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内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288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含义

  目前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研究较少,现从制度化教育入手探讨“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含义。

  学者康拾才认为:所谓制度化教育,就是“人们为了捕捉随生产剩余、社会分层和文化更新而来的新的教育机会利益而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和调整时所产生的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级化、集权化乃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

  学者陈桂生认为:随着“制度化”的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标准,教育实体在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规范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以及教育过程以外的干扰。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定义了制度化教育,是与制度化班级管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研究,本文的制度化指一种班级管理模式,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制度化班级管理。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过制度协调任课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共同处理班级事务,用制度在宏观上规范并引导学生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将制度的要求内化为习惯,促使班级能够有效运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特征

  (一)规范化

  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班级通过统一的要求、规章制度、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制度规定的范畴,实现教育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育的公平。由于制度的客观性,也可以使得管理者在管理中减少管理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但过分强调规范化,有时会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稳定性

  制度化班级管理按学生其自身标准,根据制度自身形成的坚实壁垒,造成对其他系统或因素的排他性。这种特点这可以减少学生受制度外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制度化班级管理其稳定性的特性,它会将自己与其他形式的管理区分开来,若在班级管理中不能及时修正,则会使制度缺乏来自外部的刺激和推动力,致使这样的管理模式容易丧失前进动力,造成制度在发展性和人性化上的不足,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使班级管理死板僵化。

  (三)客观性

  在制度化班级管理中,由于有统一的制度作为行为的准则,对学生的要求是客观公平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强调职能的分工和上下协调衔接,它具有要求学生服从的特点,但因管理者的个人喜好不同,所制定的制度会比较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培养和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制度有可能排斥一部分学生的优势,致使一部分不符合制度要求的学生沦为差生,学业的失败意味着能力的欠缺,有的为了迎合老师的需要甚至自我否定,这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四)功利性

  制度化班级管理模式下,管理者比较重视管理的效益,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管理者的关注点的变化来调整制度,使班级管理制度符合功利目标。

  应试教育对学校考核的导向作用使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过分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访谈中很多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初四的班主任老师认为片面追求文化科成绩,影响了班级目标的确立,进而在班级管理制度上会更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功能与意义

  (一)功能

  1.管理功能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健全的人格的主要场所。要让生活于同一班集体之中的不同个性、不同心理、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共同提高, 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有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 实行制度化班级管理是一个好的办法, 这是学生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习惯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从被管理到管理, 从低级到高级, 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制度化班级管理要求:自我管理必须与班级管理制度保持一致。

  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目的是用制度来管理班级活动,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所面临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主要表现在:有些问题是学生会重复出现的,如不完成作业,扰乱课堂秩序或者某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或者退步,而有些则是制度以外的突发事件,如:优生出现撒谎现象,顶撞老师,破坏公物等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分为常规性的管理和非常规性的管理。常规管理重点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效率。同时,可由学生依据制度代替班主任管理,这从主观上也减少了学生对班主任的抵触情绪。

  由于制度的存在,班主任可以从常规性的的管理中脱出身来,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常规的班级管理上,主要解决班内出现的突发事件。虽然对于这样的情况,不是经常出现,班主任也无法做到有章可循,但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中可以对具体的行动纲领做出规定,使管理者规避风险,在管理中做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教育功能

  教育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中,更应体现在班级管理活动中。

  制度化班级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保证正常班级学习、生活秩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它是有效的教育条件;另一方面,制度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对学生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其良好的情趣,还可以可促进他们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掌握,增强其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

  通过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班级管理,具体说来,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约束行为、明确义务、确认权利、激励作用、指导作用、预期结果。

  (二)意义
  
  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指出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一个团体或组织都需要用制度来约束成员的行为,以此来保障组织的有效运转。同样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为了使班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同时为了维护班级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充分了解本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班级管理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班级若没有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就会失去规范、失去限制,班级管理就会流于形式。此外,班级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健康人格,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主要场所。让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的那些心理发展程度不同,背景不同的学生个性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每个学生都能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机会在班集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制度化的班级管理还可以使班主任的工作脱离混乱无序的状态,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基层的许多班主任,往往都是学校中最忙碌的人,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任务每天忙不完。如果实行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则可以使班主任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因为有章可循,班里学生违反纪律,班主任再也不用充当判官的角色,节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钻研教育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素养。另外,由于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脱身出来,制度化班级管理还有益于班主任老师的身心健康。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