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技术异化概述
近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哲学界对技术异化的研究热浪此起彼伏,各种思想层出不穷。但在这些关于技术异化的纷繁复杂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对于"技术异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关于"技术异化"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表述和解释,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而这种认识上的混乱,又反过来给人们正确把握技术异化的根源带来了不便,使人们难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清晰思路。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先界定一下技术异化的含义。
第一节 技术异化的概念。
"技术异化"的构词是由两个词组成的,即"技术"与"异化".因此对构成"技术异化"一词中的"技术"进行客观的分析,是深刻把握"技术异化"概念的前提条件。
一、技术。
"技术"(technology)从词源学角度出发,源自希腊语 techne,此词包含很多意思,是用来表达与自然(nature)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其重点是技能,意为"工艺、技能".
此外,techne 也和两个词相关:一是表示科学和知识的 episteme,另一个是表示创造、写诗及艺术技能的 poiesis.所以,希腊人的观点认为:人们不可以轻易的将科学、技术与艺术三者之间作明确的界定。
"技术"的含义十分广泛。比如,在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当中,手艺是人们谈论最多的,它区别于现代技术,是不能脱离主体的技艺和技巧。在古汉语中,"技"大多数情况下泛指一种本领或才能,有时也指某种艺术。例如,"黔驴技穷"中的"技"指一种活动能力。而"术"的意思则更加广泛,它被视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夫圣贤之治世也,得其术则成功,失其术则事废"(《论衡》)。由此可以看出,策略、手段、方法、计谋,权术都称之为"术".
技术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并且交织在一起的多元化体系,所以,从任何单一的角度出发,对技术进行理解是不恰当的。因此,技术很难以一种确切的定论所定义。由于这个原因,不同的学者试着去研究界定技术的种种可能性,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无异于抹杀了技术的复杂性,但是,人们也不能否认这种界定所带来的积极思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解释。国外学术工作者对"技术"的定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技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种对技术的定义是从技术的本源出发的。
第二,技术是理念到现实的转化。德索尔认为"通过有目的的形式和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可以将理念变成现实技术".
第三,技术是活动。R.麦基把技术定义为一种同科学、艺术、宗教、体育一样富有创造性并且能创造物质产品和改造物质对象,以扩大人类的可能性范围为目的的、以知识为基础、利用资源、讲究方法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并由其实践者的精神状况来说明的活动。
第四,技术是工具和方法。埃吕尔认为"技术是所有人类活动领域中具备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得到的".
第五,技术是知识。西蒙认为"技术是知识,用来指导行动实现人类目标".邦格的观点则是"技术是受到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是用来控制某种价值的实践目的、改造和创造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过程的总和".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技术是一种工具或者方法。
第一,许良教主编的《技术哲学》一书中,技术被看作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中使用的所有手段、方法以及知识等的总和。它有三个不同的方面:
(1)物质技术:比如工具、机器等各种日常用品及货物的制造技术,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种物质技术;(2)社会技术:建立某种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并且规定其运行法则。比如法律;(3)精神技术。
第二,于光远主编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技术是这样被定义的:"利用自然界所存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遵照自然规律来创造、控制、应用以及改造自然系统,以达到满足人们的某种社会需要的方法和手段".这种定义不仅包括了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方面,同时也包含着无形的精神方面。
此外,很多人还将技术定义成:"优于自然环境的控制,用来满足绝大多数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综上所述,技术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二是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广义的技术是指在人类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全部活动当中,所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换言之,技术是一切手段和方法的集合。狭义的技术是指人们经常挂嘴边的技术,比如,工程技术、生产技术、医疗技术等等。即它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这种技术包含了通过工程方法去创造和使用的,具体的人造物质产品。
二、技术异化。
不同出发点,不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有的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有的人从对社会影响的结果出发,有的人从人本层面出发,有的人从劳动价值观出发等等,造成对"技术异化"的不同理解,下面逐一进行解读。
(一)国外学者主要的观点。
西方学者基本上是从自然、社会、人本的层面的角度对技术异化进行阐述。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异化究其原因还是技术不够发达,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技术,最终克服技术的异化。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论,他认为可通过艺术沉思去认识现代技术的本质,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拯救地球与人类未来。
技术异化现象被法兰克福学派从人的自由解放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从技术发展与理性演变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理性异化现象及其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敏锐地针对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比如,马尔库塞认为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技术理性。人的幸福和自由与技术成反比,技术进步的同时带来的是个人本性的压制,人逐渐变为只对物质生活感兴趣,却对精神生活置之不理的单向度人。哈贝马斯指出,技术是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晚期,技术打乱并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人们平常生活的多个领域受到技术的影响,技术对人的统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也有一部分技术自主论者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独到的阐述,比如,埃吕尔认为技术的特点从本质上讲是反对自由的,而且技术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着人的自由丧失速度。所以在技术面前,人们处于被动的状态。孤立无援,无所作为是人们在面对发达技术时的最大困境。所以他们认为技术日益成为一个完全自主的、支配人的系统。
(二)国内学者主要的观点。
当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进行"技术异化"的研究。
但是,学术界关于技术异化有不同的阐述。一些学者认为异化是指事物在某种条件下将自己的素质和力量变成了与自己敌对的素质和力量,而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获取自我需求的同时却被技术反过来控制;也有的学者从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上描述技术异化:比如技术对物质的破坏,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等,其后果是造成人们生产、生活质量下降,阻碍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技术异化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研究。因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包括个人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的生活,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及经济主义发展观等。
(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在其劳动异化理论中,论及的"劳动异化"概念,为"技术异化"概念的界定起到了借用和引申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如人用脑创造了上帝而受上帝支配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用来支配和奴役工人,这种财富的占有以至于劳动本身和人的本质都异化为与工人相敌对的异己的力量……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认为的"异化"是主体活动的后果,主体活动产生出的客体,成为异己力量反过来危害、控制和支配主体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技术一方面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人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有力保证,另一方面,也为新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将技术变成统治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技术的异化与技术使用的资本主义方式是密切联系的,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复归。马克思坚决反对把资本主义的种种异化现象和矛盾对抗归之于技术,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有着双重职能。
原本技术是为了缩短工作时间、减轻繁重劳动。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活艰苦,没有保障。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劳动更加紧张,使人们备受利用先进技术的社会力量所奴役。马克思对技术应用过程中这种矛盾和异化现象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马克思认为,把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技术异化现象才可能消除。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正确论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价值实现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技术本身应同技术的社会后果区别开来。技术作为人类的一项社会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建制下进行的,技术的现实价值也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所以技术的社会后果不全是技术本身的因素使然,更包含着技术以外的多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不能把技术的社会后果仅仅归之于技术本身。技术的现实价值及其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技术异化现象。他从整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视野出发,将技术的思考和社会历史分析融为一体,并且结合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中的技术因素进行了辩证分析。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们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尽管他不得不直接的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技术是资本家创造价值的工具,工人阶级受苦受难,而且成为自己劳动和产品的对立面。技术越发达,他们面对的苦难就更严重,离自己的本质就越遥远。
(四)对技术异化的其他看法。
技术异化具有两面性,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技术异化持批判态度,他们觉得技术异化是一种变异,对人类生存及环境影响都是百害无一利。这是一种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想要真正了解技术异化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解析。一方面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它产生的负面效应较大,典型的"温室效应"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工业的过度发达造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森林面积的锐减,水资源紧缺,噪音空气污染都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这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从人类社会角度出发,技术异化也对其有一定的阻碍,从历史进程上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对整个时代的发展有着空前的作用。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技术给人类社会产生负面效应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比如网络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但是,它的另一方面产生了"网络黄毒""黑客",这些都影响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最后,技术异化对于技术本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异化是创造之源,是发现技术问题的地方,也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异化是技术的一种自我展开,使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技术与人类之间的矛盾,进而去改进技术、促进技术。技术本身也有制约作用,如核武器的制造它一方面能够给爱好和平的人以安全感,但是同时也威胁着爱好和平的人。
第二节 技术异化的主要特征。
对技术异化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研究技术异化。本部分将从三个主要方面对技术异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分别为:技术异化的多样性、技术异化的持续性和技术异化的普遍性。总的来讲,技术异化种类不一,远不止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异化的多样性。
一方面,技术异化是伴随人类发展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另一方面,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技术异化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总是与工业文明相关联,而符号异化则更多的表现在信息社会中。同样,原子能技术异化为杀人手段,在经典物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关于生殖性克隆的种种争论也只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才会出现。旧的技术被新的技术所取代,本身就意味着旧的形式的异化的扬弃和新的形式的异化的产生。技术异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使在同一时期表现形式也相距甚远,这就说明技术异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特点。
二、技术异化的持续性。
技术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论远古的蒙昧时代还是当今的文明时期。当今社会人类生活对技术的依赖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生存发展不可能离开技术。事实证明,只要有技术存在,只要技术作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其异化就一直存在。也就是说,在技术的世界里必然会存在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是持续存在的,它将伴随整个的人类历史。因为这是技术价值本性使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技术异化只有轻重之别,而不存在有、无之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技术异化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一种形式的异化被消解了,新的异化还会产生。到了现代工业社会以至于信息社会,异化发展得更为普遍,程度也更为加剧。因此,技术异化是持续存在的。
三、技术异化的普遍性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用技术的主体为了得到技术价值最大化,通常无节制的使用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技术主体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同时又强烈地对自然进行干预,致使人和自然成为对立面,导致人类的创造物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尤其是人类对自然天然状态的破坏,最终让人类遭到报复,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生态问题,比如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资源枯竭,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巨大挑战。这就是,技术作用于自然,而产生的负面价值和自然与人类对立状态,通过技术异化在自然生态层面上的充分的体现。因此,技术异化具有普遍性。
总的来讲,技术异化的特征种类不一、形形色色,远不止以上几条,比如,技术的被迫性:一部分人由于受智力、经济因素、制度条件的影响而不得不使用可能带来巨大负面效应及危险的技术,比如发达国家对电子产品技术的垄断,他们追求高额利润故意缩短其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强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自古以来人类对简单性的不竭追求,或许是在寻求便于逼近真理的方式和可以展现世界本质的简单性道路。简单性的寻求在技术层面则是复杂性的不断增长,技术复杂性及其衍生的系列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主体的意向,为走出技术复杂性的困境寻求出路。1、技...
技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又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普遍技术化的时代,技术的高度社会化、普及化和一体化是不争的事实。技术活动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障民族安全的基本手段,而且也是现...
承认并探询知识的可靠基础是人类的古老理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追求确定无疑的知识,他们在自然科学中找到标准的范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结论和科学的假定都是不容置疑的,科学成为理性的代名词。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弗洛伊德和...
摘要:通过钱学森之问,我们对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于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学校、以人为本、创新精神的角度来研究对策。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对策一、引言:从钱学森之问说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
当代哲学在信念的评判上处于两难境地,哲学家们要么陷入重建真理概念的泥潭中艰难自拔,要么选择抛弃真理原则的工具主义。按照事实符合论定义的真理概念遭到上帝之眼、怀疑论的批评;取而代之的每一个真理解释也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融贯论不能排除幻想...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随着当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力求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寻找根治生态危机的...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定位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问题1.自然辩证法教育中基本理论的特质---确定性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奠基的一门科学,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
在我国技术哲学事业的初创与建制时期,陈昌曙先生既致力于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研究,也注意吸纳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各种技术批判思想和理论。在其论着中,陈先生不但在多处提及并阐述已有的技术批判思想,而且承认技术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合...
自STS在中国诞生以来,国内一直延续着学派述评和思想评介的研究道路,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STS学者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国际STS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初步构建起了STS研究的理论图景。目前,STS一方面要走形而上式的理论研究,为STS寻找合法性哲...
其实,很多科学实验都蕴藏着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生活的哲学。然而,红尘之中踽踽独行的人们,似乎早已被灯红酒绿的浮华遮住了眼眸,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浸没在自然的怀抱中感悟人生之理。于是,真正能够洞悉科学实验中的奥妙,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