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广州市救助站的工作特色(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9 共749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2.2  专项儿童救助成效显着

  根据广州市救助站内部资料显示,截至 2013 年 6 月 20 日,共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  18918 名,帮助 18798 名孩子回归家庭、回归校园、回归社会,有效保障了流浪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在这些儿童救助的工作中,经过多年经验的总结,儿保中心充分结合硬件和软件为被救助的青少年提供一个特殊的服务方案,这个方案经过不断的完善成为”广州模式“.

  其一,切实加强体系建设,为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加强硬件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功能区域划分合理。儿保中心总占地面积 10800 平方米,主要建筑 4 栋,建筑面积为 9521.54 平方米。设有中心办公室、宣传教育科、救助保护一科、救助保护二科和救助保护三科五个部门。二是救助配套设施完善。中心共设床位 280 张(人均居住面积为 9.9  平方米),设有文体活动教学楼 1 栋(建筑面积为 4320  平方米),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档案室,心理咨询室,手工室,社工室,康复室和餐厅等功能室。三是医疗救治设备齐全。站医务科在儿保中心专设了一间医务室,具有专业医务人员,配备有彩(B)超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技术仪、尿常规检测仪、血糖检测仪、心电图机、吸痰机等医疗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受助未成年人身体例行检查和日常卫生防疫工作需要。另外,广州市救助站分别与广州市萝岗区医院、广东省电力一局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广州市胸科医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确保各类患病受助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治。四是安全措施到位。设立了警务室、保安亭、安全保卫门岗和 24小时监控室,安装了近 300 个监控摄像头;设有 3 名警务联络员、聘请了 21 名保安人员配合工作人员 24 小时值班;在中心各重要部位装有自动灭火系统、消防栓自动加压泵、消防栓,各类灭火器,确保内部安全。

  (2)加强软件建设,提升救助保护软实力。一是规范工作体系,促使救助保护工作制度化。采取”用标准换规范“的方式,结合救助工作实际,在行政管理方面,先后制定了《救助管理工作标准》、《救助管理制度汇编》、《救助管理财务工作手册》、《救助医疗工作指南》等,有效地促进各项救助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规范岗位职责方面,制定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岗位标准》、《医务工作岗位标准》以及《行政岗位职责》等,严格用制度管事、管人。在业务指导方面,集政策性、指导性、前瞻性于一体,编写了《流浪乞讨人员心理救助指导手册》、《救助行为学》、《心理辅导与社会救助》等工作辅导书籍,确保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与时俱进,有序开展。二是规范内部管理体系。一方面积极引入并通过 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救助保护工作进行量化细化,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采取人性化的理念、规范化的管理、优质化的服务、专业化的队伍、配套化的设施等手段,进一步规范救助保护程序,努力提高救助保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深入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制定了详细的服务流程图,明确每一个环节责任,形成上下衔接、前后协调、内容清晰的工作流程。

  其二,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儿保中心紧紧围绕”三个回归“总体目标,结合救助保护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发展趋势,依法履行职责,对受助未成年人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救助、分类教育,提高了救助保护工作绩效。

  (1)以”先接收,后甄别“为原则,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接收工作。儿保中心对公安、城管、流动救助服务队等各部门送来的流浪未成年人以及主动求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实行全天 24 小时接收,确保每名流浪未成年人都能得到及时救助。对入站的流浪未成年人都认真实行安全检查和身体检查,并在 24 小时内由工作人员与他们”一对一“谈心,询问户籍地址和家庭情况。然后通过与当地派出所、街道(村、镇)、社区等有关部门了解核实,认真甄别孩子的户籍情况以及监护人情况,帮助受助未成年人与监护人及时取得联系。据统计,近年来儿保中心救助保护的流浪未成年人的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从地理角度来看,外省居多,本省较少。约有 75%受助未成年人来自外省,且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本省的受助未成年人主要来自清远、韶关、茂名、汕头等地区,此外还接收了 3 名外籍和港澳地区的未成年人。二是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居多,初中以上较少。其中 27.5%为文盲,35.4%为小学文化,27%初中未毕业,10.1%初中毕业。年龄段主要集中在 11-16 周岁,占 80.3%,男孩有占救助总量的 70%.三是从流浪形式来看,盲目流浪居多,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盲目流浪的占 52.6%,该类人员基本由公安、城管、流动救助服务队等部门护送入站进行救助保护;有乞讨行为的占 27%;被家人遗弃的占 15.2%;轻微违法人员占 15.9%.四是从健康状况来看,受助未成年人普遍存在健康问题。生活无法自理的残障受助未成年人占总人数的 13%.

  (2)以基础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特殊教育工作。一是以联合教学为基础,提升受助未成年人文化知识。为了使受助未成年人接受良好教育,从 2007 年下半年开始,广州市救助站与萝岗区教育局联合,在儿保中心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特殊教育基地,萝岗区所属 8 所全日制小学的老师每周一至周四上午轮流为受助小朋友们上文化课。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二是以心理辅导为重点,加强受助未成年人针对性教育。儿保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医学院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联系检察院和法院,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权益观念和自护能力。针对务工不着、离家出走、逃学等原因而主动求助的孩子,着重开展赏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克服自卑、孤僻叛逆心理;针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孩子,着重开展法制教育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矫正不良行为;针对职业乞讨的孩子,加强反操控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乞讨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危害,知道如何摆脱操控、保护自己。三是以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为创新,帮助大龄受助孩子顺利回归社会。近年来,广州市救助站积极加强与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培训机构的合作,选送心智健全、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孩子上学和培训,帮助他们学有所成,掌握一技之长。2009 年,选送了两名女孩到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上学,其中,小徐 2012 年毕业顺利考上广州民政学校继续深造大专学历,小黄毕业后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目前,正有两名滞留时间一年以上无法核实家庭住址的孩子在萝岗区培训中心参加叉车的技能课程培训,在取得合格证后将被推荐就业,顺利回归主流社会。四是以康复教育和训练为补充,帮助残障未成年人更好地成长。与广州市越秀区残联康复中心紧密合作,通过购买服务,聘请专业康复训练技师和手语老师为残障孩子做康复训练,为聋哑孩子上手语课。建立了专门的康复室,配备了适合残障孩子使用、玩耍的器械设施,帮助他们在身体协调、站立、走路等生活基本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以常规体检和医院医疗为主要方案,切实完善未成年救助者的看病服务。根据”先救助,后救治“的原则,在受助未成年人医疗救助方面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强服务,一是对每名新入站的受助未成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包含测身高体重、量血压、听心肺等项目,并建立个人医疗档案,安排 24 小时值班,对突然生病的孩子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存在健康隐患的孩子定期诊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二是对突发重病的受助未成年人送定点医院救治,主要有广东省水电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市民政局精神病院等,对住院的孩子做到 24 小时监控护理,待病情治愈或稳定后接回。三是对残障、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做好全程医疗保健和跟踪服务,每天测血压脉搏,量体温,关心他们的病情和身体健康,对瘫痪在床的孩子,每天喂饭、喂水、喂药、洗澡、洗衣服、洗尿片,进行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

  (4)以亲属认领和护送返乡为主线,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回家返校工作。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回家返校。儿保中心严格按照民政部  ”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和”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的要求,积极开展亲属认领和护送返乡工作,帮助地址明确的孩子尽快返回家乡。对离家出走、务工不着、迷失的受助未成年人,力争由监护人来站办理认领;对于经济有困难的,经当事人申请,我们提供往返的路途费用。对被操控乞讨、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实行不在穗认领制度,采取护送和流出地协助接回的方式,并通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对家庭地址不清楚的流浪未成年人,通过登报、网络等多种形式帮助寻亲。儿保中心与广东新快报社、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合作,打造的”中秋寻亲圆梦行动“已连续开展 8 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共帮助 73 名地址不详的孩子找到家人。

  (5)以政府安置为保障,购买服务为补充,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安置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儿保中心与市福利院加强沟通协调,对长期无法查明家庭地址的流浪未成年人,办理移交手续予以妥善安置,十年来,共安置了 664名受助未成年人到市福利院。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 30 名滞留时间 2 年以上的受助未成年人妥善安置在新丰县社会福利院,以缓解市福利院床位紧张带来的安置压力,更好地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其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提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能力。

  (1)与教育机构合作,丰富受助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儿保中心与广州市萝岗区教育局合作,成立了”广州市萝岗区流浪未成年人特殊教育基地“,通过特殊教育基地平台,引进 8 所小学的老师轮流为孩子们上课以外,经常组织孩子们”走出去“,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雷锋“、”植树节“、”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活动,观看文艺演出、木偶表演等等。

  (2)与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帮助受助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从 2009 年开始,广州市救助站先后与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萝岗区人社局、萝岗区培训中心联系沟通,进行了有益探索,帮助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回归校园、回归社会。到目前为止,共有 3 名孩子顺利就业,1 名继续在大专院校念书,2 名正在接受技能培训。

  (3)与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合作,提高救助保护专业化水平。广州市救助站积极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社工系和广东医学院心理系,对儿保中心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补充。开展社会工作个案服务、小组服务,与有心理障碍的孩子做心理疏导,定期做评估监测,取得了良好效果。与广州市义工联、基督教青年联合会的义工团队保持紧密沟通,定期举办对应的志愿活动,通过多样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温暖,激发他们的爱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小组活动能提高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4)积极引入和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延伸救助保护功能,为大龄受助孩子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2009 年,广州市救助站积极联合新快报和爱心企业家,帮助一名受助孩子小赵顺利就业。今年,滞留时间长达近 10 年的女孩小李和另一名男孩小余也在一名富有爱心的企业家的帮助下开始上班了,真正回归了主流社会。2013年初,广州市救助站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汇丰银行合作的”广东流浪少年儿童救助服务创新项目“正式启动,为期三年,主要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康复教育和特殊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达到有效提升救助服务能力的目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