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2011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据2013中国中小城镇绿皮书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34%.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尤其是随着改革幵展的进一步深入,赋予了城镇化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小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原有城乡面貌,给城镇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城乡二元发展体制、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方式、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业正悄然改变。
与西方高度发达的城镇建设相比较,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多、发展慢、任务重,加之受制于传统农业大国,经济基础和发展质量还比较落后,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工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工业反哺农业”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推进和加速城镇化,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己成为新经济形势下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直以来,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张最大的制度障碍“网”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在其诞生初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地球村”距离的“变短”,“城”与“乡”的差别逐渐显现出来,占人口比重多数的乡下人与城里人隔着一层密不透风的高墙壁垒。唯一可以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制度难题的钢匙,就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核心就是进一步解放城乡的生产力,激活城乡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发展,消灭城乡差异,实现人的城镇化。目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对城镇化问题已经相当重视,一方面表明了城乡差异结构矛盾己经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政府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强决心。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放缓、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政府要寻找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城镇化尤其是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首选,城镇规划、改造、扩容、提质等等蕴含着巨大的刺激经济发展的能量。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来看,站在常德这样一个发展还不够充分,潜力巨大的城市来看,中心城市发展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不是太大,基本上能够跟上其他地区城市的发展脚步,但处于中心城市之下的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则相对滞后,甚至在一些经济、交通、区位相对较差的地区,小城镇建设依然是“一条街即一个城”格局,几十年来停滞不前。因此,在国家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和实现新型城镇化道路进程中,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小城镇化建设步伐,尤其是以常德为典型代表的中部城镇,解决好小城镇建设过程的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正式基于这种原因,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政策解读、经验总结等途径,来为常德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文献资料,供决策部门参考。
第二节研究意义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处在相对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从1996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建设每年以新增城镇人口约2千万人,年均提高将近1. 5%城镇化率的速度增长和发展。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我国已经拥有超过7亿的城镇人口,城镇化率52.6%,正处于国际上标准的城镇化加速阶段。可以预计我国城镇化率还将会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快速增长,城镇化发展的触角还会进一步延伸,小城镇建设将会迎来建设发展的“春天”.研究和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更好的理解小城镇建设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中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型小城镇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性质可定为中国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换句话说,否定小城镇就是否定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小城镇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要素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促使人口、资金、技术等向某一区域聚集而形成的。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由原来只作农副产品贸易场地变为办工厂,制造工业品的基地。还有一些小城镇,其工业原料采自外国,产品靠出口,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许多农村开辟了乡镇工业小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这些小区,使这些小区城镇化。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的专业产销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并发展为城镇。因此,小城镇可以说是农村工业化、农业商品化、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代名词。没有小城镇的勃兴,就没有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
小城镇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等的特殊功能。就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来说,湖南省南部地区集镇人口 2000年比1992年增加130万人,同时建制镇增加110多个,每镇增加大约9000人(不包括流动人口)。这样巨大的吸纳能力,使小城镇充满生机与活力。再拿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吧,人口与经济的聚集是城镇有别于乡村的特征,人口与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认为发展小城镇将过多地占有耕地,使土地利用率降低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中国城镇化的概念可以定性为小城镇化与大中城市的融合、互补、互动与共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据2000年统计,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占全国劳动者的71.20%.全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2. 08%,绝大多数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走以农民破产、农业萎缩、农村萧条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那是走不通的。在中国,农村是各业兴盛的基础,没有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为载体,而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市化又以小城镇的发展作为载体。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所谓载体,就是能运载某种物质的物质。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载体作为条件,作为依托。因此,中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城镇化。应该指出,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绝大部分也是以农业发展为载体的,大、中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既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又离不开大、中城市的繁荣。农业这个基础,农村人口众多及城镇依存这个实际,就决定了中国城镇化的特征是农村城镇化与大、中城市的融合、互补、互动与共荣。任何否定小城镇发展的主张,任何不重视大城市作用的意见,都是不可取的。
第三节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中叶,到现在对小城镇问题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国外学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体,城市的增长依靠在其周围乡村另建的新城镇,新城镇就是城市扩张的产物。恩维?认为大城市吸纳能力饱和后,城市会采取人口控制措施,为疏散这些扩张的人口,在城市周围建立起卫星城市,这些卫星城镇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功能和作用与城市并无太大区别。
麦吉在研究亚洲国家城市化规律后,总结出了一种以新型的空间地域类型?,城市要素与农村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新的城镇发展模式,以中国的乡镇企业为代表,形成介乎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独立城市区域发展体系,实现了乡村向城市的过渡。二战后,英国城市遭到了很大破坏,急需疏散过剩的人口和工业,城镇建设提出了人口上限规模和经济承载能力,认为新的城镇要据弃大城市理论,城市建设规模倾向于小型化的城镇建设,强调工作与居住的自给自足。
以上可以基本得出,国外小城镇研究主要明确了: (1)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不少学者对于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做过系统考察,普遍认为对人口及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意义。(2)小城镇建设规模。小城镇的规模要适度,以利于安置各类行业。(3)规划问题。要搞好小城镇规划,这是政府调节城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4)社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注重小城镇的社区建设与管理问题,强调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5)特色问题。强调小城_的个性与特色,这是小城镇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国内研究综述
早在20世纪初,费孝通先生即对小城镇问题进行过研究。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也有一些学者进行过研究,但那时对小城镇问题重视不够,成果较少,研究的广度、深度均不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对小城镇建设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起来,形成了不少成果。温铁军认为发展小城镇的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他认为城镇化固然重要,但城镇化并不是目的,小城镇建设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徐崇敬等认为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需求量、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有利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朱建芬、朱翔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相反,也有一些学者对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意义持相反观点。白军飞、张正河认为,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弊端要大于益处,特别是从长远和全局来看更是如此?.尽管小城镇在中国农村脱贫和致富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能因为这样就把大力发展小城镇确定为实现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唯一选择。史育龙也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道路进程中的一个大战略?,但是放在整个城镇化体系发展的大系统中,小城镇只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方面,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实现中国的城镇化选择和实现途径都很多。
以上可以基本得出,目前国内对小城镇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对是否应加快小城镇建设问题仍有争议,有的认为意义重大,应加快发展,有的则与之相反,认为应重点发展城市。(2)不少学者对小城镇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3)对小城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4)对小城镇建设模式、规划体系、制度创新、筹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处于争议中,对小城镇的特色、社区建设、市场化运作等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探索中。目前对小城镇的研究,有的侧重于理论,有的侧重于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制约石家庄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机构养老的推行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严重。一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我国社会根深蒂固,绝多大数老人认为养老机构是专门给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设立的,而自己有儿...
第一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研究现状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地区、国家和城市层面上提高对灾害警觉和应急管理的认识,并将1990年-2000年宣布为...
摘要近年来,在激进的考核机制和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建设资金需求迅速攀升,但是地方政府财力往往无力支撑巨大的建设资金需求,融资发展的趋势越演越烈,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迅速增长。此外,由于《预算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
1绪论1.1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1.1选题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都提到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报告中也...
第2章香港公立医疗的管理体制与机制2.1香港公立医疗管理体制分析2.1.1香港公立医疗发展轨迹在香港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公立性质的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最早的医院是于1841年由英国陆军和海军创办的陆军医院和海军医院。然而...
3.3日照市境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对境外人员管理更加重视,相关法规制度日益健全,政府牵头的社会化联动机制和公安内部分工配合机制已经形成,合力逐渐增强。在强化境外人...
第1章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非法营运车辆随之日益增多。本章对非法营运车辆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等进行详细论述,为后面的问题和对策提供了必要...
第三章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本章从目前行政服务标准体系构建的现状和问题出发,从构建原则、构建思路、构建载体、工作流程四个方面对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突出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为提升行政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供新途径。3.1...
5优化政府职能推动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把双刃剑,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政府是重要的参与主体,政府在文化创...
第3章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工作较前几年已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联动问责机制的不完善,管理观念的滞后以及管理方法技巧的欠缺。这些问题亟待管理部门去解决,舆情管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3.1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