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

奖励旅游的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671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章 奖励旅游的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念界定

  2.1.1 奖励旅游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在对奖励旅游概念及内涵的探索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述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从表2.1和表2.2可以看出,奖励旅游主要是企业对员工一种奖励,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励”。这种奖励具有特殊性:首先对象特殊,只有达成特定企业目标的员工才有资格获得奖励;其次形式特殊,“赢得资格”的人获得的不是现金、代金券、物质奖励,而是旅行奖励,而且是豪华的、免费的、可以携带家属的旅行;最后目的特殊,奖励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向心力,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从定义列表还可以看出,企业付费委托专业奖励旅游公司为受奖者提供非比寻常的旅行体验,因此,奖励旅游的实施者是专业的奖励旅游公司。

  相比来看,“国际奖励旅游协会(简称SITE)”对奖励旅游所做的定义更为全面。SITE的定义包含了奖励旅游的两个“精髓”:其一,奖励旅游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其二,奖励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项目。首先,奖励旅游不同于现金、信用卡、购物券带薪假期等,它可以增强员工的自豪感,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员工加深对企业精神和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增加未授奖员工的渴望。因此这是企业达到管理目标,保持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奖励旅游是一种企业的宣传活动,通常由于奖励旅游都是大规模、品味高的团队能够引起媒体关注,同时也在受奖者的家属和亲友中产生比较良性的宣传从而扩大企业知名度。最后,奖励旅游的购买者与消费者分离,这使得旅游者出游的决定性因素(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旅游动机)发生改变。奖励旅游费用由企业超额利润部分支付的,奖励旅游在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外还有很多主题晚宴、拓展培训等额外的安排。

  2.1.2 奖励旅游的特征

  (1)福利性

  现代企业在达到营业目标时从企业利润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旅游的支出,是用于对企业对做出贡献的优秀员工优质客户的福利性奖赏。奖励旅游是一项有长远利益的战略性投资,奖励旅游是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员工既是企业产能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效益的分享者,给予员工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尊重员工的享受性消费需求,是企业“员工满意”内部管理念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奖励旅游可以塑造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社会形象,不但可以激励享受旅游的员工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员工“见贤思齐”,在员工的家属和亲朋好友也会有良好的口碑。

  奖励旅游为企业、员工、客户之间创造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接触机会,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暂时忘记世俗的身份友好放松的交流。员工不仅能了解到企业的人文关怀,而且员工之间也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奖励旅游可以有效的调节企业上下层关系,展现企业文化和薪酬奖励机制,是对员工的辛勤工作的肯定和尊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并对未参加的员工形成一种激励,增加员工家属的支持和理解。

  (2)高端性

  奖励旅游是服务经济发展到休闲经济的产物,首先必须是经过组织管理者审核的为企业做出很大贡献的业务骨干和优秀员工,因此奖励旅游体现了参与群体的高要求。其次表现在奖励旅游的高消费上,开展奖励旅游的企业(外企、银行、保险等)都比较有经济实力,相比大众旅游对交通、住宿、餐饮、旅游活动内容、组织安排及接待服务都有针对性的要求。再次,奖励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的组合产品,它要求专业奖励旅游公司为企业量身定做,尽可能的与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目标相融合的设计与产品,这对奖励旅游产品和专业奖励服务公司都是相对高的要求。

  (3)利润高和季节性不强,专业化。

  奖励旅游者在中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提供奖励旅游的公司一般都是外企和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私有企业,为了给优秀员工达到很强的激励效果消费都比较高,因此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利润也比较高。同时在出游时间的选择上,奖励旅游一般不选择旅游旺季而且由于比较注重旅游活动的效果,一般都会错开旅游旺季这无疑又填补了旅游公司、旅行社的淡季业务空白,使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奖励旅游是一种高标准、高品质的专项旅游产品,通常由提供专业奖励公司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深度、详细的市场调研,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术,奖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融入到奖励旅游产品中。

  (4)内部特征。奖励旅游除了具有常规旅游的一般特征外,更有自己深层次的内部特征。首先,从市场功能来看,奖励旅游是一种管理手段。不仅是对参与者的奖励形式也是宣传企业自身的机会。其次,从奖励旅游的行为主体来看,奖励旅游是企业管理者将企业利润的部分为员工、客户提供的出游活动,改变了传统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旅游动机),组织因素和高层决策、以及员工的意见都成为新的影响因素,在决策过程中购买者和消费者分离但购买决策过程中又得考虑消费者的意愿。再次,从奖励旅游的运作来看是奖励旅游的购买者、消费者、提供专业奖励旅游公司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企业文化、管理目标、专业技能服务等因素的融合[2]。

  2.1.3 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世界旅游组织将商务旅游定义为:出于商业的目的,人们到达并在非居住地停留的活动。贾莲莲、朱竑认为,商务旅游不再局限于经商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它涵盖了所有因工作关系到外地从事与商贸事务有关的个人或集体活动,通常包括商务洽谈、投资考察、商务视察、贸易展览、商务会议等内涵,也包括广义的公务旅游在内,即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以及贸易展览,而奖励旅游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将奖励旅游和会议旅游合二为一的奖励性会议发展较快[5]。

  论文摘要

  奖励旅游具有公费旅游或者免费旅游的性质,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目的在于给优秀员工一个独特的旅游假期,加深员工对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理解,宣传企业品牌和协助企业特定的经营目标。同时它也是各大公司安排以旅游作为诱因,以开发市场作为最终目的的客户邀请,既体现了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又是一种特殊旅游活动项目。会展旅游即有主题明确、精心包装的专题会议展览,会后的旅游资费由参会参展者或单位承担,没有奖励性质。

  会奖旅游的全称为“会议性奖励旅游”,它是有明确表彰主题的会议及会后的旅游。2002 年瑞士国际会议和奖励旅游展上,商务市场的热点开始从纯奖励旅游转向结合商务会议的奖励旅游。会奖旅游体现了公司的商务治理理念,公司利用高层和雇员聚集的机会,同时展开会议和奖励活动,更能满足双方的需求还可以“避税”。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奖励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育较早,发展比较成熟,相应地有关奖励旅游的理论探索较为全面。概括来讲,国外研究集中在员工激励和奖励旅游组织等方面。奖励旅游是作为一种奖励员工,激发员工积极性的管理工具发展起来的,国外的一些学者围绕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在员工激励方面,研究者把奖励旅游作为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激励工具(Peter&Stephen;Shinew&Backman),用以“凝聚企业向心力、提高生产力、塑造企业文化"。基于激励绩效不佳的员工、表彰绩效优异的员工,设计某种好的奖励计划,可以满足有竞赛性质需求的员工(Gines)。Bill 还对企业实施奖励旅游计划做了归因排行,实证调查表明,个人成就感、荣誉感及肯定劳动付出这 3 项高居前 3 位。大部分以销售为导向的公司都有一些激励销售的旅游计划(Jucha)。Metha 等指出早期采用奖励旅游这种激励工具的行业主要有化学、化妆品、直销、传统汽车和保险(Metha,Lob&Metha)[12]。随着时代的进步,奖励旅游不仅包括上述行业,而且已普及到各行各业。Hampton 指出员工激励在今天英国的行业发展中非常的重要,而过去的例如现金分红,物质奖励等方式在激励员工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有效,而且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奖励旅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却是一种持续有效的方式,然后从激励的质量和目前对奖励旅游运用情况入手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的考究[10]。Hastings 等提出了 14 种实施奖励旅游计划的归因,并进行了排序这些归因依次为:体现成就感、体现个人荣誉感、充分肯定劳动付出、被同事认可、新奇与未知、树立自我形象、生活经验、履行对他人的责任、需要公司帮助(才能实现的旅游)、探险感、VIP 尊贵感、一种休闲方法、从日常惯例中得到释放、舒缓生活节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外的奖励旅游受众充分的认识到了奖励旅游的激励功能[6]。

  在奖励旅游目的地方面,White 认为影响奖励旅行目的地选择因素依次为吸引力因素、基础设施、可进入性以及汇率、安全性、目的地形象等。O'Brien K通过研究欧洲奖励旅行的客源地发现不同客源地选择奖励旅游目的地具有差异,并证实远东、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澳大利亚正逐渐成为受欢迎的奖励旅游目的地[8]。蒙洛(Menlo)咨询集团调查显示美国企业普遍把西欧国家作为其奖励旅游目的地。Rob Davidson 认为目的地的基本要求是安全的,政治稳定的,影响目的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新奇和时尚。目的地国家在国外的影响力、旅游资源、推销产品的策略以及竞争对手的举措都是影响目的地奖励旅游的促销。但是 Burkart 和 Middleton 认为国家旅游组织通过营销来影响潜在旅游者的选择,是促进而不是控制旅游者[11]。White 提出广告促销和公共关系都是刺激潜在客户非常有效的方式。

  另外,一些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励旅游进行了研究探讨,Shinew&Backman 认为奖励旅游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数据收集方法或者直接询问了解员工的需要和愿望,另外奖励旅游受众的多层次性也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9]。Davidson 等从需求方视角将 MICE 产业的组织市场细分为公司市场、协会市场、政府及 SMERF 市场,并从购买决策者、参加对象、活动时间长短、场馆使用类型及同行者几方面概括了各市场的特征,其中,奖励旅游主要属于公司市场,具有以下特征:(1)在需求方组织内部辨认出直接决策者较难,秘书、营销总监、培训总监都有可能是决策者;(2)参加对象是公司员工;(3) 活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与会者的预算高;(4) 活动场馆通常是高星级酒店;(5)同行者中通常有参与者的配偶。 Xiang 等(2007)通过对专业奖励旅游公司中的首席执行官( CEO) 、总载的深度访谈,分析了影响未来奖励旅游需求市场的因素有企业奖励旅游的支出、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客户,如女性市场、管理方式的变化( 新技术的出现、交通成本的变化等) 及对目的地的认可度等[13]。

  2.2.2 国内研究综述

  早期关于奖励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现状、奖励旅游市场行为研究以及奖励旅游的基础性问题研究为主,学者通过分析国内发展奖励旅游的优劣势和机遇,提出了推动奖励旅游发展的措施和对策。国内学者如陈爱新(1995)提出亚太奖励旅游以短途包价旅游为主,在分析亚太市场发展奖励旅游的优势后提出奖励旅游针对欧美和亚太地区不同的产品推介方式[14]。刘士军(1997)对西欧奖励旅游的规模和特点分析后对该区域奖励旅游发展趋势做出预测[15]。胡斌、朱海森、孙柯(2002),王晶(2003)等分析了奖励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16]。孙中伟(2005)研究了奖励旅游的特征,组织运作及目的地空间选择,从政策、学术、市场等不同方面培育发展环境,提出互联网/新媒体将推动奖励旅游发展[17]。高静(2004)通过对比国内外奖励旅游的发展,对国内外奖励旅游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了回顾,在对我国奖励旅游发展评析的基础提出了对策,首次对奖励旅游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该论文标志着国内奖励旅游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18]。高静、刘春济(2006)分析了奖励旅游在市场功能、市场行为主体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内在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 从市场开发目标、市场选择、促销、奖励旅游参与方的各自职责, 奖励旅游的运作模式、产品打造等多角度探讨了我国奖励旅游市场开发的措施, 辨析了奖励旅游认识上的误区[2]。部分研究者从奖励旅游的管理功能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奖励旅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策略、新工具,旅游只是手段或者诱因,激励才是根本目的,奖励旅游所达到的激励效果显着(何彤,2001;武魏魏,2003;张广瑞,2007)。王晓翔(2007)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奖励旅游成为员工激励新方法的必然性,并论述了其可行性和优越性[19]。

  在奖励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方面,孙中伟、索杨(2005)从旅行社的角度来分析要成功策划奖励旅游的前期准备、执行流程、售后关系等三个方面,业务流程必须结合企业理念和管理目标,必须完善每一个细节[20]。张文敏(2005)分析了奖励旅游的管理功能、市场需求和供给,指出必须以“一对一营销”积极开拓买方市场、主题活动策划是奖励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21]。练红宇(2008)指出了我国奖励旅游的重点开发市场、奖励旅游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针对性的介绍了行程以及活动设计的影响因素[22] 。张文敏、沙振权(2011)以奖励旅游为例,指出与顾客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创造价值是解决定制化实现旅行社面向商务旅游市场转型的有效方式,然后对旅行社与顾客如何共同生产、共同创造价值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参与驱动因素的角度将顾客参与共同创造分为外在性参与和内源性参与[23]。李晓莉(2011)指出中国奖励旅游经营的特征和面临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指出影响奖励旅游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社会认知制约、旅游业自身结构导致供给不足、行业管理缺失[24]。

  在区域奖励旅游市场分析方面,董媛(2006)通过调查问卷对奖励旅游实施效应的进行研究得出奖励旅游产品效用感知偏差的原因,并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发展奖励旅游的建议[25]。罗涛(2011)对三亚奖励旅游的发展进行 SWOT 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提出要针对一级市场(英美日韩)/二级市场(东南亚)采取不同的定位于营销[26]。李绘新(2004)结合自身工作,概括北京奖励旅游市场“成功起步,反响良好,前景乐观”[27]。李平生、李佳(2010)孙维佳(2011)对北京市在发展奖励旅游所处的现状问题、发展方向以及具体采取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支持进行了论述[28]。罗玉蓉(2009)根据“旅游廊道”独创出“会奖廊道”,在分析上海市旅游发展模式的悖论提出构建会奖廊道是上海市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以浦东 MICE 聚集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会奖旅游廊道的形态特征、组成要素及其构筑模式[29]。

  在奖励旅游购买因素方面,季玉群等(2012)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影响企业推行奖励旅游的制度因素进行探讨[30]。李晓莉、刘松梅(2013)根据购买目的不同将市场需求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的特征和差异,提出管理者个人决策偏好、组织制度规范程度及组织构架以及社会影响顾虑都会影响组织需求,要通过引导需求了扭转市场需求的阶段性与不确定性[31]。颜廷香(2009)在对奖励旅游购买者及相互关系,奖励旅游购买决策过程,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确认奖励旅游的四大影响因子:目的地、组织、压力、约束[19]。王国钦、郭英之(2007)在市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司团体套装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目的地、行程、景点是主要的影响因素[32]。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励旅游进行探析,杨佩群(2005)分析现行奖励旅游税收制度对旅游市场短期经济的影响[33];刘少湃、蓝星(2007)采用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和供求关系规律,创造性的构建奖励旅游生命周期和供求关系动态演变机制[34]。周文丽(2006)论述奖励旅游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供给学派的供求理论提出奖励旅游的发展途径[35]。彭顺生(2009)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奖励旅游可以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目标相融合,有效的调节企业上下层、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树立企业理念和塑造企业文化[36]。

  2.2.3 总结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虽然在奖励旅游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同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还有以下不足。

  第一,研究结论雷同,缺乏创新性观点。奖励旅游研究中,观点重复或雷同的现象在我国尤其严重,部分文章只是对国外论文或着作的翻译,缺乏有特色的引申性分析,更没有新颖观点出现,放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往往“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业界实践和书中理论相差太远。奖励旅游的发展要求研究者们打破思维僵局,吸收旅游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关有用理论,应用于奖励旅游研究。

  第二,研究视角不开阔,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学者们或者从管理心理学出发,探讨奖励旅游的激励功能和管理功能;或者对奖励旅游的激励效果做实证研究,证明和肯定旅游这种奖励形式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备的激励作用;或者对奖励旅游进行归因研究,找到促成企业举办奖励旅游的主要原因,从而指导专业旅游公司的奖励旅游策划和实施工作;或者从供求理论出发,提倡通过创新有效供给来实现有效需求;或者研究某个奖励旅游目的地针对其客源市场的感知现状,提出建设性的目的地营销建议。很少有学者从奖励旅游的基础供需理论和城市旅游的角度来分析城市奖励旅游,缺乏对奖励旅游系统框架的构建的研究。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