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技术异化困境化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337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当前国内技术异化问题探究
绪论 导致技术异化的原因研究绪论
第一章 技术异化概述
第二章 技术异化的表现
第三章 技术异化的根源
第四章 解决技术异化的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 技术异化困境化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论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技术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不能被忽视的,更是不能被替代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前途命运。但是,当我们沉浸在技术的进步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之时,却发现技术把我们带到了危险的境地--技术异化日益严重。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人们在自然观、技术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方面的局限,技术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在创造技术的时候,是把技术作为一种为人类服务的手段,然而,技术异化在自然,社会与人本方面的突出表现,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愿望和目的。对此,我们不得不对技术异化现象进行研究和反思。技术异化现象凸显的今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技术异化问题。技术异化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技术异化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是否和谐统一。

  因此,建设以生态文明、技术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支柱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技术发展同和谐社会的关系,使二者和谐发展,良性互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依靠技术,充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冲突,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虽然,我们在技术的认识水平,社会制度和自身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实现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和谐、生态和谐和社会和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异化的责任不在于技术本身,并不需要以扬弃技术为代价作为消除技术异化的途径。对于技术异化的出现,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加以克服。只有明确了技术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和支配技术,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和消除技术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技术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人类的未来,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

  参考文献:
  
  着作:
  
  [1]于光远着。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1页。
  [2]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M].中国科学院出版 1980 年版第 5 期,第 71 页。
  [3]陈昌曙着。技术哲学引论。[M].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5 页。
  [4]马克思,恩格斯着。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 42 卷) [M].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27-128 页,第 327 页,第 357 页。
  [5]马克思,恩格斯着。马克思恩克斯全集(第 3 卷) [M].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86 页。
  [6]马克思,恩格斯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 [M].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72 页。
  [7]马克思,恩格斯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 卷) [M].人民出版社 1980 年出版,第 483 页。
  [8]马克思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5 页。
  [9]徐飞,张秉伦,胡化凯,张之汇着。《科技文明的代价--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对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33-435 页。
  [10]乔瑞金着。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9 页。
  [11]高亮华着。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77 页-80 页。
  [12]郭冲辰着。技术异化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 页。
  [13]曾建平着。自然之恩: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 65 页。
  [14]恩格斯着。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80 页-84 页。
  [15]郭继海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49 页。
  [16]马克思,恩格斯着。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4 页。
  [17]马克思,恩格斯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 卷) [M].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62 页。
  [18]韩孝成着。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 页。
  [19]衣俊卿着。同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8 页。
  [20]刘文海着。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M].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版,第 126 页。
  [21]王伯鲁着。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M].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7 页。
  [22]江天一着。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116 页。
  [23]马克思,恩格斯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M].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出版,第 78-79 页。
  [24]陈凡,张明国着。解析技术[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7 页。
  [25]黄志斌、刘志峰着。当代生态哲学及绿色设计方法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 227 页。
  [26]郭冲辰着。技术异化论[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33 页。
  [27]吴季松着。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M].北京出版社 2003年版,第 115 页。
  [28]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着。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8 页。
  [29]张一兵着。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8 页。
  [30]陈昌曙,远德玉着。技术选择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89-91 页。
  [31](美)科尔伯恩着。我们被偷走的未来[M].唐艳鸿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42 页。
  [32]爱因斯坦着。(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 [M].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56 页。
  [33]于光远着。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8 页。
  [34](美)巴里·康芒德着。《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2 页。
  [35] Jaques E1lul .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 Princeton Continuum Press.1980,p.15.
  [36] Erich froam . The Revolution of Hope[M],Towards a Humanized technology.1988,p.33.
  [37] Jaques.The Technological Order[M],edited by C.Mitcham,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The Free press,1993.
  [38]Adrew Feenberg.Questioning Technology[M],Lendon And New York,1999.
  [39]Ham 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40]H.Marcuse.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 Boston [M],Beacon Press,1972,p.89.
  [41]Brother Rrancis.The Danger of Scienfism [M],New University Press,1998.
  [42]Joseph R Des Jar dins . Environ mental Ethics[M], Belmont , Wads worth Publishing Compass,1993.
  
  论文:
  
  [1]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化[J].哲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
  [2]胡化凯。试论技术正负效应的共存性和控制[J].科学学研究,19988 年第 4 期。
  [3]高亮华。希望的革命-弗洛姆论技术的人道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 年第2 期。
  [4]张黎夫。技术批判之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
  [5]邢子政。谈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J].理论与现代(纵横谈),1997 年第 3 期。
  [6]王大洲,关士续。技术哲学、技术实践与技术理性[J].哲学研究,2004 年第11 期。
  [7]邹成效。技术生成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 年第 3 期。
  [8]管宇。探析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8 年第 10 期。
  [9]张明昌。技术代价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4 年第 12 期。
  [10]史兆光。"双刃剑"片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 年第 8 期。
  [11]李立生。《试论"科技异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年第 2 期。
  [12]范金,周忠民,包振强。生态资本研究综述[J].预测,2000 年第 5 期。
  [13]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哲学研究,2001 年第 20 期。
  [14]林朝霞。无根的现代人 [J].邢台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8 期。
  [15]波阳。异化理论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1984 年第 1 期。
  [16]埃吕尔。技术的社会[J].科学与哲学,1983 年第 1 期。
  [17]李锐锋,廖莉娟,黄飞。人性化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 年第 5 期。
  [18]王子彦,陈昌曙。论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 年第 8期。
  [19]罗天强,黄涛,李锐锋。技术生态化及其社会系统控制[J].系统科学学报,2006 年第 1 期。
  [20]王伯鲁。绿色技术界定的动态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 年第 5 期。
  [21] Maeler K G. Environmental Economics,a theoretical inquiry [J] ,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74.
  [22] Carlos Davidson.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lternafives to Limits Paradigm[J],Bio Science,2000.
  [23]Thomas Berry.Conditions for Entering the Eecozoic Era[J],The Ecozoic Reader, 2002.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