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自身实践与反思
笔者工作十年以来,一直以教学和班级管理为核心工作,很多时候班级管理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探索适合教师个性特点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通过观察,在基层一线的初中班主任中,班级管理工作有序,管理成果显着的一般都采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即在开学之初就将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公布于众,要求全体同学按照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有违反则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有的甚至还予以量化,给每项制度赋予一定的分数,学生违反会被扣分,若做的好则加分。班级评优的时候,班主任按分数从高到低选拔,简言之“分数代表了学生的表现”。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省心”,学生表现的好坏,都根据具体的制度量化体现出来。
节省了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并且这样的管理模式往往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笔者也曾尝试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班级。但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对其他老师的观察,笔者发现制度化的班级管理模式虽然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不断地反问自己:制度的制定时宽松一些好还是具体些好?制度约束下的学生的行为一定是学生内化的自觉行为吗?班级制度的制定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吗?制度的制定、实施、评价过程是否都关注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制度的制定是不是只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等等。
由此,笔者开始思考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是什么。一个“制度化管理模式的误区与对策”的题目渐渐清晰起来,这是论文选题的第一个原因。
(二)“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可具体化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有些班主任过于迷信“制度”的作用,有的甚至还把学生的德育表现量化为冷冰冰的分数,但分数能体现并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吗?笔者认为班级管理是需要制度的,但制定制度并不是“一劳永逸”,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制度的制定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根本。但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各种班级班规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束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概念的界定
(一)制度。陈桂生学者认为“制度”由一定的标准及相应的规则、规1标准,规范其适用范围内的所有活动。概言之,制度旨在使活动准确化、规范化。[1]
康拾才先生提出“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制度”,对应于英文中的 system,可理解成体制、系统,其内涵不仅包括正式的、成文的、理性化的制度形式,还包括禁忌、风俗、习惯、道德、价值观等非正式的、不成文的、非理性化的表现形式;狭义的“制度”,对应于英文 institution,实际上是从拉丁语动词 instituere 派生而来,指各种具体的规则、规范、程序和确定的活动形式等。[2]
制度是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汤因比说:“人类的社会关系超越了个人所能直接接触的最大范围之后就变成了非个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通过社会机构的所谓‘制度’来维持的。没有制度,社会便不能存在。事实上,社会本身就是最高形式的制度。”。[3]
百度搜索中“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4]
在本文中,制度被定义为:促使初中生发展的重要的必要条件,是在实现初中教育阶段教育目标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或一套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这些规则和模式可以共议产生,是普遍的和相对稳定的,具有契约的意义。
(二)制度化。
对“制度化”的两种不同理解:美国社会学家伯格为代表的一派,理解为借助于习惯演进而来的制度实现的定型化;而批判论学派对于“制度化”的理解为:
现代社会中随着理性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功利化、技术化进程的加剧而出现的集权化、科层化和物化等种种“异化”倾向,因此他们把制度化社会理解成一个由种种理性化、等级化的制度牢牢地“捆绑”而成的“铁笼”。一般意义上,制度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稳定、不严谨、非结构的形式,发展到稳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形式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成是非正式的控制到正式的控制的过程。[5]
社会学家帕森斯(Taleott parsons)十分注重“制度分析”但他并不十分关注“制度的要素构成”这类具有静态倾向的问题,他侧重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即试图勾勒制度形成和变化的轨迹,因而产生“制度化”的思想。他认为,当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他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立互动模式,这一互动模式变得“制度化”,所谓制度化,是指“一定地位的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6]
在本研究中“制度化”是指班级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规则或模式加以确定和合法化的过程,也是把理想中的制度变成现实的制度的问题。这意味着制度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实,它需要某种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才能生效,这将通过制度化来完成。
(三)班级管理。
白铭欣在《班级管理论》中认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项工作的管理教育活动。[7]学者钟启泉先生在《班级管理论》中将班级管理界定为:“‘班级’是旨在开展学校教育,为成为一定的教育单位所编制的校内团体。教师整顿这种教育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的行为,谓之‘班级管理’”。[8]
班级管理主要指向课内和课外的学生生活。课内的主要指课内教学管理,课外主要指各种活动的组织和日常的做人做事。
(四)制度化班级管理。曾茂林在《论制度化教育中具体人的生存与发展》中提到:教育系统内部群体关系的制度化,将迫使学校行政和教师作为制度化中的具体执行人按照标准化的具体制度规范行事。
陈桂生对制度化教育的实质含义做出了界定,认为无论是按照某种制度采取教育措施,还是依照制度对教育活动进行管理,这些都不一定是”制度化“的教育;惟既然制度旨在规范活动,依其本性,为了杜绝失范,只要有可能,总倾向于使制度中所包含的规则、规范更为密集,并使制度配套,这就是”制度化“的倾向。[9]
在本文中,制度化班级管理是指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来协调班集体中的各参与要素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班级管理模式。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班级管理成为班级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班级管理作为一项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存在国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了研究需要,将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育都把班级管理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抓,给以足够的关注,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制订班级编制标准,提出分班依据,编班安排座次,指定班级管理的教师及任课教师,规定班级教师(班主任)的职责等等。[10]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了教育学的重要,为学生自主性管理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从自然人真正转变为社会人应该在个性化和社会人两个层面上展开,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便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依赖于个人生存所依赖的环境。自主管理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力量,他对人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培养起着主要作用。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将自主管理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认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自我教育才能让学生认识、完善自我、教育自我乃至超越自我。[11]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泰罗为首的一些美国的管理学家倡导科学管理,他们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主张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人的积极性。二战后,出现了以广泛应用计算机和数学方法为特征的科学学派,它具有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协调性、效率性的特点。后来他们又提出了人本管理理念。在实践中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信人的本能、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社会性的,追求人主体性与组织行为的有机结合,通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的观点对我们现在的班级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蒙特利梭是意大利着名的儿童教育家,她创建的”儿童之家“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她非常重视纪律的作用,认为纪律和自由并不矛盾,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获得。她指出,纪律必须是活泼的、主动的、积极的、内在的、持久的,只有这样纪律才能对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让儿童更好的享受自由。蒙特利梭对于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纪律的特点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尼尔是英国着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学生需要自律即自我管理,这是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他认为:学校的一切制度都应由学生自己制定,然后提交学校大会通过。学校大会由全体师生组成,学生一票和教师一票具有同等的价值,这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他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压制。他并不全部排斥外界对儿童的影响,但他反对把这种影响变成对儿童的控制,反对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奖励或者惩罚,重视爱的教育,主张在自然地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肯特尔夫妇(Lee&MarleneCanter)提出的果断纪律理论模式,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明确而坚决的向学生提出其期望和要求,应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告诉学生必须表现出正当而且负责任的行为。他们还给出了果断纪律模式的实施方案:首先消除消极期望带来的影响,然后确认学生的期望行为和非期望行为的带来的阻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支持来设计一套鼓励学生进步的班级制度。
综上可看到国外对于班级管理和制度化研究的成绩。本文将立足现有成果,凸显本土问题意识,拓展学术思维,增强研究高度、效度,提高初中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究成果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应用性。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班级管理研究很多,理论在不断的深化,实践不断丰富。随着本学科研究的推进,”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研究开始出现,但相关学术成果并不多见,为使本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依据更加科学,现将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
第一,班级管理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班级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教授的《班级管理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教师、山西省着名语文教师郭毅学者主编的《班级管理学》,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林冬桂先生等编着的《班级教育管理通论》,唐迅主编的《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李伟胜老师的《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等等。
钟启泉教授所着的《班级管理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新的时代教育科学已发展成为教育学科群,如班级管理学、教师教育学、考试学、教学科学、课程学、教育管理学、信息素养论等等;第二,教育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时代感、使命感通过教育科学的发展体现出来;第三,教育科学新的发展的重心是教学科学和课程科学的研究成果。
学者郭毅在《班级管理学》中从班级管理与班级管理学、班级管理对象、班级管理者、班级管理过程、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五个方面,运用系统科学、行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对中小学班级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探讨的同时,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
林冬桂先生等编着的《班级教育管理通论》,融理论和实践于一体,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并通过班主任工作中大量的实例讲解和分析,将理论更好的运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本书对于班级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李伟胜老师在《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中对班级形态进行分析了分类,他们是管理集体、团结集体、学习集体、自主集体、民主集体五种班级形态,李老师支持的是民主集体这一新型班级形态。同时,提出了新型班级的发展机制、建设新型班级的五项策略和三条措施。
唐迅主编的《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在构建”班集体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时充分运用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这本学术专着中提供了班集体三个层面的实验模型:“理论范型”、“理想模型”、“经验模型”,这些年来,学生自主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龚孝华先生在《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自主参与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它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为特征的班级管理模式。它的基本理念包括:班级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场所、自主发展的场所、自主生活的场所。班级管理的最高价值是让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学生参与 ,开发学习潜力 ,展示学生的个性 ,引导每一个学生实现自主发展。[12]
李红双、王立华在《 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构建》中指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值周、竞争、合作、承包、醒悟、分析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达到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教育管理的高层次目的。[13]
2005 年,庄惠玲在硕士学位论文《走向学生自主管理—”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研究》提出了弱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观点,认为班主任独揽天下,会出现问题,应当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学生做班级主人。[14]
第二,制度化教育的研究成果曾茂林在《论制度化教育中具体人的生存与发展》一文中,从“制度化教育中制度对人的规约”、“制度化教育中认得生存处境差异”、“制度化教育中人的发展特征”、“制度化教育中人的发展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制度化教育对人的影响,并指出有必要将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结合起来。
向纯在《论制度化教育及其变革》中分析了制度化教育的特征以及制度化教育的价值与弊端,指出:当今学校教育基本为制度化教育,教育过于制度化必然导致教育问题的产生,会遭到强烈的社会批评,所以应对制度化教育的利弊有清醒的认识,取优去劣,使教育改革少走弯路。
第三,制度化班级管理的具体研究成果。
1.强调班级管理以制度为主。
如在邢庆国所写的《完善班级制度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一文中就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切实推进班级管理的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才能促进班级管理上一个新台阶,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他提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健全班干部制度、班级积分制度、班级考核制度、班主任助理制度等六项制度。
在佘婷婷、袁华所写的《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层次》一文中写到:班级的制度化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正常班级学习、生活秩序的保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与教育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规章制度本身也被看成重要的教育手段。
梁晓静写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度化小议》一文中他提出了班级管理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观点,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分解管理内容,落实班级管理职责、公平执行班级管理制度,个别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及时小结,适时激励、适当调整。
2.有些研究者提出了制度化班级管理和人文化相结合的观点。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高级中学王晶写的《以“情”感人 以“法治班”》一文提出:“法”(既班规)能使班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习惯,以达到班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感化学生的心灵。只有情与法互动与交融,才能实现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
陈忠义写的《浅谈班级管理的制度化》一文中对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提出了要加入人文思想的观点,他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可执行性,并要注重民主化和人性化、情感化,在制定过程中要和学生达成共识。
《坚持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相结合构建优秀班集体》一文的作者孙克菊通过案例反思,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要实行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例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自律为主他律为辅促进他律与自律的有机融合;诚实守信;以身作则等。
3.有的研究者强调班级管理模式要以人文化为主。
江西师范大学黄溅华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研究》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他认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对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实施途径进行了论述。
《班级管理应从制度化走向人本化》一文的作者曹志平认为:虽然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但”人本管理“才是时代的要求。人本管理能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体,对班集体有信任感、归属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与发展班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具有自豪感和使命感。
4.有些研究者也对制度化管理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东师范大学贺亮所写的《从班规看当前班级制度文化的不足》一文中对班级制度文化的不足做了论述:当前班级的制度文化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个缺憾,并且制度文化的民主性和规范性也也有待加强。他认为:在班规制定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有奖有惩,还要告诉学生怎样做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
曾祖斌写的《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特别对实行量化积分的弊端作了论述:实行班级管理量化不利于学生发展个性;过度追求量化不利于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品格;实行班级管理量化积分不利于班主任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对于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了制度化教育,其中涉及制度化教育的特征,制度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等,有的还对制度化教育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过度制度化的弊端。
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微观的角度对制度化班级管理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制度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这类研究认为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对于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规范学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2.制度化班级管理和人性化班级管理相结合的观点。认为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可执行性,并要注重民主化和人性化、情感化,在制定过程中要和学生达成共识。3.有些学者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的不足也作了研究,指出当前班级的制度文化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个缺憾,并且制度文化的民主性和规范性也有待加强。
这些研究比较分散,他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班级管理中的某一个点:比如:制度如何制定、制度化班级管理如何加入人文化的元素等等。
剖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国内虽然已有学者对制度化班级管理开展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少有学者从制度化班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入手探究班级管理的不足与对策。制度化班级管理作为基层班主任中比较常见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和研究。
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探究了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能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当然,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研究价值很大,这需要全体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协同研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当前,对于”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研究“在理论上相对滞后,且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探究制度化班级管理的是搞好基层班级管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加之国内外关于制度化班级管理的理论很少,因此,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对班级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对解决基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困惑与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第一,班主任在选择班级管理的方法或模式时有时处于两难境地,如何处理好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是永恒的话题,因此,通过研究本课题有利于改进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为中学班主任开阔理思路。第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中,无论是制度化班级管理还是人性化班级管理都有其不足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期盼学校能对学生的管理进行改革,完善制度化班级管理,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尽一份力。五、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在基层的一线教师中采用制度化的班级管理模式较为普遍,并且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校规、班规,但在理论层次上对制度化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本文通过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的误区与对策研究,在理论上能丰富与发展班级管理理论;在实践上,能为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良好的改进措施,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并能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二)研究思路
首先,笔者围绕选题检索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类整理,从中选取有价值的文献深入研究,进行理论构建。
其次,结合本人班级管理工作实践,搜集了有代表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和案例,对制度化班级管理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
再次,提出解决办法,即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班级管理进行论证说明。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笔者研究了近年来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献,如:理论着作、期刊论文、政策性文件以及网络上有关的文章,并对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2.访谈调查法访谈:是指通过采访人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笔者拟以淄博某中学初一至初四8名班主任教师和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作为访谈样本。首先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其次收集材料了解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经历、专长、职务等,再次开展访谈提问要符合对象认知水平,简单明了,访谈内容要及时记录。
4MOOC用户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对MOOC平台和课程分析之后,笔者还对课程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用户的基本情况、课程参与情况、课程参与程度和课程学习体验角度编制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随机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33份,数据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4.1MOOC用户基...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5.1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学科促进了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
第一章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
三、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目标与设计(一)设计目标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是主题班会出发点和归宿,它统领着整个主题班会,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中学生德育来讲尤为...
第五章结语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作为特殊群体的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关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今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小生生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给人们...
第2章过度教育概念释义及相关概念辨析2.1核心概念释义2.1.1度的哲学含义。哲学意义上,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度也是被规定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范围,度本身是一种量,并且是一种限量。度作为限量...
2.4中文歌曲文化意象的阐释歌词语言的符号学特性的表现之一为语符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关系,即语符的能指可能对应多个在某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所指[1].文化意象是在歌词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物象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一个物象可以传达...
第三部分当前教师指导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研究是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的研究,以发现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己任,因此,本章将在呈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幼儿园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分析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着的特...
第三部分《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问题与思考一、《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一)提升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纵览山东省某高中关于《山东省XX中学学生基础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制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