三个层面的政策,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地方政府和学校占比很小,中央政府政策占比很大,故中央政府政策是本文研究的纵向维度。

  本文的研究框架:一是通过收集资料,梳理文献,确定研究目的。二是通过调研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并找出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同时确定进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三是通过梳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发展脉络,运用比较分析法收集其他国家的经验,找到可以借鉴的做法。

  本研究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选题缘由。第二部分介绍了以 A 学院为例,进行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现状调查情况,并对调查情况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了 A 学院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现状及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资助主体职能错位,资助工作的效能意识淡薄;二是学生家庭困难情况界定标准不一,特困学生资助欠缺;三是资助资源统筹不到位,学生资助政策教育功能缺失;四是资助政策执行监督缺位,资助工作法律依据欠缺。第四部分是对健全和完善高校资助政策的对策研究,重点论述了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 加强对资助对象的人文关怀,构建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主要研究内容还有调整资助主体职能,增加资助工作效能意识;实行生源地资助政策,满足不同困难情况学生需求;转变资助理念,重视资助政策的激励功能;加快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法制化建设,为资助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依据。第五部分是结束语。

  1.3.3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是指收集整理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要研究问题正确认识的方法。笔者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等多种渠道查阅、搜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等有关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梳理了学界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确定了本研究研究的方向及路径。

  2.问卷调查。是指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本研究需要的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搜集的。

  3.访谈法。是指运用有目的的谈话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方法。

  4.比较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把握不同事物的异同的表象和本质特征。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本文以 A 学院为例,从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剖析了现行高校资助政策实施情况及其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资助理念,构建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想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尝试,为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但是由于个人学术水平和知识能力有限,本文在对策研究中提出的调整资助主体职能,实行生源地资助政,学生资助工作的法治化建设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建议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难免泛泛而谈;另外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也过于简单,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