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归纳总结出国内外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选定银川市西夏区十二小、金凤区五小、兴庆区二十一小和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对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依据W.Dick &L. Carey的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设计出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案。在实际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发现,本研究的教学设计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本次研究,形成三条结论,第一是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有效的提髙进行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有意义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获得自信心。第二是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必须依据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式对所教内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并充分遵循微课教学设计的三大原则,最后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是在使用微课教学时,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笔者通查阅微课的相关文献,调查微课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将微课带进真实的课堂进行实践,为此为小学语文微课教学提供了三条建议。
首先是教师应时刻关注当今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笔者在调查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对微课的了解甚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微课己成为热门话题,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时代发展,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时刻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是教师应对微课教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尽管部分教师都认同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并将其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中,但是由于语文教师缺乏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只是把网上下载的或自己制作好的微课套入到原有的教学模式当中,致使微课的真正作用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对学生帮助不大,从而使语文微课教学失去有效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为了使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具有实效性,要加强语文教师对微课教学的理解,加强教师对语文微课教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的意识。最后是应给与广大老师有关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培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应用的微课来自于网上下载,亲自制作微课人数屈指可数,经过访谈得知主要原因是对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同时,他们也期望如果有专门人员给与培训更好。因此,教育主管人员应釆取措施及时给与教师这一方面的培训,让宁夏地区的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此使学生更有意义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梳理与探讨微课的相关理论,调查并分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依据迪克凯瑞的教学设计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并将此方案带入真实的课堂中实践,以此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状况。但是由于本人缺乏经验,致使本研究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在设计和制作微课这一方面,还不太熟练,有待进一步去学习并完善;同时,由于本人在校实习的时间仅有两个月,所以实验的结果有待进一步去观察、验证。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着作类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2]黄甫全,曹文婕主编.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7).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4]江平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08).
[6]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7]倪文锦主编.语文新课程教学(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8]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9]周建平.小学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7).
(二)学位论文
[1]胡洁妇.M00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以“计算思维”微课程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05).
[2]黄晓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05).
[3]刘新英.中学数学微课程设计设计与应用研究一以可汗课程模式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05).
[4]唐泽.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05).
[5]王曙明.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概念[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4,(05).
[6]辛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07,(04).
[7]周洁.基于微课程的体验式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05).
[8]郑秋芳_信息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D].江苏:苏州大学,2010,(09).
(三)期刊类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5).
[2]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文化新技术,2013,(05).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1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课堂教学研究,2013,(05).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一65.
[6]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2013,(04).
[7]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一69.
[8]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
[9]刘文忠.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372012,(11).
[10]刘超.微型学习研究综述[J].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03).
[11]罗刚淮.从“微课微型课题,微型讲座”例谈教师的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0):47,49.
[12]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10.
[1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一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幵放教育研究.013,(01):67一75.
[14]梁月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话教育,2012(319):71一76.
[15]刘静波.构建为学习生态系统一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9一11.
[16]李玉平.微课程一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17]李小刚李小刚,王运武.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18]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19]吴靖,夏斌.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45一46.
[20]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小学电教,2013,(10).
[21]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22]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J].基础教育课程,2013(02):94一95.
[2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24]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5]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02).
[26]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6):46一47.
[27]钟显添.“微课”小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3,(16).
[28]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3,(30):52一53.
[29]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0]张晓君,李东哲,陈雷.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3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
[3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一14.
二、外文类
[1]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Crosslin,M. Microlectures: A constructivist's dream come true[J]. EduGeek, 2009,(04).
[3]Joan Van Duzer: Just一in一time teaching for critical topics and skills[J]. HSU.2010,(13).
[4]EDUCAUSE.7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lectures[J].2012,(02).
[5]KeeT P. The One Minute Lecture [J]. Education in Chemistry, 1995,(32): 100一101.
[6]LeRoyA. McGrew. A 60 一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7):543一544.
[7]Brady,A. Microlectures in distance and online learning[J], 2010.
[8]THEOHUG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R].Fourth Media in Transition conferencerThe Work of tories,2005,5.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