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村中学班主任心理自我修复现状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杜老师
发布于:2019-03-11 共100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多重角色的担当者,班主任既是育人者,又是管理者;班主任的职责过于繁琐,总处于忙碌的状态。农村初中班主任更是如此:他们所面对的学生家长普遍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家庭教育相对滞后,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不闻不问,不关心子女教育,家庭教育跟不上;一部分家长则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同时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选择进城务工,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因为地理位置、环境的相对偏僻,导致资源相对匮乏,使这些孩子的眼界、知识面相对狭窄,看待问题不全面。同时,这些孩子虽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但还存在片面性、偏激性,他们因为爱与安全感的缺失,更敏感与脆弱,需要更细心呵护、更细致全面的引领。诸多现实因素决定了农村初中孩子的教育责任更多的只能落在农村初中班主任的肩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指出“在乡村教育的发展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①。农村初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具有示范作用,作为农村初中班主任,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工作,还必须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引领。他们不仅要对学校负责、家长负责、更要对下一代负责。

  农村初中班主任担任着多重角色,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过高的工作压力会使人产生抑郁、焦虑、自我评价降低、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同时可能导致心力交瘁、情绪冷漠、消极情绪主导、人际关系疏离、心理健康不佳等状况”②。

  如果不能合理的管理、宣泄自己的压力,势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心理复原力反映出面对一定程度的困扰、压力等逆境的情景下,能够合理利用内外部影响因素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动态适应的心理能力。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他们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干扰学生的进取心与自我效能感。作为农村初中班主任教师更不能把师源性的不良影响带给学生。

  近二十年来我国研究者关注到了教师群体的巨大压力,开始把复原力的研究延伸到教师领域,但是他们却没有关注到农村初中班主任这一特殊群体。已有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工作内容等,而忽略了他们在重压下正向、积极的心理复原力。而对此的关注,有助于维系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有必要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复原力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促进农村初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共同健康成长。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可以丰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可以拓展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视角,丰富教师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内容。通过调查统计天府新区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现状,为更多研究者对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数据支撑。

  1.2.2 实践意义。

  笔者调查并统计分析了成都市天府新区 9 所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复原力,以了解其现状;根据调查的结果尝试性从农村初中班主任自身、学校、相关部门、家庭、朋友等社会支持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干预策略(农村初中班主任自身可以充分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学习、做事有计划、合理的宣泄负性情绪、培养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等方式来维系身心健康。学校、教育部门应改善评价体系、注重人文关怀、减轻工作负荷、开展文体活动、增加专项投入、提供培训机会、积极心理疏导等方式提升心理复原力。家人、朋友、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期这些策略能提高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村中学班主任心理自我修复现状研究绪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相关研究。

  1.3.1.1 班主任工作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

  班主任是学校中最基层的管理者,是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校教育方针的贯彻与实施必须依赖与班主任的积极参与配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强调“班主任是学校的重要岗位;班主任必须心理健康;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①。可见班主任工作内容繁多,管理面宽,肩负压力大。顾明远教授认为“班主任的人格和他的工作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风”②。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由此可以看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决定了班主任是集众多压力为一身的特殊群体。陈晓红指出:“班主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力”③。丘志珊强调:“现代班主任的教育的目标应多元化”①。健康心态,是班主任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班主任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邓远平,罗晓,李丛(2012)研究表明“班主任在学生的考试压力、工作负荷和职业期望等方面明显高于非班主任”②。梁进龙,崔新玲(2012)调查出“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建议班主任应主动积极维护身心健康”③。

  以上文献对班主任群体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属性、素养、评价、生存状态、工作内容(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了解学生、后进生的关注)等。而从心理学角度对班主任这一群体本身的研究相对较少。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具备素质包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从以上研究也可以看出:班主任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稳定的心理素质,然而班主任的工作负荷大、压力大、健康水平偏低。

  1.3.1.2 初中班主任工作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

  初中班主任是集众多压力为一身的特殊群体。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过渡期,也是学生生涯发展的关键过渡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着的发展,但心智发育未成熟,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还存在片面性、偏激性。他们无论做事还是情感都存在极大的不稳定因素,极易波动,甚至出现两极性。初中是人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所以初中班主任肩负着拓宽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传递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举止的重任。初中段孩子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初中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更细致、全面,工作负荷与压力必然更大。曹莹雯④,杨爱君⑤,李雪⑥的研究表明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但同时他们的工作负荷比较大,常常感到自己的身心资源被过度透支,失去了工作热情,精疲力竭。经常会出现失眠、易激愤、持续疲乏、食欲不振、肠胃不适,抑郁、焦虑、多疑、无能感等症状。郝丽强调“班主任工作必须以完整的人为工作对象,班主任担当着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⑦。葛明荣,王晓静,梁建芹研究表明“初中班主任是初级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思想的示范者、指导者。他们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与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否积极直接相关。”①,这些文献也提出了提高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比如标准班级制、公平合理的晋升平台;初中班主任自身应扩大人际交往、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等。这些建设性的建议,对本文尝试性提出提高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策略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1.3.1.3 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

  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因为地理位置、环境的特殊性,工作的难度与压力更大:

  学生家长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不闻不问;一部分家长则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同时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选择进城务工,还有一些是离异家庭,这些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不仅兼具了所有初中孩子的身心特点,他们还更特殊:家庭教育的滞后使之爱与安全感的缺失,更敏感与脆弱;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导致资源的匮乏,他们的眼界与知识面相对狭窄,心里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看待问题易敏感消极,处理问题易极端。农村初中班主任必须时时洞察班级动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协调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学科关系、家校关系。农村初中班主任是多重身份的叠加,“他们必须对多方高度负责,常常会陷入人际关系协调的困境”②,导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必然会经受更多的内心冲突与不安,使得他们比其他群体必然承载更多高强度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们不能合理的管理、宣泄自己的压力,势必会影响身心健康。作为农村初中班主任教师更不能把师源性的不良影响带给学生。搜索各种资料与文献,研究者均重点在研究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工作与班级管理,师生关系等。杨可敏(2016)阐明了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承载的压力③。他提到了解决家庭方面的困惑来减轻心理压力正是心理复原力外部影响因素。王仕平在《浅析农村初中中年女班主任的心理保健》中关注到了农村初中中年女班主任面临着班级中的众多压力,工作之余还要牵挂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成长烦恼,这样的状况必然增加更多的压力。

  综合以上文献可知: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具有班主任、初中班主任工作特点的共性,还因为地理位置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农村初中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榜样,引领他们健康成长的重任更多的是农村初中班主任。一个没有复原力的班主任希望培养富有复原力的学生是不实际的。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农村初中班主任更应该关注自身身心健康,必须积极适应并充分利用好内外可利用的资源来提高心理复原力,那么他们的心理复原力现状如何?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

  1.3.2 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现状。

  1.3.2.1 心理复原力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美国最先对 resilience 进行研究,由于学派及国度的不同,对resilience 的定义也存在多种译法:比如“抗逆力”、“积极适应”、“良好应对”、“复原力”、“心理韧性”、“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等①。本文对此的翻译选择了“心理复原力”,它能更直观的反映出面对一定程度的困扰、压力等逆境的情景下,能够合理利用内外部影响因素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动态适应的心理能力。

  1.3.2.1.1 心理复原力的定义。

  因对心理复原力研究的时间、角度、理论背景的不同,研究者都是从现实的现象入手,对其定义也不尽一致。总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作为一种适应结果的结果性定义;作为一种个人品质的能力性定义;作为一种适应过程的过程性定义。

  结果性定义:Rutter(1987)认为“有一部分人能一直有个相对良好的心理结果,哪怕他们遭受了危险的经历或事件”②。Masten(2011)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在面对严重的威胁下的良好适应与发展”③。它反映的是能从逆境中恢复的一种能力。

  能力性定义:Werner(1995)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即使处在极具破坏性的逆境情景之中,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并较好承受的能力④。该观点认为在破坏性程度大的前提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更多的是强调个体本身固有的,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性。Ungar(2008)指出“心理复原力是个人利用各种内外在的资源维系自身健康的能力”⑤。研究的面有所拓展,比如感觉到家庭、社区的福利。

  过程性定义:美国心理学会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使自身处于逆境时,他们不被逆境所屈服,反而积极适应的过程”。Luthar 等(2000)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在危险环境里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强调心理复原力是一个动态的动力性的过程。

  三种定义均认为心理复原力是在一定程度的逆境或困难情景下发生的,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他们有能力使自己恢复过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的观点逐渐趋于融合的趋势。本文对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理解也是一种融合性的归纳。

  1.3.2.1.2 教师心理复原力。

  相比较于心理复原力,教师心理复原力还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各种观点基本与心理复原力的定义相吻合。主要包括五大类:

  能力说:认为教师即便是在负性或逆境中,仍然能够合理恰当克服自身不足与各种压力,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

  过程说:认为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即便是处在逆境之中,他们也能够并善于借用各种支持性资源的复杂过程。

  特质说:Bruntti(2006)“心理复原力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相对稳定的特质,即便是在挫折与压力的环境下,他们也能够的一如既往的坚持做好本职工作”。

  互动说:认为教师心理复原力是与外界环境互动与交互作用并能够被激发的模式。

  综合说:认为“教师心理复原力是内外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①。

  以上关于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定义笔者更倾向于综合说,此种观点是各个因素的综合体的体现,也符合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的各观点的融合,班主任群体正是处于许多压力的负性情景之中,要保证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通过个体与外界因素的交互作用。不仅要自身具备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还要有通过直接的、中介的、调节的方式来降低负性情绪、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心理复原力是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在长期处于高度压力的环境中,能够合理利用内外部影响因素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动态性适应的心理能力。

  1.3.2.2 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1.3.2.2.1 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早期的心理复原力的因素研究包含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把危险因素归结为诱发因素,而对于心理复原力来讲保护因素显得更加重要,研究者们也习惯性的称保护因素为影响因素。本文为了直观,也称之为影响因素。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子一般分为内部影响因子与外部影响因子。

  Werner 在 1955 年开始对夏威夷的贫困儿童进行了达三十年的纵向研究,统计总结出了五大保护因素:“人本身具有的独特特质,个人在受教育的基础上所具备的技能以及个人的价值取向,父母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家长的气质特征,成人的理解与支持,在人生某一重要阶段出现的机遇与转机”①。

  从 70 年代起就有许多学者积极探究因各种原因长期处于生活逆境之中并能战胜各种困难并很好成长的个体,其原因是他们能够积极利用个人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来维持良好的适应。

  Garmezy(1985)研究了“处于糟糕情景中,能表现出较好适应的儿童,总结了三种影响因素:儿童的人格特质,家庭的温暖,外在的资源”②。

  Magnani(1990)通过研究老年群体,得出个体心理复原力与外界的支持影响因素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

  Werner 和 Emmy(2001)等研究着进行了长期性的相关研究,归结出三类保护因素:“个人影响因素(可爱、开朗、分享、良好的社交),家庭影响因素(家庭的情感),社区影响因素(生活中的朋友榜样、楷模、长者、机会)”③。

  Gilligan(2004)“心理复原力从以前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固有特质发展为更有效的衡量一个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④。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主要以儿童、病人、老人为对象,总结出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质、家庭、社会的支持。心理复原力高的群体一般比较开朗、友爱、拥有积极的适应、良好的社交;同时他们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支持。再次他们能利用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朋友的支持、榜样的影响、重要的转机。此外,以往研究还分析了与逆境相关的对应策略:寻找压力的好处、切合实际的规划未来、发展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回避不良因素,强调了内外部因素的结合。由此,本文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水平,寻求更多行之有效的外部支持。安全依恋是心理复原力的一个核心因素,对于农村初中班主任来讲每天过的是两点一线式的生活,他们的安全依恋更多的是来自家庭与学校的支持。而实际生活工作中,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感知自己所处的环境现状是什么样的?有待调查才可知。

  1.3.2.2.2 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

  因为对教师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故关于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王沂剑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重问题”①。而影响因素更多,从心理复原力的概念来看,教师心理复原力同样是由个体的人格特质、家庭、社会资源的支持等要素组成的包含多种因素的复合体②。

  Sumsion(2004)以 7 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影响教师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因素:个人因素(对职业的认同、学习能力、自我观察),人际关系(同事、同伴的支持、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与肯定)。

  Brunetti(2006)以 12 名心理复原力高的高中教师(他们来自于美国较落后的偏僻之地)为研究对象,归纳出了相关因素:“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的接纳、喜欢和学生相处、看到学生的成长),专业的满足感,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同事)”③。

  Howard 和 Johnson 将教师复原力概念中的影响因子分成“外在(家庭、学校、社群)”与“内在”(个人技能与导向)④。

  Beltman 和 Mansfield 整理出影响教师复原力的因素包括个人应对能力、高效能感、个体特征等内部因素,以及学校、学生、家庭、朋友等外在因素⑤。

  从以上对教师复原力的研究也清晰可知:教师的复原力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对职业的认同、学习能力、自我观察力、问题应对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内部影响因素;同事的支持、领导同行的认可、学生的接纳、家庭社群的支持等外在影响因素。要提高复原力不仅要提高本人的认识,主动积极的利用好外部可利用的资源,同时要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农村初中班主任这一特殊群体。

  1.3.2.3 心理复原力的干预研究。

  心理复原力是众多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要帮助个体免遭负性因素的危害,又要尽可能提高个体认知,引发积极反应。而实现积极的适应逆境压力的能力,需要一个发展进程,应关注个人经历困难时期前的能力及经历困难后的积极恢复过程。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复原潜力,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去挖掘和提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了一个心理复原力归因重塑项目的研究,研究时长 12周,帮助学龄儿童培养乐观风格,以此预防抑郁。根据治疗一年后回访的测量,可以看出此项目减轻了参与者的抑郁症状。可见外部支持有助于提高心理复原力。

  “2008 年中国地震大灾难后,党政部门一方面调集了大量的物资,另一方面调集了大量的心理专家前往灾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与复原,让他们今早走出心理暗区,几年后再看当年的受灾幸存者们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可见外部的积极干预是有助于心理复原力的提升”①。周碧岚(2004)在对复原力的进展研究中也提出“复原力的研究应不断深化,从个人复原力到群体复原力;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②。所以,心理复原力在生命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本文试图通过天府新区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现状调查,探寻心理复原力不同背景变量各维度的异同,在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找出相关社会支持,希望能帮助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提升。

  1.3.2.4 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群体范围进展。

  有关心理复原力的最早研究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从对精神分裂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理学研究中开始的。80 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复原力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领域,学者们开始研究复原力的概念、结构、作用机制等。近四十年来的研究界定了逆境的情景前提,并提出了社会的干预策略可以提高心理复原力,研究的对象在逐步扩大,有儿童、学生、病人、医生。

  近二十年来,开始研究教师群体,由此可见,学者们意识到了教师群体面对的压力是比较大的,首先得保证教师身心的健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于是学者们着手教师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研究。比如雷琴婷(2013)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外部影响因素,中小学教师心理韧性得分属于中等偏上”③。史正果(2013)以农村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心理复原力的现状调查,得出了“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原力处于中上水平的结论,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④。王祥等(2015)对贵州 625 名城市幼儿教师进行了“心理复原力的测量,分析各群体的差异与相关,并提出相关建议”⑤。陈玉华(2014)整理近些年来有关教师复原力的核心中、英文文献,“从教师复原力的概念、影响因子、测量、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注重内在因子、外在因子对于教师复原力的复杂作用”①。

  以上都是关于教师群体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研究,但是对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已有的研究证实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的心理压力比普通科任教师的压力更大,而农村初中班主任对青春期孩子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有必要对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的心理复原力的现状进行研究。

  1.3.2.5 已有研究评述。

  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关于儿童及学生的心理复原力的研究大致有 2066 篇,关于病人的心理复原力的研究有 793 篇,而关于教师心理复原力的研究仅找到了 63 篇。可以看出关于心理复原力的研究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关于心理复原力研究的现状分析、有关于心理复原力的因素关系分析、有外界干预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儿童、青少年、病人,对于教师群体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群体范围过于单薄,而心理复原的适应可能在人生各个阶段出现。同时对于农村初中班主任的研究,找到 2210 篇相关文章,大都集中在了班主任的管理技巧、师生关系、班级工作等方面。已有研究都提到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强大的内心,缓解自我的压力,还必须对学生起正向积极的示范。然而忽略了班主任面对诸多压力的情况之下的积极的心理复原力到底怎么样?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获得答案。

  因为不同群体不同阶段都可能会面对逆境与压力,有必要对他们的心理复原力进行研究。本文便选择了需要关注的处于多重压力情景下的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进行心理复原力的调查研究,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为其他研究者对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数据支撑。

  1.4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基于已有的相关理论与研究,通过对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农村初中班主任各个群体心理复原力各维度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尝试性提出提高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复原力策略,提升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引领班级学生健康发展。

  1.5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研究农村初中班主任群体多重角色、多重责任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之下的心理复原力现状: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去分析各种心理复原力维度,对比各背景变量心理复原力的异同,分析心理复原力的现状,并依据现状尝试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了解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整体情况;了解不同背景变量或维度下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的差异;尝试提出农村初中班主任心理复原力提升的可行性策略。

  1.6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整理归纳已发表的论文、期刊、网络中相关文章与资料,在此基础之上选出真实可靠、科学性强、对本文有指导性的相关资料予以借鉴。以便敲定该论文的探究方向和探究实质。

  问卷调查法:采用杨立状、吕兖周在 2008 年翻译并修订 Friborg 和 Barlaug等人 2005 年编制最新的共 33 道题,六个维度,七级评分法的<<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对成都市天府新区不同班额、班级性质、班级人数、班主任形式的 9 所农村初中共计 219 名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生育、学科、职称、教龄、班主任年限的班主任为对象进行调查与分析。

  访谈法: 依据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的 33 道题、六个维度的内容制定访谈提纲。在本研究对象中抽取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共计 15 名班主任老师进行访谈。

  1.7 研究工具。

  基本人口学变量问卷: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学校班额、班级人数、班级性质、职称、收入情况、所教学科、教龄、班主任年限等个人基本资料。

  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采用杨立状、吕兖周在 2008 年翻译并修订 Friborg和 Barlaug 等人 2005 年编制最新的 7 点语意差异式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①。该量表是Friborg和Hjemdal等人1998年对成人心理复原力的保护因素与易感性因素的变化产生了兴趣,但只找到了 Wagnild 和 Young 所编制的包含个人能力和对自我与生命力的接纳两个维度的弹性量表,但只对老年人样本有良好的效度。于是他们经过大量文献研究,2001 年得出心理复原力的 15 类保护因素,并编制成 45个题的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RSA),总体内部信度为 0.93。2006 年他们将原有采用里特克式的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修改为 7 点语意差异式量表,以一个包含 482人的样本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保留了 33 个项目:“包括个人对自我感知和未来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六个维度,测量个体能够有效利用内外部保护因子帮助个体承受在逆境或压力情况下不适的事件。该量表采用 7 级计分,将一半问题的叙述放在左边,一半放右边,以提升量表的效度并减少默许偏差。其中 2、4、5、7、10、11、12、24、16、17、18、20、21、23、25、26、27、29、32 题采用顺向计分,其余题采用反向计分,统计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复原力水平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 0.76 至 0.86 之间,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较好地区分健康人群与病态群体”①。数据统计工具:本文采用数据统计软件 spss19.0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1.8 课题的创新性。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面对冲击性事件的多发性,心理压力的多维性,从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复原力的角度进行调查统计,了解现状,依据现状尝试性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以心理复原力为研究点,选择农村初中班主任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便是本文的创新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