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性管理制度设计(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6 共61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1.3 志愿活动后的认证和表彰。

  在《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中,规定了志愿者的星级认证制度,星级认证制度由省级团委、志愿者协会组织实施。注册机构负责具体认证工作,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认定其为一星到五星志愿者。办法中还规定各级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主要依据注册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业绩,根据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和相应服务奖章。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开展中国青年志愿者评比表彰活动。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规定,具体到我国的众多高校,可操作性不强。首先,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时间登记不规范,大多数高校只有志愿项目和时间的记录,对志愿服务具体时长根本没有记录,这样一来,志愿者星级评定根本没法展开。再者来说,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数以万计,每年能参与到团中央或者所在省、市共青团系统表彰的只是凤毛麟角,这样一来,《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条款,就没有起到切实可行的作用。

  2.2 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完善。

  前文中提到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杰主任说过,人们从事志愿活动究竟出于何种动机,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志愿者也是普通人,他们想通过做志愿服务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无可指责,只要最终的行动结果是帮助了别人、服务了社会,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当我们出台关于志愿者激励机制相关政策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指责志愿者是为了寻求社会回报才去做志愿者的,志愿者在社会、别人最需要他们的时候,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在他们自己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得到社会的一定回报和补偿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说,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制度,在每一个管理环节中融入激励性因素,这样一来,我们就在管理制度层面实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系统内部环境的优化,这会使他们感受到重视和尊重,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志愿积极性,提升志愿活动效果。

  2.2.1 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要想把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工作做好,就必须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注册登记、按照知识类型和技能特长分类入库、志愿经历和服务时长记录等功能。大学生志愿者注册后,分配一个志愿者编号,该编号终生伴随该名学生,类似于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记录该志愿者所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活动时长。

  分类入库的志愿者登记方式,可以帮助志愿者组织在各种志愿活动到来时,从志愿者管理库中迅速提取数据,找到适合的志愿者群体,提高了志愿者招募效率。并且按照专业和特长招募志愿者,相当于“对症下药”,可以节省培训时间、提高志愿服务效果,实现事半功倍。

  2.2.2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培训。

  在企业中,培训对员工而言,是最大的福利,也是最大的激励。同样,对志愿者来说也是如此,要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技能和素质,既是志愿组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需要,也是志愿者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志愿者培训有一定实践的基础上,要使高校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做好培训系统设计,突出志愿者个人需求,注重培训的针对性。通过制定培训需求评价、设置培训门槛等激励办法,引导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培训,同时要建立标准化、针对性强的考核指标体系,改一次性考核为跟踪性考核,加强培训应用个结果反馈,增强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不仅是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效果的必须途径,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也是一种主要而有效的激励方式,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一套有效的培训措施既可以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指导及经验在志愿活动产生障碍,又能维持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忱。要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和服务质量,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

  2.2.3 将志愿服务纳入教学实践计划。

  在校大学生虽然有志愿服务热情,但是志愿活动时间和日常课程的冲突成了他们面临的现实矛盾,虽然在平时的活动组织中,志愿者组织会尽量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但是这种矛盾不可避免。这也成为很多同学不能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

  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教学实践计划中,和学分管理有机结合。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等同到选修课的地位,用志愿活动代替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既解决了学生逃避选修课、不认真参与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的尴尬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志愿活动和课业学习相冲突的难题,还能将志愿服务理念通过教学制度调整内化到大学生心里。

  2.2.4 完善大学生志愿活动认证工作。

  1.将志愿者星级认证和实际社会应用相结合。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的精确记录,每学期,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活动情况进行“清算”,把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真正做实。

  除了星级认证,可以制定一些社会小福利奖励志愿者,比如将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和旅游部门、交通部门联网,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国家旅游区门票、火车票、民航飞行里程等,这样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小奖励,会增加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激励他们将志愿服活动坚持下去。

  2.强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系统的重要性。

  将前面谈到的大学生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和团中央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机结合,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记录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上。团中央、教育部、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合力共举,推动素质拓展证书在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的认可,素质拓展做得好的优秀学生,在公务员考试、教师岗位考试中加分,在企业招聘时优先录取,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义举成为他们的品德名片,为大学生志愿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助力。

  2.2.5 引入科学的志愿服务退出机制。

  制定退出机制,对志愿者队伍进行优化调整。志愿者在参与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后,他们能够了解到志愿文化,并在团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志愿服务组织还能将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学校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这些措施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但因为志愿活动有一定的限制性,有些志愿者无法一直参与志愿活动,在管理这些志愿者时,组织可对他们进行劝退。构建完善的退出机制,这并不是要否定志愿服务,而是构建一个新平台,让有意愿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获得参与机会。退出该志愿组织的大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参与其他组织,因为每个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性质不同、内容也不同。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能够使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受到良好的激励,他们的参与热情将被激发出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