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种种微事物的涌现,ip然将我们带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也出现很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等,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运用微课学习。在应用微课教学或学习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微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本章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微课的概念,进而又阐述了微课具有的特征和类型以及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微课简介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
“微”字,原来是一个常用的语素,可构成稍微、微小、微乎其微,如今,“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示着很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电影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释放出了大能量,这种种微事物的涌现,然将我们带入了 “微”时代,与此同时,教育领域也出现很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等,目前有很多人在运用微课学习。
那么,微课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对微课概念的界定有很多种,众说纷绘,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概述,但不同之中有相同之处。
国外,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实际教学内容。
在国内,首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他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之后深圳市李玉平教师幵发了一系列以数字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微课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所以魏亮(2013)在《走近微课程》一文中指出,微课程是一种由PPT (幻灯片)转化而成的教学视频文件,由文字、画面和音乐共同组成,一般没有解说的声音,时间长度为几分钟,甚至可短至一分钟左右、还有的学者认为微课是记录教师上课情景中5-8分钟的精彩片段,如吴岚岁(2011)在《佛山“微课堂”网上受热捧》一文中,指出“微课”是中小学教师把自己上课的情景做成5-8分钟的精华片段,并上传到网上供所有人免费公开收看,不再是长达四十分钟的“公开课” 3。综上所述,其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以视频为主、短小精悍;不同之处在于这段视频采取的制作方法,或是通过ppt软件转化而成,亦或是通过录屏和摄像软件录制下来的一段视频。那么笔者将微课定义为:
微课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ppt软件或录屏、摄像软件等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讲解或编辑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本研究制作的微课以视频为主。
二、微课的类型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微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针多不同的内容,制作出来的微课也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微课,由此很多学者对其类型进行了划分,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国外,微课的维形是以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Lee提出的一分钟课程为代表的微型教学模式。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并向中小学征集各科微课视频的是佛山市教育周的胡铁生教授,获取途径是将原有的教学资源库选取精彩片段加工改造或录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讲解的一小段。同时胡铁生(2011)在《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一文中,将微课划分为四种:分别是服务于教师的微课程、服务于学校的徼课程、面向学生的微课程和面向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微课程。而这四种类别由包含很了多子集。如服务于教师的微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微课程、班级管理微课程等类别。魏亮(2013)在《走近微课程》一文中,从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上将微课划分为相对应的类别:按课堂教学方法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等十一类,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等五个类别。可以看出,第二种分类是针对课堂教学,也就是属于第一种服务于教师的微课程,只不过对其进行了更加细微的划分。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微课的类型主要从制作方法和针对的对象两个维度来划分。
1.从制作方法上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ppt转化而成的微视频,这种视频由文字、图画和音乐三部分组成,即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字故事。第二种类型是课例片段,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操作人员将精彩片段拍摄下来的一段视频。这种视频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长达四十分钟的公开课。第三种类型是教师自己通过录频软件针对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习题等)录制下来的一段视频。区别之处在于没有学生。本研究制作的微课主要以第一种和第三种类型为主。
2.依据不同的对象来可划分为服务于教研活动的微课,服务教师课堂教学的微课和面向学生或家长的微课等。
三、微课的特征
(一)主题突出,短小精择
“微课”是针对教育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如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等)的剖析,亦或是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回顾我们以往的教学是为了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而设计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恰恰相反,微课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规划、设计而成的。正因为微课针对的点小,目标明确,所以相比传统的教学微课的主题就更加突出。
“短”指的是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精”指的是内容精简,因为微课是针对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是小问题、小故事、小策略等,所以它的内容很精简,不拖泥带水。我们传统的公开课或精品课等教学资源是录制下来的整个教学过程,上传于网上,因为针对性不强,所以点击率很低,导致这些资源流于形式,没有完全应用起来。而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会择其教师授课中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录制或是教师个人针对某个知识点制作而成,再上传到公开网上供所有人免费收看,如凤凰微课、佛山微课等,点击率非常高,这说明它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
(二)资源类型多,视频为主
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但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的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等,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只要目标单一,指向明确一类型的问题的都可以制作微课。
(三)资源容量小,使用方便
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简决定了资源容量小,一般不超过几十兆,所以视频格式一般为流媒体格式(如flv、wmv等),支持网络在线播放。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只要有电脑或手持移动手机或ipad等,都可以在线播放,或可以灵活方便的下载下来保存到电脑或移动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资源共享,同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第二节 微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瑞士皮亚杰依据人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率先提出了建构主义,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斯拉文称其为一场教育心理学中的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阐述了学习的含义和方法,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简单是教师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等他人的帮助,运用相关学习资料,以有意义、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1;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灌输者。
微课是当前媒体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实际教学内容。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课,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
二、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1932年,着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时的能力表现与思维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历程。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依次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至以后)。由此看来,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正好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虽然能依据具体的事物进行逻辑运算,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要联系具体的事物,缺乏概括能力,即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必须依赖于具体的事物,除此之夕卜,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易分散,持续时间短暂,大约在20分钟左右。而短小精悼、主题突出是微课的一大优势,短指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15分钟;精指内容具体,指向明确,与小学生认知特点相吻合,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注意力集中的短时间内有意义的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微型学习理论
微型学习最早由Theo Hug提出,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 2。后来很多学者对此也有不同定义形式,但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微型学习中的“微”体现在时间的简短和内容的模块化上。Theo Hug从时间、内容、课程、形式、过程、媒体以及学习形式七个方面概括出了微型学习所具有的特点。如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容主题小、学习形式碎片化等,微课是微型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持久性差,而微课具有“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特征,很好地符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直至弄懂,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微型学习理论为微课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