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1030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对策

  一、制度化班级管理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班主任自身观念需提高

  班主任管理观念和个人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制度化班级管理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班主任在管理实践中缺少指导,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出现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在访谈中,大部分班主任提到:希望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希望参加班主任培训,但是机会太少。以笔者为例,担任班主任工作近十年,但接受过的班主任培训少之又少,目前所使用的班级管理方法都是比较陈旧的。甚至有些错误的观念也很普遍:管理班级就是维持班级纪律,或者只要制定了班级制度就能管好班级。年轻班主任也只是模仿老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无从谈起。

  此外,很多班主任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制度化班级管理就是要使学生受到制度的制约。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最殷切的期望就是被肯定,一些班级制度,对于惩罚的规定远远多于奖励的规定。学生一谈起班规,总是有苦说不出,稍有不慎,就会违反。每天都谨小慎微地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其心情可想而知。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整天罩在学生的周围,限制学生的言行。在少的可怜的奖励规定中,对于学习成绩的规定则占了大多数,在这方面成绩好的学生是比较有利的。而对于差生则只有被“扣分”的份。所以现行的班级管理制度过于看重学生学业成绩,缺少对差生的关注。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不只是在学习方面。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在施行中其后果是“差生更差,优生更优”。

  (二)应试教育导致制度制定中缺少人性关怀

  1.学校考核过分重视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对学校考核的导向作用使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过分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访谈中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初四的班主任老师认为片面追求文化科成绩,影响了班级目标的确立,进而在班级管理制度上会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现阶段,初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在考核班级时首先看的就是班级成绩。一个班级的成绩若能排在级部前茅,领导则会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扬,若排在后面,则会责成该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全面反思。一句话:成绩好可以遮百丑。在这样的思维的引导下,许多班主任则会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不可避免的会把提高成绩作为班级管理的首要目标。因此,班级管理难免陷入忽视民主性、科学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境地。

  2.制度化管理表面化、形式化
  
  很多学校的政教处每学期开学之初便会要求班主任制定班规,予以量化,并要贴到墙上遵照执行,每周还要把学会的得分情况上报到政教处。可是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开学前几周政教处检查之后便不再过问。使得许多班主任上传量化积分变成里例行公事,有的甚至造假,如此一来,“制度化班级管理”便徒有虚名,班级管理又回到以前的老样子。另外,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学校在形式上是实行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不按规定办事,却不遵照执行,领导把自己的决定当成“圣旨”,制度成了摆设。

  (三)师生地位不平等导致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我们班级管理的主体应该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学生。在越来越注重班级学生主体管理的今天,无论是班级管理中的哪一方都不应该牺牲或阻碍另一方的发展。班主任对于一个班级的发展固然重要,但班主任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学生背后的引导和支持,倘若班主任们走到幕前,班规只会沦为班主任手中的“大棒”。因此,班主任过多的以领导者的身份干预班级管理使造成实施过程中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的另一个不公平现象的原因: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价观念,使得在制度运行中出现新问题时,学生总倾向于找班主任解决,这时的班主任“越俎代庖”,就成了家常便饭。这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并不是平等的的参与到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中,这样的班级管理也难言公平。在访谈中有班主任对笔者说道:我们班的学生在我面前都是很遵守纪律的,可是到了其他任课老师的课上就不行了,根本不听别的老师的管教。这样的情况出现其实是班主任以领导者的身份过多的干预了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学生本身就对班主任有依赖心理,加之班主任的越权管理,对于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便不再遵照班级制度的规定去执行,而是直接找班主任来“裁决”。致使班级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让学生组织发挥作用,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组织,让制度在动态中变得富有生命力,是制度化班级管理得以长久实施的主要原因。

  二、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在我国目前的师资培训中,比较重视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然而对于班主任这个重要的角色的培训却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班主任培训体系,使班主任的培训工作常态化、系统化。这样才能使班主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无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只有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才能使班级教育管理走上科学化的轨道。所以班主任必须抛弃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学生观。班主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所以班主任必须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把新的教育观念体现在班级制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作为制定制度和班级管理的出发点,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只重视成绩,把制度当成压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工具。此外,班主任还要树立科学积极的学生观。在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规的制定、执行、评价过程,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教育和管理的出发点,承认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中,以学生为本,既要保持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又不完全依赖管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班级管理方式。[23]

  2.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育家叶澜指出:“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24]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作为管理的起点、顺应人的秉赋、提升人的潜力,全面而完整的地关注人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首位,人是所有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中心,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当前管理教育形势下,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和管理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的内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层是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追求高效运作实现教育目标,通过竞争活动提高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自主性,从而使管理优化,创造一流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效果。

  (2)实践意义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管理班级不是为了压制学生而是应该与学生有心灵上、感情上的沟通,和学生成为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有利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班级工作的开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感情的顶峰。”对学生采取春风化雨式的疏导比冷冰冰的制度管理更利于学生的转变。笔者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应该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才会有可能疏通学生心理上、感情上的结。任何高压政策、强制手段都行不通。

  因此,学生没有参与或没有认可的班级制度,学生在主观上没有遵守的意愿更没有义务去遵循和执行它。由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并在全班通过的制度,学生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和认可,在行动上更会自觉遵守,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既对学生起到了约束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还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遵守纪律制度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也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传授知识虽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却不是全部。相比之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则显得更为重要。在班级管理中不能没有制度的约束,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制度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实施策略

  (1)制度的制定要以人为本

  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中,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首先是人,是具有独立个性品质并且身心正发展着的人,而实行任何形式的班级管理的目的也是希望那些个性独立的学生发展的更好。所以在制定班级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使制度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切不可由教师制定好后,或者直接拿来主义,强迫学生遵照执行。

  我们应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若要切实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就要“广开言路”。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不能是班主任和班委干部说了算,而应听取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采用无记的名方式给每位同学发放意见征集表,由组织委员收集,班委干部整理,将全班同学所提出的意见整理分类。经过整理,所有的意见大致分成了思想、学习、纪律、卫生体育、生活等五方面。然后召开班会,将整理出的大家提出的意见及问题集中,提交给全班,在班会上进行讨论研究,并提出改进或者解决的措施。

  当一条意见或措施经全班三分之二成员通过后,就定为班规。[26]

  要避免只提口号,但却没有具体的行为上提出要求。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做到什么程度。比如打篮球,本应是健康的体育活动,而过分沉溺其中就会得不偿失,学生怎样把握这个度,一两句的说教肯定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做出具体的时间规定。

  美国罗恩·克拉克的 55 条班规(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克拉克先生的班规涵盖了餐桌礼仪、积极心态培养、学习生活中的感恩等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显着特点就是具体可行。

  a.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b.别人有好表现,要替他高兴。c.别人送你任何东西,都要说谢谢。d.做什么事都要有条理。e.老师在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f.不可以上课上一半,起身去倒水。g.见到每个老师,都要说某某老师好。h.不要帮同学占位子。i.同学受罚的时候,不要看着他。j.吃完饭,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k.认识新朋友,要记住对方的名字。l.吃自助餐,或与人同桌,取菜不可贪多。m.进门时,如果后面有人,帮他扶住门。n.别人碰到你,不管有没有错,都要说声对不起。o.进行校外教学时,无论到哪一个公共场所,都要安安静静。[27]

  在制度制定中,班主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班主任要做到以人为本,并不是要完全放手,把班级管理的全部内容都交给学生。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具体说来,班主任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组织领导作用。在制度制定时班主任要负责组织学生了解班级制度要的内容以及组织实施方案,负责领导成立班规制定委员会并确定人员的组成。其次是正确引导作用,对于制定过程中出现的学生解决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出现的错误,班主任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指导,领导学生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制度。再次,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发展目标,及时补充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制度,这需要给学生充分解释的基础上征得全体学生的认可和同意。

  (2)制度的内容要以人为本

  制度的内容应人文化,制度本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条文,但对于还未成熟、正在不断成长的学生而言,制度的内容完全可以也应该是人文化的。[28]

  具有约束力的条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班主任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主观能动性,制定适合学生的班级制度,所以,制度的内容必须以人为本。

  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可以采用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出现那些听上去很冰冷的词句比如:严禁、必须等等,这些词句让人听上去难以接受,更不要说是花季的少年。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的时候要把握好“详细”与“宽泛”之间的关系。如果制度过于宽泛,则会使学生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也不利于班主任用制度来管理学生,如果制度制定的很详细,则会增加学生触犯规则的可能性,使学生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学生。他们的世界观还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在学校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先犯错、不知错或犯错不自觉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犯错误不仅是正常现象,而且也未必就是坏事。制定制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杜绝学生犯错误,而是在于在学生犯错之后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我们如能适时的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促进学生本质的改变和个人素质的发展,岂不是更好。再次,班级管理制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留给后进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多种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需要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充分采取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意见,不可走过场“以偏概全”。最后,班主任虽然班级管理者,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对老师们也同样具有约束力,而不应仅仅只是针对学生。比如:班主任迟到,应受到和学生一样的处罚,因班主任(或教师)的失误造成班级荣誉受损时,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应该向全班同学道歉说明情况等,这样就能在班内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和老师都平等的是班集体的一员,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3)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制度不断更新的基础是学生正当的成长需求,制度的价值体现与根本目的是满足并唤起学生新的成长需求。通过对学生成长状态的解读和持续的班级管理探索性实践,初中各阶段可以有共性策略,如初中一年级着重培养小岗位和学生的管理能力,初中二年级着重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初中三年级则形成管理能力较强的班委领导组织,初中四年级形成双班委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丰富的系列性班级、学校活动以适合和促进学生潜能发展。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才能真正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对班级管理者来说,这就意味着“重心下移”,学生是班集体的管理者。这些都需要班级制度的不断更新来加以配合。

  组织活动过程中,出现某些环节的疏漏,无人负责,出现临时性矛盾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组织与学生组织之间进行责任与权力的明确,催生新制度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自己组织。如班级职务的设置、各自的职责范围、考评机制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初可能还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协助,但学生慢慢成长之后。就可放手由学生自主地去制订和更新制度。当然,这里说的制度并不都是刚性的、一成不变的。可视为“柔”性制度,具有契约的意味,对组织成员起着无形的规约作用。

  班级制度的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人格、信念及道德规范,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征,要培养他们具有社会的责任感,追求人生的价值。如果班级制度过于死板,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致使学生从情感上不愿意遵守制度,也就使学生无法在犯错中形成自我教育。

  所以,在班主任平时的管理中多召开班委会,听取学生意见,对于脱离实际的制度要大胆及时的更改,形成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班级制度。
  
  (三)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平等公平原则

  1.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含义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第一阶段的诉求,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或权益”其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或权益。[29]

  《儿童权利公约》包括四大原则和四大权利。四大原则为: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观点的原则,四大权利是:生存权利、保护权利、发展权利、参与权利。很显然,教育平等就是要保护儿童的四大权力,遵守四大原则。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化第二阶段的诉求,是指“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其关键问题是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保障规则。

  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制定平等公平的制度,并实施公平公正的制度化班级管理。(根据笔者对班级管理的概念界定,这里主要指学生课内教学管理、课外各种活动、日常生活。)
  
  2.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的意义

  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是教育现代化的直接产物和重要特征。

  (1)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满足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平等公平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现代化大生产重要方面之一在于: 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知识基础。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人就需要在现代的学校里接受制度化的正规教育。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不再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已变得可行。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而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

  (2)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体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平等公平是现代社会文化中“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基本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教育现代化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素质和从事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能力的人。可以看出,平等公平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体现了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需要。每个学生作为生命的存在,有权获得平等公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制度化的平等公正既是对生命的尊重。

  3.平等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实施策略

  (1)参与班级管理机会均等,构建平等公平的梯度增进

  首先,优、中、差学生的等级划分剔除消解。学生优、中、差的等级划分造成初中教育不正常的资源竞争和升学竞争,造成学生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损害初中教育的公益性,此外还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降低学生的成就动机,难以获得自信心,使将来后继教育难以获得。因此,优、中、差学生的等级划分真正消解需要多久,谁也无法估量,它受到教育评价机制影响。但班级管理者应当明白也必须明确:绝对平等公平的教育不存在,但相对的平等公平,从自我的理念到行动,也是可以尽力而为的。班级管理的每一位主体应该厉声疾呼:“优、中、差学生的等级划分可以休矣!”

  其次,优先制度的梯度增进。实行“优先制度”,即班级组织活动或者班干部的任用或者榜样的选择等,可以通过制定制度对于那些有过管理经验、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优先选择,对于缺乏锻炼、有待进一步挖掘的潜力的学生,通过培养教育,待综合素质提升后再任用。班级管理者在制定优先制度时,应平等公平的客观认识、培养、教育每一位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着班级管理的平等公平。班级管理的平等公平决不意味着教育的“一刀切”和齐头并进和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通过各种优先管理制度的梯度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增进教育公平。

  (2)创建人性、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成绩,但不能一叶障目,消解成绩效应,树立平等公平意识,实施差别教学,关照每一位学生发展,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我们要赏识学生、悦纳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悦纳和期待每一位学生,肯定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变化、进步,给予表扬、肯定。正如周宏所言“白纸黑点,看白纸;黑纸白点,看白点。”因为每位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要求,暗含期待效应也告之我们教育者,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一定要摒弃主观的偏见,克服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创设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和谐师生关系。

  制度的制定应正视个体差异,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人是教育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我们必须承认个体差异,正因为有个体的差异才使得我们的教育充满人性和艺术的光辉。作为班主任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找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帮助他找到问题,帮他改正,让他觉得并没有被老师和班集体遗忘。

  此外,班主任可以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有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班主任要给后进生展示自己的舞台,笔者认为有四件事情可以做:首先可以让后进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如生活委员、图书管理员、电教管理员等。其次,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如有可能,要让后进生先上,给他们为班级争取荣誉的机会。再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若后进生有某方面的特长,班主任应该尽可能的让这种特长转化为“生产力”,让它为班级服务,也让掌握它的人能感受到为集体付出而带来的快乐。最后,拓展、增设课程内容。平等公平的核心是优质、多样化发展,而不是“修剪”学生,而是量体裁衣。学校可按照学生不同个性和兴趣开发不同的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之路奠定基础。如北京市一中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等设置不同的课程,有汽车修理、美容美发、音乐等个性化课程,满足学生真实成长的需要。

  (3)发挥集体优势,积极有效地监督

  为确保制度化班级管理的顺利执行,必须对班级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否则,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镜中花”。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例如:让每个学生轮流写班级日志,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关注、监督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律,还可以使班主任及时了解、掌握班级情况。

  首先,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要明确班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各人员的职责,争取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并要求不同职责的人在工作中做到有效衔接,避免出现出了问题互相推诿、互不认账的情况。其次,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在执行的过程中监督小组人员和班级权利机构的人员要分开设立,实行“两权分离”不能重叠,班主任要求在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进行监督。再次,发动群众,全38班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把监督的任务完全交给监督小组来执行,要号召全班同学加入到监督行列。不但要监督班委的执行情况,更要监督监督小组的的工作情况,定期评选班级的优秀执法人员和监督人员,来促进班级制度的有效执行。

  (4)量化评价为辅,实施科学评价

  哈佛大学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 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指出,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智能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让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可以成才。

  学校应抛弃应试教育观,鼓励班主任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对班级的考核要深入,而不是流于形式。构建层次、形式多样的班主任考核和班主任培训机制,注意培养年轻班主任,努力提高全体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上。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承认每个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以积极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大。

  第一,制度化班级管理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它却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我们的班级制度还应关注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等方面的发展,关注班级的后进生,让他们也有发挥自己的舞台。教师和同伴对后进生的评价和赞誉,能使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潜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们评价的内容应该涉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二,评价的方法应该多样化。在制度化班级管理评价过程中,不应等到学生取得了进步或者犯了错误后再进行评价。我们的评价应该未雨绸缪,主动出击。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使用多种方式开展评价工作,更要将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人而异。但是,应注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评价,我们都必须首先明确评价目的,注意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重视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

  第三,评价要注重过程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学生的发展容易出现反复。在评价时切忌“一棍子打死”,不给学生的改正的机会。我们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不好的习惯或者做法,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

  第四,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虽然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因此,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在班内学生中间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这样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认可,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承认评价结果。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比较中,认识到他人评价的合理性,并因此主动接受他人的评价意见,这样的评价才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在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去除过去单纯以等级划分的功利色彩,强化评价的分析判断和及时反馈的功能,让评价发挥指挥杆的调节作用。在评价的内容、标准、执行等方面进行改革,让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