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

双城市推进县域经济的策略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333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国民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作为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对其所处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越来越重大,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寻求最适当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迫在眉睫之势。本文根据双城市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寻找出适合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整理出国内现有的四种先进并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以及顺德模式。对比分析了四种模式的特点,从中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出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先进经验及启示。其中包括:

  以政府调控为主导,部门间联动机制;经济能人带动,诱发农村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坚持内生发展为主,内生-外生混合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模式。

  其次,从双城市自然概况出发,在分析双城市地域优势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双城市县域经济现有四种发展模式的运行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最后,提出了促进双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以旅游带动的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特色产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带动的发展模式。

  后续研究中,笔者将进一步对双城市县域经济的模式优化进行研究,包括优化的原则、目标、策略及模式运行效果评价等。
  
  参考文献
  
  [1] 韩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工业和经济发展思路探析[J].北京:知识经济,2011(9)。
  [2] 秦朝钧,王军。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述评[J].商业现代化,2007(22):225-226.
  [3] 蔡坚,龙潭。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91-93.
  [4]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33-79.
  [5] 向东进,谢名义,俞伟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0(4):65-67.
  [6] 孔小娜。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冯一平。黑龙江省新乡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 尹雪峰。邢台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检测评价系统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9] 魏秀芬,于战平。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J].农村经营管理,2005 (3)。
  [10]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11]何黎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J].决策探索,2006(8)。
  [12]姜保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1)。
  [13]王一鸣。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14]刘炜。县域经济与城镇化[J].农业经济,2004(5)。
  [15]周定溶。壮大县域经济破解三农问题[J].重庆行政,2006(2)。
  [16]贺耀敏。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西北大学学报,2004(1)。
  [17]应新杰,赵嫒。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主要模式[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18]万军等。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
  [19]中郡所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0]中郡所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1]中郡所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22]袁宗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9)。
  [23]赵红茹等。渭南市发展柿子产业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0(01)。
  [24]梁志刚。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制重构[J].宏观经济研究,2004(06)。
  [25]石培新。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5)
  [26]中国县域经济年鉴 (2008 卷)。中国县域经济网[DB/OL],2009-04-15.
  [27]刘国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9 (2)。
  [28]高焕喜。县域经济有关墓本理论问题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 (4)。
  [29]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 (4)。
  [30]许宝健。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09 (4)。
  [31]刘福刚。专家解读县 域经济基本竞争力[DB/0L].中国县域经济研究网。
  [32]高新才。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几个问题[R].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4:08-16.
  [33]海燕。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J].理论学刊,2008 (6)。
  [34]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 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 (12)。
  [35]邱晓华。努力壮大县域经济[R].在全国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的报告。2003-09-06.
  [36]肖静尧。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桂海论丛,2008(5)。
  [37]王敏。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J].党政干部学刊,2008 (8)。
  [38]孙维义,张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县域经济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3)。
  [39]方赐德。重视和发展县域循环经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 (7)。
  [40]郭素良。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J].嘉兴学院学报,2009(7)。
  [41]王曼。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发展模 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2]刘以安。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与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43]张全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4]闰天池。浅国县域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45]柯美录。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DB/OL].
  [46]乔颖。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EB/OL].
  [47]杨荫凯,黄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 ,2005,(8)。
  [48]闫恩虎。县域经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DB/OL].
  [49]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J].中国农村经济,2005(4)。
  [50]李容根。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艾现代新农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1]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4)。
  [52]贺耀敏。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误区[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3]谷家栋。拓展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路[J].决策探索,2009 (3)。
  [54]双城堡[EB/OL].百度百科。
  [55]International Healthy Cities Foundation Progress in Indicator Development[J].Soutces and Resources,2001.
  [56]K.R.A.Nunes,C.F.Mahler,R.Valle,C.neves.Evaluation of investments in recycling centres for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s in Brazilian municipalities.Waste Managemengt,2007-27.
  [57]Edward L.Glaeser , John Robert Mey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rban Develop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8]Nicholas stern.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Cambrighe university press[M],2007.

  致 谢

  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三年多的日子里,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在学习和研究中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无限的感慨和默默的感激。在这临别之际,请允许我向各位老师表达真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刘顺副教授。从选择他研究方向的那一刻起,就被他优秀的职业素养,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热情谦虚的处事态度所深深吸引。在我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定题开始,到论文结构的反复推敲,到最后论文成稿的数次修改,刘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细致深刻的指导和精心热忱的鼓励,使我的毕业论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再次,要感谢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的培育和鞭策,为我提供了难忘的校园生活和再次求学进步的平台。感谢学校的各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感谢父母家人及单位领导对我二次求学的理解和支持,他们是我一路走来的动力。

  此篇论文的写作虽已告一段落,掩卷长思,仍觉许多遗憾。由于本人专业水平及精力等因素限制,文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硕士阶段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但是学习还没有结束,奋斗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前行,争取更大的进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农业推广硕士论文