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基于“义和文化”进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267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部分 基于“义和文化”进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基于“义和文化”进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学校现状决定需要进行课程整合

  有了培养目标,需要做的是寻求一个促进学生向着目标发展的合理途径。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学校的整体改革和文化建构。如上所述,我们想到了课程整合。为什么要实施课程整合?我们对学校现今存在的问题做了如下分析:

  1、狭小:班额 30 以内,规模小;学校教室有限,可用地方少;孩子们的和社会接触少,眼界相对狭窄。

  2、传统:自 1940 年建校,历史悠久,校风朴实。但是缺乏创新,没有活力。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风气较为严重。

  3、多元:生源来源多元,当地与外来务工结合;家庭背景不一,难以融合。学校学生有一半以上为外来务工子女,父母艰难经营,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外来务工子女少有接受学前教育的,与本地孩子相比,学习和见识不足(指城市生活中的见识),特别是,他们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有一种被隔离感,加上拮据的家庭条件,致使他们自信心不足,与本地孩子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羞涩、畏手畏脚、对前途不乐观、卫生习惯不良等也是其突出特点。

  4、分散:课程相互独立,全面但是分散,如一盘散沙,彼此割裂。学校16 名教师,开设 11 门课程,人均担课 4—5 门,备课 4—5 本。术业无专攻,有干劲儿但是不知道怎么办。

  学校内部的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各个学科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学科教学大都以完成本学科的指定性任务为目标,至于学科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往往不在教师的考虑之内。100 多年前(1899 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的演讲中就曾经批判过这种学科割裂的现象,他说:“……教育的同一性烟消云散了,各门学科变成了离心的,这门学科完全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那门学科完全是为了达到另一个目的,直到全部学科变成完全是互相竞争的目标和互不联系的学科之间的这种妥协和大杂烩。[20]”“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向‘深’发展的,小学教师总忘不了督促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21]”,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彼此隔裂和盲目深化,最终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甚至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如果罔顾他们还带有幼儿的特点而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话,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再比如,山东省编写了诸多地方教材,并以督导评估的制度予以保障这些地方课程的开设,事实上,这些地方课程往往跟国家课程存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果按照“开齐开全课程”的原则进行实施的话,岂不会浪费学生们的生命?

  还有,即便是国家指定开设的《品德》课程,如果主要以课堂上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的话,或者,即便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那也只是在观念层面所开展的道德教育,这样的学习方式把真实性的学习经历剥离开来,如何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呢?总之,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尽管某种程度地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但是,由于制度化的教育客观上具有各自为政的特性,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关照到学生的实际,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从责任和使命出发——为了促进学生们学习的增值,至少不浪费他们的生命,需要从终生学习的视角,开设综合类课程,并从学习与生活一体化的角度,大胆整合课程,让各门课程的学习彼此沟通起来,一致性地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学生发展状况需要课程改革

  前已述及,我校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开发专门的课程来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如心理辅导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而这些课程的开设,尽管需要做一些“加法”,但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需要跟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融合起来实施。因此,我们选择把课程整合作为建构义和文化的一个原因还在于,课程整合指的是学校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也就是说,我们期望依据国家政策,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融为一体,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能够一致性地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面对义和小学部分外来务工的特殊学生群体和义和庄本地的孩子们,面对学校的现状,我们也注定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照搬一些兄弟学校的成功教育经验,而必须直面现实,从课程改革入手,建构一种合适的学校文化,唤醒孩子们,让他们对前途充满希望,踏实而温暖地生活在这个校园里。让这群平民子弟甚至是贫民子弟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校园成为他们的避风港湾、未来成长的加油站,成为与那些大都市的孩子们一样能够建构自己精彩童年的地方,让学校成为他们今天向往、未来念念不忘的地方。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职责。

  二、基于“义和文化”进行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教师素质和年龄的优势:学校教师总体平均年龄 36.4 岁,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趋于年轻化,35 岁以下 10 人。有努力上进的强烈愿望和主观能动性。全体教师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对于农村孩子教学的相关经验,对工作有严谨认真、踏实负责的基本态度。学校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工作不会为关系所累。老师们彼此之间和睦融洽,互敬互爱,团结一致,勤勉努力。

  (二)学校规模的优势:义和小学是历下区规模最小的一所学校,学生172 人,教师 21 人,其中公益岗 5 人。共有六个教学班。学校规模小,学生少,最利于开展自选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功能教室,真正落实实践,方便于教师逐一指导,方便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把课程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同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学校规模不仅适合实验的开展,更适合实验的调整和监测。

  (三)家长的迫切需要和大力支持:多年以来,义和小学处于闭塞和落后的状态,在全区教学质量低,学生活动少,孩子们眼界狭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家长们都是处于低生活水平的群体,既迫于生计整日奔忙,没有时间陪伴和管教孩子,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学校试行教育改革,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带领孩子们真正实践,动手动脑,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出路。实验前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 99%的家长对学校的改革抱有支持态度(附录 3),大家都盼望着学校能够采取措施,促进孩子发展,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四)教育局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历下区是济南市的文化大区、经济大区,近几年对教育尤其重视。2013 年,历下区政府投资教育为 4.3 个亿,2014年达到了 6 个亿。区教育局大力支持每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校长大胆尝试,提供了更为宽松和有利的政策,并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教育局于 2013 年投资修建了校园操场,并为每个班级提供了最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学校准备开始改革时,教育局先后提供额外办公经费 5 万元、特色课程实施经费 6.5 万元、家长学校与社区教育经费 3 万余元作为支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