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广州市救助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9 共754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个情况是有的人员会反复不断地来市救助站寻求帮助。政府有相关的规定,一个人一年内只能够获得不超过三次的救助。但是对那些衣着破烂、肢体残疾、年老体衰、拖家带小的反复求助者,工作人员也只能是在对其反复入站求助的行为进行劝说教育后再接收入站,而这也就意味着需要为这些反复求助者增加额外的食宿、路费等支出。

  在改革之前,收容遣送站是允许管理人员通过合法的渠道安排收容人员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劳动中,通过这样的情况实现一点收入,所以在那个时候,收容遣送站能够得以正常的运行。在实施救助管理制度,收容遣送站转变为救助管理站后,国家出台严厉的法律规定不能够从事这样的事项。同时各个救助机构禁止收取一些人员的钱财,禁止所有救助机构以任何名义让被救助者参与生产劳动获取利益。所以现在的资金来源就非常有限。

  自 2013 年开始,全国各地救助机构需要的预算资金统一划分给国家的财政机构承担,不过就现实的情况来说,广州市救助站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现阶段前来寻求救助的人员不断增多,不但要承担本市内的流浪人员,更多的是要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浪人员,这大大的加大市救助站的困难度。市救助站不仅仅要给全部的人员提供食物,还要给他们安排宿舍,同时要完善他们的医疗,教育工作。在这些本职工作完成之后,还要积极地调查,联系相关的亲属,让他们来确认,领回家。有时候一些家人明知道救助人员需要他们带领回家却始终不愿意来领人。各种各样的花销让预算经费不能够保障市救助站的正常运行,并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服务质量的下降。

  3.3  管理方式、内容单调

  现在,广州市救助站对不同类型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教育、分类服务”的三分类工作方案。不过就本质上来分析,这些流程都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一步一步来,除了提供食宿、通讯外,不能够给相关救助人员提供更好的帮助,最后只能够做到提供车票让他们回家。

  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完善,市救助站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不过受助人员在离站之前需要在救助区内生活,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完成相应的离开手续才能够出站,这是为了防止一系列危险的发生。但是被救助的大部分成年人不能够忍受限制外出这样规定,所以有些人自己选者离去。根据相关的细致调查分析,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数认为,很多的救助人员是因为自己懒惰,不上进,不努力才会导致他们现在的状态,所以工作人员有时可能会忽略救助人员相关的合理请求,同时还会出现冷落的状况。这导致成年人在救助站只是得到三餐的保证,感受不到心灵温暖,这严重影响他们本身的身心发展,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4  服务性的管理理念出现困境

  根据统计的数据信息显示,现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数量非常的少,特别是奋斗在一线的员工,他们的工作量非常的大,同时还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目前每年总共有 1.5 万人来到市救助站,这样工作量实在是巨大。例如 2012 年共救助成年人 12789人次,以成人救助区一线基层工作人员 46 人计算,平均每位工作人员要照顾 278 个人,而且对每一位求助对象,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三个环节的工作,即进站确认、站内管理和离站登记,另外,儿保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流浪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这些工作人员负责全部救助人员的起居饮食,劳苦程度非常的大。国家的相关政策目的为了帮助流浪乞讨者,不过实际中这些人构成相当复杂,当中混杂着小偷、逃犯、刑释人员和疑似精神病人,救助一线工作人员长期接触复杂的被救助群体,以及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的工作,这导致他们自身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现阶段实施的救助制度,现在的救助制度是根据传统的救济制度改造而得到的。在目前的救助制度中,最大的特点是要各个救助机构充分的发挥自己为人民服务的特点,强化服务的人性化,必须要在实际的救助中充分的尊重各个受助人员。根据调查的情况得出,市救助站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会更加的特殊照顾,这样的情况会很好的帮助儿童良好的发展,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体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但是当遇到成年的救助对象的时候,工作人员就会有很大的转变,态度就不会那么友好。比如说在发现有一些救助者很明显是来骗取国家的救助物资,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大大的降低服务质量,让他们自行离开。

  在市救助站里面,很多的职工是在传统收容遣送制度下培养起来的,这部分职工会因为以前观念的影响,他们不时就会潜意识做出旧办法的行为,因而服务性的救助管理理念的改变还需要时间,如以下的访谈:

  【访谈二】“现在救助站内的救助对象,相当一部分人的情绪比较容易波动,综合素质低下,有严重的刚到救助站就动手打人。在以前收容遣送时代,进站出站,工作人员最基本的人身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现在是自愿救助时代,这个就不确定了。”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救助站工作人员充满担忧地说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救助站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但求助者的背景及其复杂,当年仓促编订的救助管理条例根本无法完全适用,因而这份工作对于救助站工作人员是个极大的挑战,由管制变为服务,角色转变,更多地体现人性关怀,事实却是,救助事业急需一份详尽的甄别程序,对前来求助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甄别。曾经收容和遣送求助者,收容遣送站做得过于死板,但目前我们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救助站迫切需要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修订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指导我们把工作做好做细,去帮助那些真真正正需要救助的人,惩治那些并不需要救助或者骗取救助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健康的发展。”

  3.5  成年人的救助不如未成年人

  笔者深入广州市救助站,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救助站有特殊的照顾,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是格外的认真负责,不仅从物质层面,更多的特别保护儿童心理,注重教育工作。救助站积极搜索社会信息,努力为流浪儿童拟好成长路线。正是由于广州市救助站每位成员的不懈努力,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工作在业内享有一定的声誉。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广州市救助站对于成年人的救助相对于儿童要粗糙许多。不论是从救助态度还是救助内容,工作人员只是严格执行救助站规定的制度,仅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宿、通讯和车票。对于求助人员的心理问题和所遇逆境不给予过多关心。这也不能完全责备工作人员,因为前来求助的成人,社会经历丰富,背景复杂,求助目的也是无奇不有,工作人员如果因人而异地进行救助,这必将带来无法估计的工作强度。因而,对于成人的救助,广州市救助站目前仍旧停留在制度层面。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区别对待并不利于提高受助人员的救助服务水平,流浪乞讨人员的成人和儿童都属于救助对象,不能在态度上和投入上区别对待。

  3.6  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救助管理工作缺乏长效保障机制,一时的救助不能解决求助者长远的生计问题。规范的救助管理机制建立后,流浪乞讨人员可以在救助站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便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事实却是救助站只是解决了流浪人员一时的生活基本需求,并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困境。广州市救助站的某一现任科长说道,临时的救助只是解决了流浪人员的燃眉之急,对其贫困的现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事实上,对于流浪乞讨人员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更需要的是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只有为他们的生计提供出路,才能使他们自愿放弃流浪乞讨生活,从根源上解决流浪乞讨问题。

  显然,为救助站配制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不仅是广州市救助管理站迫在眉睫的需求,也是全国范围内救助管理站的需求。

  3.7  救助层次单一,社会力量支持不足

  广州市救助站一直努力于救助人性化、制度规范化,但救助方式仍旧只是停留在解决求助人员一时的基本生活需求,因而救助扶持效果并不明显。笔者对部分重返社会的求助人员进行回访发现,大多数救助人员重新返回原有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救助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总数并没有明显的减少。这也是广州市救助站对流浪人员重复救助的根本原因。

  出现上述现象,归根到底,原因应该是来自很多方面。首先,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关怀不够,具体的政策和扶助缺乏,整个体系并不完整;其次是救助管理站资源有限,单凭一个机构的力量无法完成庞大的救助体系;另外,没有和社会力量建立良好的桥梁,无法将社会的关怀传递到求助者身上。

  目前救助工作面临许多问题,人员、制度、资源等等。广州市救助站一直不懈努力的尽可能去完善体制,但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流浪人员的救助也是随机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