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哲学的分析和总结, 从而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出现,开辟了全新的世界统一性原则。学习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对于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8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范文”,以供研究参考。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8篇期刊杂志范文)之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基本内核, 建立了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核就是黑格尔体系的辩证法, 基本内核就是费尔巴哈体系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根据这两个方面, 建立起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马克思
一、德国古典哲学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在十八世纪末开始产生,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十八世纪末, 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发展条件较独特, 当时整个西欧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变革, 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了封建主义落后制度, 从而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由于资产阶级在德国刚起步, 实力较为弱小, 虽然憧憬资本主义制度, 但却没有勇气和实力采取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主义统治, 大部分人只是主张从上到下的改良。黑格尔提出着名的辩证法思想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大进步, 清晰的指出当时英法两国社会制度的转变, 同时也展现出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 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他说“现在, 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 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黑格尔将真理看作是在认识过程中, 在科学长期发展中产生的。并且他觉得历史和认识一样, 所有一切不断改变着的历史状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黑格尔并未真正理解辩证法, 他认为一切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终点———绝对观念。恩格斯指出:“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 也就是说人类一切认识的终点不是黑格尔提出的绝对观念, 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不断上升的过程。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 绝对观念是他的核心内容, 是独立存在、包含了一切并且是宇宙唯一的本原。“在《逻辑学》中, 他可以再把这个终点作为起点, 因为在这里, 终点即绝对观念”。黑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 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绝对观念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黑格尔把绝对观念的发展看作三个阶段, 即逻辑、自然、精神。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是在《逻辑学》中详细描述的, 他提出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并且在实质上, 黑格尔理解的辩证过程就开始把认识的发展看作是从低级到高级、由抽象到具体的。
1.存在论。在“存在论”中, 黑格尔分析了质量度, 最先提出了质变量变的普遍规律, 质就是某物的特有性质, 是某物的内在规定性, 而在质的本身当中含有量, 量是某物的外在规定性, 量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但是量变过程是有限度的, 这种限度就叫做度, 是一个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连接点”, 超过了“连接点”, 就导致事物质变。黑格尔指出, 量变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量变到一定程度, 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因此, 在整个世界当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会产生质变, 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质变也是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一切存在着的东西, 都有一个度, 一切规定的存在都有一个量……而是量的变化会改变某物之质”。虽然黑格尔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把度当作是上帝给的, 但他也把度看成是特殊的量, 是量积累的最大值, 若超过了量的最大限度, 就会引起旧质改变, 使新质产生。
2.本质论。黑格尔的“本质论”中, 总共有三个层次的概念, 即自身、现象、现实。黑格尔根据本质的变化, 分析了对立、统一、矛盾等概念, 从而批判了否认矛盾普遍存在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提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指出,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起源就是有了矛盾的存在, 因为事物自身当中存在着矛盾, 所以才导致产生运动, 事物之间存在着的联系也正是因为事物自身矛盾的存在。
矛盾具有同一性, 同时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双方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 一切矛盾当中的对立双方都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同时矛盾也具有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差别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一个矛盾既有同一性也有斗争性。根据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黑格尔提出了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等逻辑范畴。
3.概念论。黑格尔提出了概念、判断、推理, 通过这三方面来表达某一真理的具体概念, 这是普遍存在的。概念的自身运动, 就构成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这个逻辑方式当中主要包含的是“归纳和演绎”, 首先提出概念, 其次判断概念, 最后推理概念, 即“归纳———演绎———归纳———演绎”的循环过程, 从而产生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方法。
“自为的理念, 按照它同他自己的统一性来看, 就是直观……但是作为直观的理念通过外在的反思, 便被设定为具有直接性或否定性的这种片面特性”。最初, 我们从理念开始, 直观的理念通过与现实的接触, 进行否定过后, 又重新返回, 到达了理念的概念, 这个从返回到开始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前进。
(二)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体系发展到后期, 发生解体分裂, 即青年派和老年派。青年派希望采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当中引出革命和无神论。而老年派则继续保持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认为“绝对观念”可以解释一切, 也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原因。费尔巴哈就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提出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指出, 自然界的产物包括了一切人和一切物质, 它们都是其组成部分。恩格斯说:“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但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中, 只有力学, 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尚未全面发展, 因此这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是科学唯物主义, 是机械唯物主义。他说:“向后退时, 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他不能把整个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 不能把它理解为在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此时费尔巴哈还无法意识到生产和人类劳动在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对他来说也只是简单的满足人类自身生活需要的一种活动方式, 在他看来, 改造自然首先应该是理论活动, 而不是改变整个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从而他不承认实践就是认识的基础, 把实践活动搁置在主客体之外, 无论是理性活动或是感性活动, 它们的发展都和人类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句话便指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点, 只是把客观的事物当作主体之外的东西, 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没有任何关系的直观, 不能把人仅仅理解为直观,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并且, 费尔巴哈在宗教观和伦理学方面, 并没有坚持他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反却表现出了唯心主义的特性。他强调指出, 宗教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真理就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当中。他脱离实际, 没有注意到实践的作用, 同时, 由于当时德国的革命现状和费尔巴哈生活环境的局限性, 导致他的唯物主义就此终结。
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
经历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发展, 便产生了新的、科学的派别, 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他在批判的过程当中, 吸收了辩证法的优点, 也继承了唯物主义这一伟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创立彻底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反对把事物当作静止的、不变的东西来研究, 它认为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运动的过程当中。
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法立足于新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现实的人为基础。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并不是脱离人而抽象的存在的, 是指现实的物质, 也包括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在他看来, 人的这个概念并不像是费尔巴哈那样, 把人看作是感性的人, 把世界看作是直观的感性存在, 相反, 人是现实的人,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努力所建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 既吸取了哲学史上的优良成果, 也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分析和改进,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过程, 自然界、人类社会等所有领域都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 这也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论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着的, 联系和发展就是它的整体特征, 因此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其核心内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提出, 也是对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一原则的坚持, 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明确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差异, 并将其分清界限。并且它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能动作用, 反对不可知论的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在整个认识发展过程当中的科学总结, 它以丰富的科学思想和具体的实践为基础, 并随着人类科学的不断探索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而日益丰富。
十月革命开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社会主义新时期,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对我国的发展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完成五位一体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陈明.作为范式的辩证法的历史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8篇期刊杂志范文)之第二篇:新时代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
摘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要努力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努力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我们在新时代从实际出发, 从系统出发, 从问题出发, 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实践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阐述了如何从唯物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自然世界、思维方式、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等各种现象。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实践的不同时代对我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层次性, 它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三方面做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简单说来, 第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这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能为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所认识、反映和反作用。第二,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方式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而不同,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作用也不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为什么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第三,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始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二者相互交替交融不断上升。辩证唯物主义从以上三方面科学地阐述了世界是什么 (唯物论) 、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为什么 (辩证法) 、如何认知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并为人类所用 (认识论) 。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是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各种矛盾的理论法宝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有助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动性。积极运用唯物辩证法, 有助于处理好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矛盾和问题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当前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比如在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 就要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 积极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在当前经济工作领域, 就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 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研判和应对谋划。
(二)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 事物是以矛盾的状态存在、运动和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从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出发加强对问题的分析预见, 强化问题意识, 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一定要看到矛盾和问题之间的多种因素的关联性和影响力、作用力, 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是要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 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向可预见的方向发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都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出发的顶层设计, 解决这些主要矛盾和问题才能使其它社会问题迎刃而解。善于从矛盾和问题着手才能提高工作的预见力、想象力和担当力。
(三) 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以其自身各种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存在于一个单元, 但这个单元同周围大环境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受制于大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胸怀全局, 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注重总体谋划, 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既要讲两点论, 又要讲重点论。当前改革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态, 来自于实践也只有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出价值和意义。理论创新只有建立在实践第一、尊重实践的思想基础之上, 才能接通地气, 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这就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当前必须重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 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 才能转化为科学高效的工作能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观点亟需转化为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和实质, 需要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深刻领会和积极践行。在《***谈治国理政》及一系列重要讲话中, 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正确方法, 这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前提, 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习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 讲实情、办实事、出实效, 以求真务实之风来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九召开之后, 习总书记要求学习十九大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必须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
二是实践第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在这个问题上, ***总书记深有体会, 指出改革的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 归根结底要靠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 要靠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智慧, 要靠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当前, 我们在工作中要敢于解放思想, 超越陈规陋习, 求真务实、锐意进取,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三是辩证思维。注重矛盾分析, 运用矛盾观和矛盾分析方法观察、认识、处理和解决矛盾问题。***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和“突出问题导向”, 深刻体现了在对现实中国社会矛盾分析基础上抓住关键的矛盾思维方法, 体现了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治国理政思路中的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 回应了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待, 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
四是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关系结构、相互作用中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 以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习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 越要注意协同, 既抓改革方案协同, 也抓改革落实协同, 更抓改革效果协同, 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3]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具备协同意识, 深入研究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其次, 要注意工作的层次性。既要有顶层设计, 也要有分类指导。再次, 推进工作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
五是历史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而且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努力学习和运用历史思维,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 从历史中, 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 同历史对话, 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4]。历史思维要求加强对中外历史、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发习, 学会运用历史眼光总结历史经验, 把握历史规律, 认清历史趋势,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六是底线思维。凡事要从最坏处准备, 积极主动应对, 趋利避害, 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 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 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 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5]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头脑要清醒、态度要坚决、行动要果断, 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的统一。“定位”是要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预防意识, 运用底线思维把控全局;“定标”是要量力而行, 确定可能的最优目标, 能够实现的“满意目标”;“定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 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 采用恰当的方法, 从底线通达顶线, 努力争取最大成功。
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再一次强调我们的全部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 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必须“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为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振兴。
结语
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 有助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增强工作中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还需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一是要防止静止、片面、零散、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视角和方法只能在工作中处处被动, 难以把控大局。二是要克服工作中主次矛盾不分、重点和非重点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否则难以提高人、财、物和时间的投入效益, 会拖延全局的工作进程和绩效, 所以“十个手指头弹钢琴”的整体协同能力是一项基本功。三是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看形势做工作不能主观地盲人摸象、坐井观天, 不能机械地刻舟求剑、郑人买履, 不能生硬地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以及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只会在工作中处处碰壁, 甚至事与愿违。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当前各项工作的理论指南。我们在学习中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更好地把这些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 (2) .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2-743, 284.
[3]***.***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M]//***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109.
[4]***.***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349.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8篇期刊杂志范文) | |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研究 | 第二篇:新时代下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 |
第三篇:浅谈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性 | 第四篇: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金融研究 |
第五篇: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研究 | 第六篇:辩证唯物主义下的中西医结合探析 |
第七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下的生态审美思想 | 第八篇:关于学习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 |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随着当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力求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寻找根治生态危机的...
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形成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自然的定义、人和自然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维度去把握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一)...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深刻地揭示...
建国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与我国科技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相联系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研究内容,也是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研究传统的形成,我们可以从1956-1966年间中国自然辩证法...
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科学研究之本是追溯学术源流,这就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上,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技术思想也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与它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还有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最高意义的普遍性,它对应的是整个世界,反映的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普遍联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忽视甚至歪曲黑格尔哲学之于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影响,是造成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直接原因。这集中体现为,以非反思的形式解读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而后者毋宁是在理论思维缺席的情况下,对哲学基本问题采取常识性理解的后果。如此一来,黑格尔的全部遗...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全会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建立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基本原理,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