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580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以青岛市为例

  教育网络舆情的发源、传播离不开网络的发展。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都使得网络舆情的发酵时间大大缩短,扩散范围进一步扩大。只有充分了解目前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才能为下一步的合理应对育婴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确保研究的可操作性,特此选择青岛市作为主要的研究地点。

  一.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发源渠道

  新浪、网易、搜狐在1997年兴起。2000年各类新闻网站自创的互动社区论坛开始被网民热捧,以腾讯QQ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也开始拥有大量注册用户,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内测,腾讯微信、陌陌等一批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相继问世,也受到了中国网民的青睐。在网民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中国网民访问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活跃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人注册了一个以上的社交媒体账号,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交媒体的中国用户数量还将迎来新一波的增长。

  目前,青岛市多数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发源于微博和论坛,其中论坛多以本地网民习惯使用的本土论坛为主,通过微博“爆料”形式所产生的舆情传播力增长也非常迅速。随着手机微博客户端的广泛使用,目前微博的传播力要高于论坛。

  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当之无愧成为“草根”记者,他们借助电脑、手机等传播工具发布、传播舆情的能力愈来愈强,目前舆情发酵的常见模式是“论坛、微博首先爆料——电视、报纸等传统煤体跟进报道——论坛、微博引发更大热议”。传播路径发生改变,导致微博、论坛成为了舆情的起点和扩散平台,因此及时把握微博、论坛上关于教育的舆情信息,是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合理进行舆情应对的重要手段。

  (一)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作为本土的新闻网站,青岛新闻网是青岛市目前最大的网上新闻发布中心,该网站下设的青青岛社区是山东地区最大互动社区论坛,263个子论坛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在全球中文论坛排名第27位,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和世界近100个国家的注册用户,总数超过290万人。社区用户中山东网民超过60万,其中以常驻青岛的网民为主。青岛论坛是该社区的主打论坛,也是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城市论坛之一,每天有千余条的新帖出现,热点网络事件也多在此产生。青岛某中学学生午餐中毒、青岛某高校大一女学生坠楼身亡等热点事件均在此论坛由网友发布并传播形成网络热点事件。本文中涉及青岛市的研究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二)半岛网等其他网络媒体的互动社区

  目前半岛网的半岛社区、猫扑青岛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网络媒体的互动社区,也都是青岛网民比较活跃的网络平台。

  1997年10月建立的猫扑网也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猫扑现有地方站包括:猫扑青岛,猫扑苏州等是个分站。

  1999年3月天涯社区启用至今,注册用户超过8500万,主打论坛、博客、微博。

  2004年2月27日创建的半岛网,来自山东省的网民占86%。

  同时,针对手机大力开发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很受欢迎。

  百度贴吧号称是全球最大中文社区。截止到2013年,注册用户突破6亿,每日超过20亿次的浏览量。

  (三)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我国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已然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到2013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达到近3亿,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了微博之外,新媒体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发出多种应用形式,正在日益获得更为广泛的e用户群【14】。

  其中,新浪微博于2009年9月25日开始内测,140字以内的消息和快捷的发布赢得了网民的青睐,目前发布信息的渠道分别有网页、手机客户端、WAP页面等,此外还可通过API发布。

  微信是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信息。朋友圈、公众平台等个性化定制也吸引了众多网民注册。

  据称,到2013年10月用户数量已达6亿。与可用电脑、手机登陆的微博不同,微信个人客户端主要限于智能手机使用。

  二.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话题种类及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成为常态传播模式之一。教育行业也面临同样情况:一方面,社会的不断变革影响到教育行业及网络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行业的发展也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网络舆情的发展。

  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笔者将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作为本次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基准研究平台,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该社区的教育类帖子进行检测,共监测到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1437条。以图文对照的形式,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舆情主体进行舆情话题种类、热点舆情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走势研判,旨在探索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改进策略。

  (一)2013年度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发布数据图

  2013年,笔者以日常监控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年1437条舆情进行遴选,选出了24起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系统中影响比较大的典型舆情案例,选择标准为该社区人气最旺的青岛论坛中点击量过万次或跟帖回复达200条以上的帖子。其中全国性舆情有3起,区域性舆情有21起。笔者以列表形式呈现,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如表1所示)。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通过对上述典型舆情案例的跟踪,笔者发现,网民对不同舆情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也有很大区别,而且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在表达舆情时通常会夹杂个人的主观意志。根据笔者的监测,在选取的24起典型案例中,安全事故类共5起,网友关注度最高,点击量均超过10万次,师德师风类共5起,点击量多超过5万次;学生减负类共6起,点击量多在3万以上;升学、考试类共2起,点击量超过1万;其他类的典型舆情涉及学校日常管理的居多,点击量多在1万次以上(如图6所示)。

  论文摘要

  在本地论坛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网民普遍对当地的教育舆情更加关注,而对全国性舆情参与度明显降低。“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现象的普遍存在,是由于政府部门更多关注本地网站民生信息,网民也会更倾向浏览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本地网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今后的舆情监控工作中,也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教育状况和特点,加强对本地网站、论坛的日常监测工作,开展针对性的舆情引导,尽可能在本区域的网络平台有效控制舆情。

  (二)2013年度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话题种类

  笔者将监测到的1437条中小学教育舆情的具体内容,根据话题种类不同,分为安全事故、考试招生、教育管理、师德师风、政策法规、学生表现和其他7个类型。其中教育管理类的舆情最多,占到35%。安全事故类和考试招生类分列二、三位,占到23%和16%,师德师风类占12%,学生表现类占8%,政策法规类占4%,其他类占2%。(如图7所示)

  论文摘要

  笔者的监测显示,网民热点的十大话题如下(排名不分先后):中小学课业负担、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学生午餐安全、教师收授或变相收授礼物、教育乱收费、择校择班、考试、学生装质量、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班级管理。

  (三)教育网络舆情发展走势

  从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分类来看,可以分为突发性和周期性两个部分。突发性网络舆情一般难以预测,无法依据时间规律来研判舆情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而周期性网络舆情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发生的特定舆情事件,这种舆情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预测难度不大。根据笔者两年的跟踪调查,目前,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主流是比较平稳的,周期性的网络舆情通常在开学季和升学季处于高发期,而在寒假和暑假期间,周期性网络舆情的爆发率略有下降。

  从2012年和2013年中国教育舆情整体走势和笔者的统计数据来看,年初伴随着中小学的开学,教育网络舆情的发生数量稳中有升,3月份出现第一个舆情小高峰;4月份网络舆情呈现平稳下降的走势,而5、6月份,由于有小升初、中考等敏感节点,这一时期的教育舆情主要集中在升学、择校等;7、8月份恰逢暑期,教育舆情数量不多;一般在9月开学季,教育网络舆情的数量又会骤然升高,会出现一年中教育舆情的第二个高发期;而在第四季度教育舆情又会趋于稳定。突发性网络舆情在全年的发生数量比周期性的略有下降,但在时间分布上无法做出具体统计。

  同时,相似话题的网络舆情出现频率也有所提升,如学生午餐安全问题、课业负担问题、升学择校问题等等,每年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某一时间内反复出现,究其原因,一是以上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公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各网站论坛、意见领袖在背后起到了“推手”的作用。

  尽管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整体处于相对平稳的阶段,但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舆情应对方面,还缺少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因此造成部分舆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应对不当而呈现出高危舆情的态势。

  三.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呈现特点及成因分析

  为了更为全面、详细的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现状,笔者同时展开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于2013年12月在青岛市区采用便利抽样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98份。笔者统计分析后获得本次调查数据。同时,2013年10月1日-12月31日在青岛市部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中选取了20名被访谈者,就教育网络舆情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本次问卷设计以中小学家长和其他市民为主,主要考察公众对教育网络舆情的了解程度,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舆情应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已回收的98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81.6%的参与者表示平时比较关注教育及相关行业,有61.2%的参与者每天上网都会浏览教育类网站或教育行业相关论坛;对笔者在问卷中设置的“海南校长带女生开房案”、“青岛某中学食物中毒事件”等舆情案例,45.9%的参与者表示比较关注;而有48.9%的参与者认为目前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网络舆情的应对基本不及时,32.6%认为比较及时,仅有12.2%认为非常及时。

  (一)舆情特点

  结合本次问卷和笔者的日常监测,可以得知2013年度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呈现出如下特点:

  (1)移动互联网“爆料”增多。如果说2013年之前,网民习惯于用电脑讨论当下热门话题,那2013年便是移动互联网大放异彩的一年,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用户热衷于用手机编辑文字、拍摄照片和短片,随之将其发布在网站论坛、个人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教育行业任何不完美的细节也都有可能被作为网络话题。教育类网站和官方网站并不是教育舆情最为集中的地方,反而在一些主流网络论坛、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平台能搜索到大量的教育舆情,这也是令学校最为头疼的地方。

  (2)舆情传播模式发生改变。传统新闻媒体开设了新闻热线,并设置了激励性的奖金,希望受众能通过电话热线爆料,但效果并不明显。记者们更热衷于从论坛、微博、微信里寻找新闻线索。发源于网络的舆情,逐步转变为从论坛、微博到传统媒体的扩散,经由传统媒体的炒作再由网友转载到各大网络平台继续讨论。在2013年笔者监测到的1437条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案例中,有超过45.2%的案例中有自称媒体记者的ID跟帖,要求继续参与采访;有超过22.2%的舆情案例被传统新闻媒体作为当日或第二日的新闻报道,其中85.5%的报道被转载到论坛。

  (3)舆情内容以微观层面居多。教育行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学生是否能健康快乐的发展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这一点在教育网络舆情中体现的也很鲜明,话题多聚焦于“中小学生个体发展”,与学生利益密切的微观层面的问题都有可能被网友拿来讨论,尤其是学生安全、课业负担、公平正义等具体问题。笔者发现,广大网民虽然关注教育的发展,但教育行业的宏观发展并不是关注的焦点,如教育产业化、教育行政化、教育政策等等,网民兴趣缺缺。

  (4)网民负面情感表现突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对待不同事件都有不同的情感表现,根据公众对各个舆情事件的态度,笔者将其分为正面(如高兴、支持、同情、赞赏等)、中性(无明显情感倾向)和负面(指责、批评、反对、冷漠对待等)三种类型。笔者在监测中发现,公众在针对中小学教育舆情的跟帖回复里,78.1%的回复带有负面情感表现,这种负面情感的表现在安全事故类、考试招生类、师德师风类的舆情案例中表现尤为突出。网民在回复中的言语也较为激进,会出现“学校管理不善”、“现在的教师都只认钱” 、“苦了学生和家长”之类的评论。

  (5)政务微博发挥积极作用。问卷调查中,100%的参与者都希望出现教育网络舆情时,官方能及时进行解释或回复。由于网站论坛的管理模式和网民的阅读习惯等原因,即使涉事单位能在1小时内回帖,也极有可能已经在第二页或以后的位置,网民只浏览主题帖后就加以评论,跟帖回应极有可能“淹没”在其他的评论跟帖里被忽略,不利于官方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向预设目标发展。在舆情尚未扩散前,作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自媒体”——政务微博就能发挥传声筒、扬声器的作用,官方回应可以发布在政务微博里并加以置顶,同时@给重要的媒体和意见领袖进行扩散。

  (二)舆情成因

  问卷结果显示,64.2%的参与者认为教育舆情出现的原因是“确有其事发生”,10.2%的参与者认为是“网友捕风捉影”,5.1%的参与者认为是“媒体恶意炒作”。笔者深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家校缺乏沟通。中小学的学生处在未成年阶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目前很多学校为了改善家校关系,组织开展了家长义工团、家长学校、家委会、校委会等,但教师与家长缺乏沟通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家长和教师缺乏沟通策略和沟通障碍,导致许多家长对学校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有唱反调的现象出现。

  (2)“官腔”回应现象严重。问卷结果显示,51%的参与者认为目前官方回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官腔太重,这就导致网民的不信任感增加。“这是个别现象”、“我校一直重视加强此项工作”、“我们将严肃查处,一旦发现,绝不姑息”等官方回应用语频现,进一步导致了网络里针对中小学教育的负面声音和负面情绪逐年增加。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官方回应及时、准确,网民依然嘲讽、怀疑不断,认为回应中的各种细节多是“造假”。

  (3)教育教学工作存在漏洞。繁杂的学校事务导致学校无法顾及到所有师生及家长的实际情况,在交流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师生、家长存在抵触情绪在所难免。而学校管理者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工作漏洞的话,就极易引发舆情的发生。

  (4)媒体热衷于炒作教育类新闻。《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第五版)给“炒作”一词这样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15】。为了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网站论坛的管理员也会酌情对一些民生话题进行炒作,如教育类话题、城建类话题。根据两个年度的监测,在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的青岛论坛每两天平均有一条教育类舆情被放置在置顶区,两年期间共有约60天曾出现两条教育类舆情贴子被同时放置在置顶区。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